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家庭因素透視
在一定程度上,一個人的生長環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對其自信與否也有著很大的關聯。如在家庭背景過窮的環境中長大的青少年,一旦走出家庭,見到外麵更廣的世界,他們就會因為自己的貧窮而極易感到自卑;如一個人幼時在家中受到不良的甚至是惡性的感情因素影響,父母離異、親人責罵等等都會讓他產生自卑感。
除了家庭背景,還有很多來自家庭的其他因素也讓青少年難以自信起來,更多的詳解就在本章。
1過高的期望值
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麵一個眼也沒有,但釘子為什麼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硬鑽進去的。
——雷鋒
在知識社會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學習知識的必要性,於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青少年往往承受了父母過多的期望,這使得他們的身心都蒙受了巨大的壓力。
在期望中建立自信
小剛是家裏的獨生子。爸爸媽媽視他如掌上明珠,而且他身上肩負著父母的無限希望。父母希望他在各方麵都非常出色,所以為他設了很高的標準。除了在學校裏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外,他還要去練習拉小提琴、練體操以及其他課外興趣活動。但是小剛並不喜歡這樣,他每次去練琴,都如坐針氈,在學校裏學習時,也是精神不集中,上課時間昏昏欲睡,下課也不怎麼跟朋友玩。更重要的是,他極為敏感,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別人略有微詞,他就會情緒低落。而且在行動上,也常常會有神經質的舉止。他不像其他同齡人一樣,愛說愛笑,愛打鬧,而是一直顯得很文靜,很聽話,內心像是倍受壓抑一樣……他的成績一直處於中等水平,這讓他的父母更加地著急、苛刻……
從表麵上看,小剛聽話,努力,但是從深層次看,他卻是個在父母壓力下無法喘息的人,這在他的種種異常行為中就可以看出。這種情況是小剛的父母對他的高期望值所造成的。因為他們對他寄予了過高的期望,破壞了他的正常發展。所以在這種高壓力和不合理的定位下,他失去了一個青少年所應該享有的天真和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過高的期望值給青少年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很多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實際學習程度,盲目地為其設置過高的目標與要求,當孩子經過努力還有實現目標時,就會因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慚形穢,從而對子的能力產生深深的懷疑,進而動搖學習的信心,甚至會使其懷疑自己各方麵的能力,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在這種高負荷的精神壓力下,青少年必須學會自我減壓,才能保持一顆鬥誌昂揚的心,永遠不讓灰心喪氣來感染自己。回顧曆史,孔子厄而做《春秋》,屈原逐而賦《離騷》,孫武臏足而修《兵法》,司馬遷處逆境而著《史記》,這些無一不是壓力鑄成!所以青少年要學會麵對壓力,學會以一顆良好的心態去麵對壓力。隻有擁有樂觀自信的心態,才能爭取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
坦然麵對,壓力麵前笑臉相迎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長需要很多的動力,但同時也需要壓力。因為隻有壓力,才會有向前的一個推動力。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般情況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因為他們經受了很多的壓力,所以才過早成熟。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所麵對的壓力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的解決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成功的人看待壓力是作為前進的動力,大多失敗者就沒有這樣對待它。“壓力是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如果人經常處在安逸的環境中,就無法激發出自身的潛能,隻有挫折和苦難才能成就一個人真正的成功。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羊每天醒來思考的第一件事情是:我一定要比獅子跑得更快,這樣我才有生存的空間。可是獅子醒來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必須要比跑的最慢的羊跑得快,否則我就會餓死。所以,幾乎是同一時刻,羊和獅子一躍而起,向著太陽奔去。生存的壓力,把羊訓練成了“奔跑健將”,使獅子成了“草原獵手”。
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我們沒有麵對死亡的生存壓力。但是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卻依然存在。正是這些壓力激發了我們的鬥誌,促使我們不斷進步,不斷超越自我。麵對壓力,驚慌失措、消極悲觀是不可取的。而應該總結經驗,化壓力為動力,化悲痛為力量。這樣才能戰勝挫折,走出困境,不斷完善自我,使人生更加美妙和精彩。
海倫·凱勒因為生病從此失去了觀察世界的能力,而且又聾又啞。但是她在家庭老師的幫助下,努力地克服了自身的缺陷,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認識四周的環境,努力充實自己,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幾年以後,當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轟動了全美國。在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更是表達出了她的堅強、樂觀和向上的精神。當把失明僅僅當作一項壓力的時候,她痛苦惆悵,所以她不能真正麵對生活;當她把壓力化作動力的時候,生活就選擇了她。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她樂觀的心態,歸功於她能夠正確看待壓力和困境,能夠把壓力變成動力。
由此可見,壓力其實就是動力,它不是人生路上的絆腳石,而是助力器。壓力並不是一無是處,其中的經驗,為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人更充滿追尋成功的動力。壓力令人更發奮、更努力、更持之以恒。動力來自壓力,壓力讓人生愈加豐富、有趣。這完全取決於你怎麼看待生活中的壓力。
俗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由此可見,我們應該感謝父母的那些壓力,不是嗎?所以請不要逃避壓力,因為成長的過程需要壓力,壓力是我們進步的動力,是我們成功道路上的鋪路石。那麼成長的道路上,讓我們與壓力同行吧,麵對壓力,笑臉相迎!
