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正確看待自己
西方有一位哲學家曾說:“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還能相信什麼呢?然而相信自己很難。或者說,自信心是一種很大的力量。”自信和自卑猶如一對孿生兄弟,要麼自信要麼自卑,而沉重的自卑感可以使人垮掉,使人心灰意懶,無所事事,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直接影響未來的成長與人生發展。
因此,青少年必須學會從自己身上去找問題,看看自己為什麼會缺乏自信,一些什麼樣的個人心理讓你深陷自卑的泥潭而無法自拔,隻有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解救灰暗的青春。
1過於苛求的完美主義者
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體的空瓶。
——皮薩列夫
在這個世界上,完美的事物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凡事盡力而為即可,不要強迫自己做自己不想做、不能做的事情。因為要求得越高,失望就會越大,猶如站的越高,摔得越痛一樣。
完美主義的人總是以一個完人的要求來約束自己,一旦達不到要求,就會變得憂心忡忡,因此就會變得不自信。追求完美者是不可能真正自信的,因為在他眼中總可以找到比他人差、不自信的理由。真正的自信不會產生於一個心理不完美的人身上,隻有具備完整人格的人,才能擁有真正恒久的自信。
世上本無完美之物
張華可謂是班裏的學習尖子,在年級的排名也相當靠前。
但是她並不快樂,因為她對自己的要求總是很嚴格。她不容許自己落於別人之後,一旦哪次考試有些小失誤,她就深深地責怪自己,後悔自己不該馬虎。
除了學習,在其他方麵,張華也總是要求自己做的盡善盡美,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的差池或者過錯。
這使得她的心情總會陷入低穀狀態,因為她事事苛求完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誰能沒有犯過錯誤呢?但是張華卻不這麼認為。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張華的煩惱來源於她對完美的刻意追求。像這樣的青少年,自尊心往往都很強,心理承受能力卻往往較弱。這使得他們一方麵對自己嚴格要求,一方麵又為自己的失誤和挫敗而感到傷心難過。其實,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渴求完美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之所以苛求完美,是因為覺得自身還不夠完美,對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意。對自身感到不滿意,就總會找到自身的不足所在,所以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造成青少年的不自信。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也就是說完美的事物其實是不存在的。很多青少年常常追求完美,這無可非議,不過這途中卻萬萬不可有任何偏激的想法,不然完美追求不到,會容易使自己走上極端。
不要苛求完美
古埃及的獅身人麵像的鼻子被炸掉了一塊,遊客們參觀這裏的時候,總是會懷有各種各樣的猜想,猜想它的鼻子究竟是什麼樣子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遊客對它的興趣。維納斯女神像在出土的時候斷了手臂,但是她的美麗卻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反而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去觀賞;圓明園的殘壁斷垣雖然失去了以往的富麗堂皇,但它留給我們的是曆史的見證,是激勵我們中華兒女奮發向上的不竭動力;文學巨著《紅樓夢》雖然遺失了後幾十回的原稿,但這並沒有影響內容精彩,反而使使它變得更加神秘,促使人們去分析研究和猜想。由此可見,有時候殘缺也是一種完美。
人們公認的天才音樂家貝多芬,雙耳失聰,並且也經受了許多不公正的待遇,像是命運的棄兒一樣。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追求的勇氣,反倒是在困難中越挫越勇,創作出了絕世好音樂。麵對殘缺貝多芬沒有退縮,反而勇敢的麵對殘缺,也正是這殘缺創造了一個音樂的天才。因此,殘缺並不是一件壞事,反倒能夠使你創造出美來。如果貝多芬一味地埋怨上帝的不公,覺得自己是不完美的,那麼他可能就無法扼住命運的咽喉。很多時候,不完美並不是一件壞事情。如果青少年能夠正視這一點,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不快樂,也就不會對自己有那麼多的不滿了。
的確,人生來就有追求完美的欲望和渴望。從開始呱呱墜地,在淚水中誕生,我們就發誓要把這哭聲轉化為對獲得完美的歡樂。完美對於我們是如此重要。小時候被教導大家都在為一個100分而奮力學習,在青少年時期,我們開始夢想能有一個完美的外表。為此大部分人都有一個代表完美的榜樣,可以是娛樂體育偶像,一本書中的人物,一段音樂,一個的科學理論……千奇百怪的完美代言人,體現我們追求完美的本能。可是世上的完美到底在哪裏呢?
