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美國M41輕型坦克(1 / 3)

美國M41輕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8.21米(炮向前) 車寬:3.20米 車高:2.7米

裝甲厚度:9—32毫米 乘員:4人 戰鬥全重:23.5噸

武器:1門76毫米M32坦克炮、1挺7.62毫米機槍、1挺12.7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368千瓦的AOS-895-3型6缸水平布置風冷汽油機

最大速度:72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161千米

最大爬坡度:31度 越壕寬:1.83米 涉水深:1.02米

M41輕型坦克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M24輕型坦克為基礎改進而成的,主要用於裝甲師偵察營和空降部隊,執行偵察、巡邏、空降以及同敵方輕型坦克和裝甲車輛作戰等任務,曾大量用於朝鮮戰爭中。後來,由於防護力較弱等缺點而被M551“謝裏登”輕型坦克取代,但卻被其他國家和地區使用,總產量約5500輛。台灣海軍陸戰隊現役的唯一一種坦克就是M41。

關於命名

M41坦克從1951年開始批量生產,1953年被列入美軍裝備。早期被命名為M41“小牛頭犬”式輕型坦克,後來為了紀念朝鮮戰爭期間在1950年聖誕節前的一次車禍中喪生的美國第八集團軍軍長沃克,於是改名為“沃克猛犬”式輕型坦克。

火力增強

M41坦克比M24輕型坦克的火力更強,重新設計了炮塔、防盾、彈藥貯存、雙向穩定器及火控係統。它的炮塔采用全焊接式,裝甲厚度為9—32毫米,安裝有1門M32型76毫米主炮,可發射多種炮彈。其中包括AAI公司於1982年研製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強化了M41的穿甲能力。火炮左側有1挺7.62毫米的M1919A4E1並列機槍。此外,在炮塔頂的機槍架上還裝有1挺12.7毫米的M2HB高射機槍。

機動性能

M41坦克采用了大陸公司的AOS-895-3型6缸風冷汽油機,功率為368千瓦。比起M24輕型坦克機動性能有所提高,最大速度為72千米/小時,但這種汽油發動機卻導致最大行程較短,隻有161千米。這使得M41坦克在戰場上的生存性差,一旦被擊中,極容易發生爆炸。因此,使用M41的其他國家在改進M41的時候,一般都用柴油機代替M41原來的汽油發動機。

開創曆史

M41坦克的行動部分每側有5個負重輪,驅動輪在後,惰輪在前,在第一、二、五負重輪位置安裝了液壓減振器,它是美國第一種主動輪後置的輕型坦克。另外,該坦克沒有三防裝置,製式裝備僅有加溫器、涉深水裝置、電動排水泵。基型車沒有夜視設備,到最後一批生產的車輛才在火炮上方安裝了紅外探照燈。

美國M47中型坦克

美國M47中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8.51米(炮向前) 車寬:3.15米

車高:2.95米 裝甲厚度:最厚處115毫米

乘員:5人 戰鬥全重:46.17噸

武器:1門90毫米線膛炮,2挺7.62毫米機槍,1挺12.7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606千瓦12V風冷汽油機

最大速度:48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130千米

M47中型坦克是美國二戰後為了替換“謝爾曼”中型M4坦克,對原有坦克進行多次改造而生產的一種過渡性替代產品。由於它是在1952年才開始裝備美國陸軍的第一、二裝甲師的,因此沒能用於朝鮮戰場,後來很快就被M48坦克取代。該坦克的生產總數達8676輛,曾向意大利、希臘、伊朗、巴基斯坦等國出口,參加過1956年法軍在埃及塞得港的登陸作戰、1965年的印巴衝突、1967年的阿以戰爭、1974年的塞浦路斯衝突和1977年的歐加登等戰爭。

幾經周折

M47中型坦克是經過幾種型號坦克的多次改進得來的。為了能有效對抗蘇製的T-34坦克,美國首先對M26“潘興”進行改進推出了M26E2,即 M46“巴頓”坦克,但經過試驗發現M46仍不是T-34的對手。於是,他們將裝有T119式90毫米火炮的T42坦克炮塔安裝在M46坦克底盤上組裝成新的坦克,該坦克被命名為M46A1。之後,設計者又對M46A1的車體前部裝甲的傾角,取消了駕駛員和航向機槍手間的風扇殼體,這樣就產生了新型坦克—— M47中型坦克。

結構布局

M47坦克采用傳統的炮塔式結構,駕駛員位於坦克左前方,其艙口蓋上裝有1個M13潛望鏡,後來一些國家的M47坦克加裝了1個M19紅外駕駛潛望鏡,以提高夜間作戰能力。航向機槍手位於駕駛員右側,兩人共用1個安全門和1個出入艙口。駕駛艙後麵是炮塔,車長和炮長位於炮塔內火炮右側,裝填手在左側,炮塔內後頂部裝有帶圓頂罩的通氣風扇,裝填手艙蓋前部裝有1個M13潛望鏡。部分M47坦克裝有M6推土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