2行為常常受到喝止
凡是堅信自己,並且堅信自己的思想具有生命力的人,一定會跨過一切障礙。
——高爾基
一個人的自信往往是通過不斷的鼓勵和支持獲得的。就像植物需要陽光雨露一樣,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不斷的鼓勵。如果整日處於否定和製止之中,那麼無疑會喪失應有的自信。現實生活中,很多青少年卻受到父母的諸多否定。父母總是以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阻止他們去做某些事情,無形之中,這些青少年就變得自卑、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做事沒主見、猶豫不決。
在否定中學會堅持
鄭峰的童年可謂是硝煙彌漫,因為父母的脾氣都非常火爆,一遇到什麼事情就會大打出手。這使得他從來不敢大聲說話,有什麼事情跟媽媽說,也總是被訓斥一頓。
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他長大。班級裏舉辦什麼活動,他從來都不參加,生怕會出醜,被別人笑話。甚至都不放聲大笑,似乎連這一點都能成為別人的笑柄一樣。
通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鄭峰在媽媽的不斷否定中徹底喪失了自信。他對什麼事情都沒有把握,覺得自己不能勝任。在不良的教育方式的影響下,他的身心健康受到極大的危害。
誠然,很多時候父母都是站在為自己考慮的立場,如果不能改變父母的想法,那麼就應該學會堅持。但是堅持絕對不是反叛,要堅持一些正確的想法和決定。堅持不是盲目地蠻幹,而更多時候表現為滲透了智慧的執著,堅持也不是頑固不化,而是一種堅定信念一種崇高追求,更多時候表現為一種義無反顧,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有時候這些成長中的障礙未必是一件壞事情。因為每個障礙都激發堅定的決心,盯住恒星的人不會改就主意。所以我們不應該害怕被否定,不應該害怕遭遇想象不到的困難。因為遭遇問題和困難是成長的契機;遭遇否定,是為了讓我們更加發奮,對自已的生命更加肯定!所以青少年一定不能夠在父母的嗬斥聲中變得失去自信。
生活在這個社會上,要學會堅持自己的信念,因為成功是由無數個自信的堅持組成的。堅持信念能使人向著自己所定好的目標堅定不移地前行,能使人到達理想的彼岸,也能使人敲開奇跡的大門。信念,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動力。而人一旦失去信念,就等於是一具沒有思想的僵屍,就會成為欲海的“無舵之舟”,隨波逐流。縱觀每條成功的路上,都伴隨留下的是一串串堅持不懈的腳印,沒有科學工作者對科學研究的堅持,就沒有一個個科學發明;沒有農民辛苦勞作的堅持就沒有碩果豐收;每個行業,每個領域乃至每個人生,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如果因為別人的否定而放棄自己的追求,那麼無疑不能成功。成功屬於有主見,有想法的人。
在否定中自信成長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那就堅持下去,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隻要你定好自己的位置,找準目標,並堅定信念,不輕易放棄,你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自信是成功的開始。如果沒有了自信,猶如花朵沒有了生機,你的人生就會變得暗淡無光,毫無精彩可言。
大家所熟知的喬丹是享譽世界的籃球王。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練習籃球,當時的他又瘦又小,誰都看不出來他是個籃球奇才。他總是會受到其他人的嘲笑和蔑視。1972年夏,他在收看了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比賽後,興衝衝地對媽媽說:“總有一天我也要參加奧運會,我也要拿金牌的!”但喬丹的母親對喬丹說:“我相信你,你能行。”喬丹也每次拿上籃球也自信滿滿的說:“我能行。”他的座右銘是:“我們來自底層,我們白手起家,我們從未放棄希望,總有一天,我們會夢想成真。”正是這種力量一直伴著喬丹走向籃球場,最終成為世人敬仰的超級籃球王。如果喬丹當時因為他人的嘲笑和否定而放棄努力,那麼就不會有後來的輝煌成就。