完美無缺,隻能是一種良好的願望。沒有任何人能做到一生完美無缺,沒有一點瑕疵。追求自己各方麵完美,不會實現,因為人總會有失誤,讓別人完美,更是不大可能,追求完美,但這個世界不會給你這完美,你就永遠不會快樂。如果不然的話,為什麼“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成為至理名言呢?就算世人都知道什麼是完美,世間也沒有完美,不要追求完美,有時殘缺也是一種美,月有圓缺,人無完人,不要刻意記較是對是錯,吃一塹,長一智,跌倒了起來爬坡起來,僅到努力就不後悔。所以,青少年朋友們,凡事不能苛求完美,不能當一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凡事都力求完美,處處小心翼翼,生怕走錯一步,那麼生活該是多麼的累啊。相反,如果我們不怕出錯,即使錯了也勇敢麵對,努力改正,那麼我們反倒會為自己的成功積累一定的經驗,使下一次少錯一點,這何嚐不是一種收獲呢?敢於正視錯誤,這同時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啊。所以人生在世,凡事盡力而為即可,不必苛求完美。
過於刻意地苛求完美,隻會徒增自己的傷痛。人們常說的“付出就會有回報”其實也是一種完美,所以付出並不總是能夠得到回報。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但如果過分追求完美,一旦達不到完美,就一定會變得浮躁。過分追求完美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而會適得其反,使人變得毫無自信。
2過於虛榮,所以自卑
一個人過份的謙卑,就暗示著他的虛榮心特別強。
——雨果
一個人用一些外在的、表麵的、他人的榮譽來提高自己的價值,彌足自己內在的不足的行為就是所謂的愛慕虛榮的行為。他們往往通過這種行為來贏得別人或者社會的注意和尊重。虛榮是一種很複雜的心理現象。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曾經這樣說過:“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英國哲學家培根針對虛榮也做出如下評論:“虛榮的人被智者所輕視,愚者所傾服,阿諛者所崇拜,而為自己的虛榮所奴役。”
虛榮源於自卑
吳萍是一個漂亮的女孩,但是卻不怎麼招同學們喜歡,因為大家認為她太愛慕虛榮了。
吳萍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沒有什麼顯赫的地位和權勢,所以她總是羞於承認這一點。在同學麵前她又老愛吹噓自己哪個親戚是什麼局長之類的,對於自己的父母卻幾乎閉口不提,有時甚至會表現出一種討厭的情緒。同學問她,她卻說跟父母有代溝什麼的。
老是炫耀自己,使得大家都不怎麼喜愛她。
通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吳萍之所以貪圖虛榮,其實是緣於內心深處的自卑。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青少年都具有虛榮心,虛榮心理的產生往往是那些缺乏自信、自卑感強烈的人進行自我心理調適的一種結果。某些缺乏自信、自卑感較強的人,為了緩解或擺脫內心存在的自慚形穢的焦慮和壓力,試圖采用各種自我心理調適方式。這就包含那些通過外在的榮耀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縮小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從而贏得尊重的行為。虛榮心便由此產生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虛榮心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死要麵子”、“打腫臉充胖子”等就是對虛榮心的生動描述。虛榮心強的青少年,在生活和學習中,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上,愛聽奉承話;不是刻苦努力,而是熱衷於文過飾非,做表麵文章;他們嫉妒比自己中的人,容不得別人有成就,貶低別人,幸災樂禍。因此,虛榮心強的人內心總是處於恐懼和不安當中,始終無法平靜。
虛榮心強的青少年喜歡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他們或者誇誇其談、肆意吹噓,或者嘩眾取寵,故弄玄虛,自己辦不到的事偏說能辦到,自己不懂的事偏要裝懂,一切為了提高自己。虛榮心強的人喜歡炫耀有名有地位的親朋好友,希圖借此榮耀自己,而對於那些無名無份、地位“卑微”的親朋則避而不談,甚至唯恐避之而不及。現實生活中,不乏有這樣的青少年,因為愛慕虛榮而說謊,這就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
