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居建築(1 / 3)

二、民居建築

北京四合院

中國古代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在此,我們分析一座最為典型的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形成年代比較長,到了明清時代,這種形製無論在應用上、結構布局上或是材料選用上,都已基本定型。當然,北京四合院的種類是很多的,有小型的一進的,也有複雜的北京四合院立體圖多進的。甚至還有數條中軸線並列而多進的,在範圍氣勢和占地諸方麵,如一個大型的住宅群,往往還有花園。

最典型的就是這種三進四合院。這種建築有一條嚴整的南北向中軸線。宅的入口多布置在東南角上,這完全符合民俗習性,因為人們對東和南有好感,有“紫氣東來”、“壽比南山”之說。進門之後,迎麵是一塊影壁,壁上往往飾有精致的磚雕,影壁前多置一些盆栽花卉,使空間有生氣。影壁在空間上還起到軸線轉折的作用。從空間藝術上說,轉彎抹角是一種含蓄的手法;但在古代,主要意圖是為了避邪。據說轉幾個彎,煞氣就不能進入宅內。影壁不讓人們直接看見宅內的情形,家不露財,家醜也不可外揚。這些都是中國傳統觀念在住宅建築上的充分反映。

進入宅內,是一個小而狹的院子。南側有一排朝北的房子,叫“倒座”,這是仆人住的房間。也可供來客過夜住,其他則堆放雜物。小院的北首有一垛牆,正中(宅的中軸線上)有一扇裝飾華麗的門,叫垂花門,門內一個大院,即“四合院”的主院。主院是一個植有綠化、進深較深的庭院。庭院正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正房,中軸線貫穿其中,坐北朝南,體量是整個宅院中最大的,這裏住的是宅主(長輩)。其兩側還帶有東西耳房和小跨院。正前方的左右是廂房,那是晚輩住的地方。廂房則開間小,進深也淺。建築之間有廊相連,雨天不走濕路。正房之後有小院,這裏是第三進,一排房子坐北朝南,叫“罩房”,一般是女傭的住房、庫房、雜屋等。整座宅子外圍一般都不開窗,空間作內封閉,比較幽靜。

古代封建禮教在住宅建築上也有嚴格要求,如婦女不能隨便到外院,客人不能隨便到內院,內外分明。

從藝術來說,這種四合院建築也很重視它的裝飾。可以說,中國古代木構民居是古代民間藝術最豐富的一座“活的博物館”。宅內的門窗、梁枋、簷柱等,都有雕刻等裝飾。其他如隔扇、博古架、掛落、圓光罩等,不但是一件件的裝飾品,而且使空間更有藝術情趣。通過這些部件、飾物,使室內空間虛虛實實,層次豐富,變化多樣。

從家族製度來說,北京四合院的形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擴張”。古時候,家族的發展不像今天這樣都是獨立的小家庭,而是大家族。按姓氏組成。如果家族人丁興旺,有財有勢,家宅可以向其四周無限擴展。建築的門窗向宅內的院子方向開啟,可以任意拚接,隻要留出一個大門的位置,有一條通道即可。這種住宅形製,符合我國古代的家族型製及其發展。

江南水鄉民居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這是唐代詩人杜荀鶴的《送人遊吳》詩,形象地描繪了江南水鄉及其民居。

江南,又稱江東、江左,指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和錢塘江一帶,或可簡稱為兩江一湖地區。這裏乃是魚米之鄉,氣候宜人,地勢曠奧,確實是一個寶地,有“畫中遊”之美譽。這裏的人文曆史也相當發達,鍾靈毓秀。江南水鄉民居,貴在“水”字,好多民居,臨河而建,尤其是蘇州、紹興兩地更為典型,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小橋流水人家”之詞,正是說的這種景觀。

我們取幾座江南民居為例來分析。

一是蘇州的東北街舊陳宅。這座建築在蘇州算是中等大小的住宅,它的地理位置比較理想:南為大路,西有河道,東為鄰舍,北是鄰舍間的小路,開後門可以出入。

這座住宅的基本結構其實與北京四合院相仿(都是同一社會係統,就有同樣的社會家族型製要求),中軸線布局,分進設置。這個住宅有東西兩條中軸線,西軸為正軸,大門進去,一個院子,正對麵是轎廳,轉彎入內院為第二進,又是一個大廳,然後第三進,有東西披屋和小院,後麵是最後進一,所以中軸線上有四進。東邊有避弄,每進均有門可入此弄,在這裏一可直通後門,二可直通邊門。順便說一下,有些人把這種避弄說成是空間藝術的原因,說是“小中見大”。其實這種避弄做法,當時有兩種作用:一是防火,一旦失火,不會殃及左鄰右舍;二是逢賓客在廳堂中,家中婦孺出入須避開廳堂走避弄。