所以隻要你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就堅定地走下去吧,無論前麵有多少險山惡水。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被否定時也不要隨便就懷疑自己,要相信自己的眼光,靜靜等待最後時間決定的一切。一個人隻要相信自己是什麼,就會成為什麼;一個人心裏隻要這樣想,就會成為這樣的人。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幅“藍圖”或是自畫像,有人稱它為運作結果。如果你想象的是做最好的你,那麼你就會在你內心的“熒光屏”上看到一個躊躇滿誌、不斷進取的自我。同時,還會經常收聽到“我做得很好,我以後還會做得更好”之類的信息,這樣你注定會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正如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設想的那樣,你怎樣想象,怎樣期待,就有怎樣的人生。”隻要相信自己,就會感到生命有活力,生活有盼頭,覺得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從而保持奮發向上的積極態度。
自信不是驕傲無知的自負或自大,更不是毫無根據的自以為是和盲目樂觀,而是激勵自己奮發進取的一種心理素質,是以高昂的鬥誌、充沛的幹勁、迎接生活挑戰的一種樂觀情緒,是戰勝自己、告別自卑、擺脫煩惱的一種靈丹妙藥。人擁有自信,並不代表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得成功,而是說戰略上要藐視困難,戰術上要重視困難,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動手,腳踏實地、鍥而不舍地奮鬥拚搏,紮紮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戰勝每一個困難,從一次次勝利和成功的喜悅中肯定自己,從而創造生命的亮點,成就自己的人生。
自信,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正是因為有了自信,李白才做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還複來”的千古佳句;正是因為有了自信,阿基米德才發了“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夠撬動地球”的豪言壯語;正是因為有了自信,毛澤東才彰顯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的人格力量。自信,能夠為人生帶來無窮無盡的動力,可以說,有了自信你便成功了一半。所以青少年朋友們,無論麵對怎樣的否定,都要學會堅信自己。
3兒時的心理陰影
人世間有一種要得便得、要失便失的東西,此即是情感。例如幸福,您覺得幸福,您便幸福;您覺得痛苦,您便痛苦。愁緒與快樂、緊張與輕鬆、愛與恨、幸福與苦悶等對應之情感,仍是可以“按需分配”,要之有之,要多少有多少。您丟失愁緒,即獲得快樂;丟失緊張,即獲得輕鬆;丟失恨,即獲得愛;……。
——洞靈子
青少年有時需要獨處,特別是在遇到打擊後更會這樣。這時候他們不需要別人的勸解,即使我們一味的勸他,也不會得到很好的結果。一個人的心理產生了陰影,他需要一個人冷靜的反思與籌劃,何去何從可以讓青少年在獨處中得到的解答。
產生心理陰影的原因
盧燕大概是3歲的時候曾經被爸爸不小心丟掉過,因為這件事她做過許多噩夢,她也經常跟她的爸爸提起這件事。每次盧燕說起這事,爸爸就會說盧燕記仇,可盧燕卻覺得自己很委屈,而且爸爸也從來不因為此事而跟她道歉。盧燕上小學了,爸爸就逼她學琵琶,可盧燕喜歡舞蹈,她覺得爸爸是在強迫她。爸爸為了讓她學好琴,天天陪她練,陪她去上音樂素質課,可是一點都沒有效果,爸爸從來都不問盧燕的感受。不讓盧燕和小朋友一起玩,天天練琴不練就罵。小時候的盧燕很孤僻,沒有朋友。上課時盧燕也總是不作聲,不願意回答問題也不和小朋友玩。下課也是一個人幹坐那,老師們都以為她有自閉症。對學習沒有了興趣。總覺的自己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