眾人慌忙把他抬到了場部醫院,傷口縫了17針。等他醒來時,醫生搖頭歎息說,年輕人,以後幹活千萬小心,這下沒有半個月恐怕下不了地。等的就是這句話,海叔疼得齜牙咧嘴,心裏卻暗自竊喜。幸好華子刀法嫻熟,力量恰到好處,雖然傷得不輕,卻未傷筋動骨。這次“意外工傷”,終於讓海叔如願以償,領導批準他休假15天。
時間得來不易,他一頭紮進了書本,日夜用功,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早把傷痛忘到了腦後。
高考結束,海叔心情忐忑地等待消息。那天傍晚,他帶著滿身泥濘剛從田裏回來,忽然看到郵電所的老王來了。他一下子預感到了什麼,頓時緊張起來,想問又不敢開口,一顆心快要跳出胸膛。僵持片刻,老王笑著說,“這是你的錄取通知書,祝賀你!”海叔像發了瘋的公牛,迅速扒光上衣,扔出老遠,光著膀子,對天大吼了三聲。滾燙的淚水奔湧而下,他終於確信,從這一刻起,命運已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三十年前的往事,當初的每個細節,海叔至今記憶猶新,說起來輕鬆自如。我卻聽得有點心驚肉跳,問他,“明知道有人要砍你一刀,你不害怕?”他笑,“怕!怕得要命,當時我兩腿都在打哆嗦,也不知那小子看中了我哪條腿,差點嚇得尿褲子——可是我沒有退路啊!”
我忽然明白,那一刀砍下去,其實是在向命運宣戰。人生中所有的苦難挫折,都是為了使我們變得更強大。
挫折是存折,而不是骨折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覺,鋪天蓋地的勵誌書籍都在與這樣兩個字周旋——挫折!
勵誌一類叢書是最近幾年比較暢銷的書籍,一時間,幾乎所有的出版商們趨之若鶩,作者或編者們每天也都在挖空心思設計命題,殫精竭慮搜索論據,放眼望去,整個圖書市場,勵誌的“蛋糕”越做越大!
縱觀這類書籍,千篇一律地都是把某某名人的事跡說得“神乎其神”,大都是明明已經接近了死亡的邊緣,陡然間在心裏立起了一個鋼鐵般的信念,最後,憑借這一信念,從命運的懸崖邊折過身來,走向了生命的輝煌。凡此種種,這些作者們在說起主人公的挫折時,還都會無一例外地不惜耗費大段筆墨,來加大主人公的苦難指數,好像是苦難如若說得不深,成功就不怎麼冠冕堂皇似的。
心理學家說,當今是一個勵誌的時代。這話不假,但,勵誌也是需要講究方法的。一味地給別人心裏灌“黃連湯”,灌得人苦不自支,最後再賞賜給人兩罐“蜂蜜”的做法,不能說不允許,但至少是缺少技巧的,如此生搬硬套的手法未免也缺了些“俏皮感”。
用“苦情類”的挫折來說服人,就宛如光靠吃糠把人肚子填飽一樣,盲目追求的是飽的結果,而忽略了享受咀嚼快意的過程。
挫折是一塊詩意的“上馬石”,而不是一塊沾染晦氣的“絆腳石”;我們與挫折“過招”,玩的是“心跳”,而不是“心悸”;邂逅挫折之後,我們是在和挫折“扳手腕子”,而不是被挫折摔得“頭破血流”。
餘秋雨先生曾經在約旦拜訪過一位智慧的老人,她叫杜美如,是當時在大上海鼎鼎有名的大亨杜月笙的女兒。杜美如是杜月笙第四房太太的長女,在她早年接受了母親嚴格的教育,在她的心目中,除了她姓杜以外,她從來沒有幻想著要沾杜月笙的名氣,盡管時光流轉,他經曆了50多年巔沛流漓的生活,但她始終總能克服重重磨難,後來,她在約旦開了一家中國餐廳。
杜美如在談到她的生活時,對餘秋雨先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杜美如說,她曾經在年輕的時候遭遇了一次車禍,骨頭斷了,多處流血,導致在臉上留下了一個傷痕。傷痕留下之後,他的丈夫很是為她擔心,擔心她會因此而陷入焦慮。然而,杜美如並沒有像她丈夫想象的那樣脆弱,她自我調侃地說,“臉上受傷的地方成了一個大酒窩!”
餘秋雨先生在文中寫道:“我看著這對突然嚴肅起來的老夫妻,心想,他們其實有很多煩惱事,隻不過長期奉行了一條原則:把一切傷痕都當成酒窩。
這是我所看過的所有書籍中,對挫折的最完美的解讀與闡釋。因為,杜美如對待“挫折”的態度,是一種“三軍過後盡開顏”式的灑脫,而不是“不經一番寒徹骨”式的拘謹。這種豁達的處世心態,是把生活中的一切挫折看成了“詩意的存折”,而不是“失意的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