這座建築西側臨河,西南角有橋,真可謂“小橋流水人家”,是典型的水鄉形態。但也有的臨河民居,還有’“水後門”,即屋後臨水開一個門,外麵有踏級可至河,或洗衣取水,或登舟出入,則更有水鄉的生活情趣了。

二是蘇州吳縣西山東蔡鎮的蔡宅。這座建築雖處於村鎮地區,但由於屋主人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素質;因此其布局仍是比較規整的,中軸線布局,西側三進,東側僅一進,自南到北為下房、書房(花廳)和廚房。中間兩個院子,皆有種植,環境宜人。東西兩路之間也設有避弄。西路後麵兩進設`樓房,這是前低後高的做法,符合風水之說。

有的蘇州民居,宅的規模較大,多設花園,蘇州民居凡有條件即造園,這是蘇州的人文特點。

三是浙江紹興市倉橋附近的某宅,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臨河民居。主樓二層三間,前有院子(天井),後為“水後門”,有一個似廊的空間,柱間設坐凳欄杆,在此可歇坐觀景。有踏級可至河邊,在此淘米,洗菜、洗衣等,而一般飲用水不在此取用。紹興人喜歡吃“天落水”,即通過水落管將屋頂上流下來的雨水注入大缸內,作為飲用水。一般的家庭在天井裏有三四日大水缸。如遇久旱未雨,則隻好用井水。

這個踏級除了盥洗外,還用來買賣魚蝦、蔬菜、瓜果之類,小船一麵劃一麵叫賣,宅中人聞聲下階購買所需之物。這種方式充滿著生活情趣。還有,這裏是“後門”,外出用船隻,就在此落船。上岸,所以有“東方威尼斯”之稱。電影《林家鋪子》最後結局是林老板帶著女兒從這樣的水後門逃走的。這又給江南水鄉民居形態增添了許多文學色彩。

四是紹興市題扇橋附近的一座民宅。宅主是手就藝人,屬平民百姓,所以房子自由布局,但從建築造型來看,卻也十分得體。高低錯落,無論比例、色彩、質地等,都比較完美。這家的宅舍分前、中、後三間,前麵臨街,是對外營業兼工作間,中部為生活空間,後麵廚房臨河。宅中有二層閣樓式的臥室,布局十分緊湊。從外形來看,東側山牆的底層砌在柱外約一尺處,這樣做既可以防止木柱受潮,又可以利用它來存放工具、雜物等。二層部分在木構架之間做立磚白粉山牆,看起來親切舒展。這使人聯想起歐洲有些民居,也是木構外露(如英國的都鐸式),但它們的木構形式有許多斜撐,而中國的民居木構形式都是平直構件。

五是鄞縣鄞江鎮光溪橋邊上的臨水民居,一排好幾家,臨河處每家都設敞窗,其外設坐凳欄杆,借河生活,亦可休息、觀景。這是典型的水鄉人家生活形態的映照。它周圍有橋及河埠(圖之右端即河埠),交通發達。這些民居往往是前店後河,市井情趣甚濃。

六是山村民居。江浙一帶,有山有水,除了上麵說的臨水民居,也有山村民居。山村民居的特點有二:一是宅居本身,由於地形有高低變化,因此建築物往往也跟著高低錯落,做得甚有情致。二是宅居周圍的環境,小路彎彎,背山麵陽,層次豐富。這裏的人生活在田園牧歌的情趣之中,怡然自得;鳥語花香,雞犬相聞;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這是我國古代的理想的生活境界。

浙江民居比較講究質樸,他們多不喜歡大紅大綠的建築色調和奢華的建築裝飾,建築材料多用石、石灰粉刷、木料等本色。木料的外表除了用油漆外,有好多也用桐油罩一層,作為保護,看起來木紋清晰,線條明確,形態秀美。日本的一些木構做法,可能受到浙江諸地的這種民居形態的影響。

皖南民居

皖南文化以徽州為典型代表,這裏自古就有很發達的文化。皖南為丘陵地帶,其自然特點就是山川秀麗,風光旖旎。這裏的人文特點有二:一是官僚多,封建禮教比較重;二是商賈多,素有“徽駱駝”之說。這裏自古為高人雅士龍遊豹隱之地,藝術文化很有特色。建築以民居村落見長,村落布局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民居宅舍多為粉牆黛瓦,素樸秀雅,庭院布局更為精美。所以,皖南建築在我國古代民居中一向負有盛名。此外,這裏戰爭破壞較少,大的自然災害也不多,因此尚保存有較多的明清時代的建築,難能可貴。在此,介紹幾個皖南民居、村落的構成要素。