保持自信,遠離虛榮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虛榮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人往往由於極度自卑而變得極度愛慕虛榮。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往往隻追求麵子上的好看,不顧現實的條件,最後造成危害。在強烈的虛榮心支使下,有時會產生可怕的動機,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虛榮心是要不得的,青少年應當克服虛榮的心理障礙。
通常情況下,虛榮心的產生和人的某些心理需要有關。一旦人的某些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就會通過某些不適當的手段來獲得滿足。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達到自尊心的滿足就產生的虛榮心。比如,有些人家裏窮,就吹噓自己家裏多麼富裕一樣;有些人明明辦不到某件事情,卻吹噓自己有多大能耐。這其實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不會因為貧窮而感到羞恥,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不會因為有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感到難堪,一個充滿自信心的人不會因為別人一句批評的話而受不了。相反,他會發奮努力自強起來,他會努力地提高自己,鍛煉自己,增強自己的能力,會認真地分析別人對自己的評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因為任何人都是一步一步變得強大起來的,沒有人天生就是天才,沒有人天生就不犯任何錯誤,況且犯錯誤也不能證明他什麼都不行,都不如別人。
一個充滿自信的人會充分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並且能夠正確看待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並且力求彌補自己的不足。在這種時候,這樣的人人決不會受不了一句批評,相反,對批評他是真誠歡迎的,哪怕是敵人的批評。有句話說得好:“最難得的是朋友的批評,最可怕的是敵人的讚美。”我們知道,許多成功的人都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否則的話,他就不可能獲得進步。
世界上的許多偉人,都視別人的批評為克服缺點的良藥。著名的曾獲得五連冠的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幾乎每個人都曾被教練罵哭過。如果沒有教練的嚴厲批評,她們怎麼可能取得五連冠的佳績呢?這些姑娘們的內心是充滿自信的,所以她們才能夠虛心接受批評,她們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一個愛慕虛榮的人恐怕很難做到這些吧。
人在自卑的時候產生的虛榮心,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和安慰。因為人都是在尋找一種平衡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力量,或者說是一種勇氣的。虛榮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和心虛等深層次心理缺陷,它伴隨群體差異而生,表現為攀比,嫉妒追求,因害怕所以不定時的活在恐怖中,錯覺是虛榮的糧食,錯覺一旦破滅,虛榮也隨之消失。在人們的潛意識裏,總認為別人的比自己好,我比不上別人。這也是人們的本性。由此可見,虛榮對人的危害極大,長此以往會造成青少年的心理扭曲。
其實無論是偉人還是普通人,人們都生活在這大千世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優勢和長處,而沒有誰優誰劣,誰好誰壞之分。人們的心理過程、心理潛力大致都是一樣的,有些人能成為音樂家、畫家、科學家等等,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智力取向不同,機遇與自身努力不同,即使你不成為什麼家,你某方麵的智力可能會有獨特於別人的優勢。但這種自卑並不一定是壞事,往往這種自卑感,會促使你要優於他人,追趕他人,這也是阿德勒所說的“補償作用”。也許你的“弱勢”在別人眼裏並不算什麼,那你自己何必把它無限放大呢?所以青少年朋友們,如果你能正視自身的不足,保持自信,付諸於行動去改變,並且善於發現自身的長處,揚長避短,你就同樣可以很優秀。大可不必為了掩飾自己的某些不足,而自吹自擂,給自己穿上虛榮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