溪水皖南建築以溪為脈絡,建築緣溪而建,溪是生命線。這裏的村舍皆與山水有機地結合,或背山臨水,或枕水麵山,或依山跨水,有“窗外青山檻外水,山山水水皆入宅”之美譽。例如,溪水穿村而過的有歙縣的唐模、黟縣的西遞;溪水傍村而過的有黟縣的屏山,休寧的臨溪;村落附近有大溪、村落以內有小溪的有黟縣的碧山、歙縣的潛口等。

藝術文化皖南(以徽州為中心)自宋代以來,外出經商者甚多,致富而返,也附庸風雅,興學建祠,繁榮當地的文化,造就了許多著名的文人。如朱熹、戴震、羅聘、胡適、黃賓虹等。同時藝術文化特別發達,留下了許多的磚雕、木刻、盆景等民間藝術品;還是藝術器物的產地,徽墨、宣紙,聞名天下。至於當地人所講究的擇宅風水之類,也不失為一種文化內涵。

標誌物也許由於生態—人路亭文、風水的原因,這裏的村莊,村口溪邊多植一片樹林,曰“水口”。但如今這些林木保存的已不多了,十分可惜。村落的“水口”除了樹林外,還有一些標誌性的建築,如唐模的路亭、休寧的牌坊、歙縣棠樾的牌坊群、黟縣碧山的塔等。

券門皖南村鎮內的街道比較狹小,而街道旁往往有小溪流過,淙淙流水,清澈可鑒,給空間帶來活氣。有的街巷在盡端處做出券門,使整個村鎮有分有合有層次,更增添了生活氣息。但這些券門在當時卻是為了治安之需,必要時可以關閉(有人把守)。

封閉的天井皖南民居的天井是建築的中心,也是宅舍的有機的生長點。皖南民居平麵方正、緊湊、占地小,而有效使用麵積大。建築為封閉的內向空間,一般多為二層,木構架,空鬥牆。考究的人家在底層的外牆內側做木板壁,比較堅固,可以防止竊賊夜間挖壁洞。有的宅外牆上還寫有“內有木城,勿用費心”是警告語,其實不一定有木板壁。

皖南民居的平麵布局,一般是大門入口,裏麵一個天井,然後是半開敞的堂屋,左右有廂房,堂屋後是樓梯、廚房等,也有的宅舍樓梯設在廂房與正屋之間的空間。上樓有一圈廊,樓上與樓下空間布局相同。《黟縣誌》記載,“屋室地不能敞,唯寢與樓耳”。這種封閉的住宅,與當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特點有關。

這種住宅,天井小而高,有“坐井觀天”之感。但多數人家的天井都布置得極為高雅,裏麵有石池(既可觀賞,又可防火),也有盆景,這是皖南黟縣西遞的胡宅中的天井布置。用石凳擱置花盆,粉牆上設漏窗,構圖得體。

外牆皖南民居外形雖然封閉,但所謂粉牆黛瓦,高低錯落,實中有虛,秀雅精美,自成一格。

福建土樓

據說美國人造衛星遙感技術拍攝的照片,發現我國福建西部一帶有許多奇特的圓形建築物,十分巨大,疑為大型的核反應裝置。後來才弄明白這是我國的一種特有的民居形式,鬧了個不大不小的笑話。

福建閩西地區的這些奇特的民居多為圓環形,一圈房屋有三四層高,內有環形走廊,每家占幾個開間。中間是圓形的院子,院子正中還有祖堂,可見是一令聚居的家族,有共同的祖宗。這種民宅建築,大的直徑達70餘米。相對於漢族地區的民宅而言,這種形式確實很奇特。它的由來,還得追溯到魏晉時代。相傳當時內亂外患,社會動蕩,戰爭頻繁,民不聊生。北方少數民族大舉南侵,所謂“五胡亂華”。西晉王朝內部又自相爭鬥,釀成“八王之亂”。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陷都城洛陽,那裏的百姓無論是有錢有勢的還是平民百姓,皆紛紛南逃。有的大家族則舉族南遷。但在南逃的過程中,他們一直難以落腳安居,因為經常被當地土著驅趕。後來好不容易逃到福建、廣東、江西交界處,總算定居下來了。然而,年複一年,死的死,走的走,也不知道這個家族原來是怎樣的結構,難以論資排輩地居住,於是幹脆造個圓形的大屋,大家住在裏麵,不分彼此。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們經常要與當地土著發生矛盾,甚至鬥毆,因此平時隻好生活在宅內,務農時出去。土樓裏儲有大量的糧食、油鹽、蔬菜等,幾個月不外出也無妨。圓形建築正適應了這種需要。由於長時間處於這種比較封閉的生活形態,他們的語言也自成一格。如今福建、台灣一帶說的“客家話”,就是源於這種家族。據說客家話較接近古時候的語言,因為他們少與外界交往,所以相對地說更保持古時候的語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