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東經》“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麵目手足盡黑”。
勞民國可能在膠州市三裏河到青島市區一帶。地下考古以三裏河龍山文化遺址為代表。該遺址屬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膠州市南關街道辦事處北三裏河村神仙溝西,麵積約為5萬平方米。遺址的地層堆集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屬龍山文化層,下層為大汶口文化層,經兩次發掘,出土文物達2000餘件,是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古遺址。其中,薄胎黑陶器(又稱蛋殼陶器)是中國龍山文化獨有的文化遺存,工藝之jīng,實屬罕見。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展出的1件該遺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高20厘米,重39克,口盤部分僅厚0.3毫米,薄如蛋殼,光亮如鏡,堪稱絕世佳作。另外,還發現龍山文化類型墓葬近百座,大汶口文化類型墓葬60餘座及房屋遺跡、窯穴等。
古莒國曾立都於膠州市三裏河不遠的地方——計斤,即《左傳》上的“介根”。袁兆國(25)在《莒國文明注青史激蕩演義六百年》一文中說:“據有關曆史考古專家推論新證:在曆史上,隨著莒國變遷,國都也多次轉移新址。其一說約在商代莒都曾一度遷於江蘇贛榆,到西周時又遷回莒地,初都莒地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城,繼而段家河龍山城。又一說莒國初都介根(今膠州市西南),後徙於莒。還有一說chūn秋莒國有三都,即:莒城、渠丘、鄆。莒城即今縣城地;渠丘在莒城南,當在今江蘇贛榆縣西境;鄆在莒城北東莞鎮,當即袁家莊東周遺址”。
“東方句芒,鳥身人麵,乘兩龍”
本句指的是嵎夷之地(龍山堯王城類型)先民的圖騰與崇拜。句芒(或名句龍)是少昊的後代,名重,為伏羲臣。死後成為木神(chūn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chūn祭都有份。他的本來麵目是鳥——鳥身人麵,乘兩龍。
史跡茫茫,有的已永遠無法考證。但有如下幾點比較明確:第一,奢比之屍(肝榆之屍)位於今之連雲港贛榆之間;第二,黑齒國薑姓為古紀國之地,亦即今之嵐山區安東衛虎山鎮一帶;第三,十rì國在堯王城遺址一帶。其它地望有待進一步考證。
附:《海外東經》方國及其地望
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江蘇灌雲縣至青島市區沿海)
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古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丘北。(江蘇灌雲縣)
奢比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麵、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連雲港市連雲區,漢代為贛榆縣所在地)
君子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連雲區與贛榆青口鎮之間)
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此地有彩虹)
朝陽之穀,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麵,八足八尾,皆青黃。(此地有朝陽之穀)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贛榆青口鎮以北)
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豎亥的困民國在青丘國之西,臨沂地區)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嵐山安東衛,帝俊後裔,古薑姓紀國)
下有湯穀。湯穀上有扶桑,十rì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rì居下枝,一rì居上枝。(十rì國,崇拜太陽,發明十月太陽曆,堯王城遺址)
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cāo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rì北,為人黑身人麵,各cāo一龜。(rì照故城,東海峪一帶)
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兩城鎮遺址)
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膠南縣)
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麵目手足盡黑。(青島市區,膠州三裏河一帶)
東方句芒,鳥身人麵,乘兩龍。(太昊圖騰崇拜。句芒:chūn神)
[編輯本段]
【《山海經》目錄】
山經
第一卷《南山經》
第二卷《西山經》
第三卷《北山經》
第四卷《東山經》
第五卷《中山經》
海經
第一卷《海外南經》
第二卷《海外西經》
第三卷《海外北經》
第四卷《海外東經》
第五卷《海內南經》
第六卷《海內西經》
第七卷《海內北經》
第八卷《海內東經》
第九卷《大荒東經》
第十卷《大荒南經》
第十一卷《大荒西經》
第十二卷《大荒北經》
第十三卷《海內經》
[編輯本段]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xīnjiāng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裏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yīn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編輯本段]
相關詞條【讀山海經】
《讀山海經》①
陶淵明jīng衛銜微木②,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③,猛誌固常在。同物既無慮④,化去不複悔⑤。徒設在昔心⑥,良辰詎可待⑦!◇古詩大意jīng衛口含小小的木塊,將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敗仍揮舞盾斧,剛毅的jīng神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餘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徒然胸懷昔rì的雄心,美好的時刻怎可期待!
◇賞析
詩的前半部分,歌頌了jīng衛和刑天。“jīng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jīng衛是炎帝少女死後化為的jīng靈,雖然身小力薄,卻常西山之木以填於東海。“微木”與“滄海”是一組多麼強烈懸殊的對比,以微木填海何時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擔一石之移山。但詩人歌頌的是這種鍥而不舍的jīng神與矢誌靡它的決心,隻要有這種jīng神與決心終有成功勝利的一天!“刑天舞幹戚”講的是刑天cāo斧執盾不甘失敗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斷首,仍然揮舞牌,剛毅的jīng神長留不衰。“猛誌固常在”中的這個“固”字點明刑天的“猛誌”本為其生來所固有而永不衰竭,無論失敗還是死亡終不能使其消減。詩人在“jīng衛”與刑天身上看到他們這種共有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意誌,從而加以讚頌謳歌,就隱含著詩人自身也時時以這種jīng神自策自勵。
這首詩的後半部分詩人進一步讚揚這兩個英雄頑強的鬥誌。盡管良機已失,徒懷雄心,但他們也不存憂慮,毫無悔意。通過jīng衛和刑天的行動,寄托了自己的悲憤。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複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前二句寫“jīng衛”與“刑天”如此剛毅的緣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變化而言。生與死不過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隻不過是生的另一種形式而已。女媧變成jīng衛,刑天變成rǔ目臍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為彼物,其jīng神不死,故而無論銜微木填海,或舞幹戚向敵,都能無慮而不悔。詩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學觀點激勵自己無慮不悔的鬥爭意誌。最後二句是詩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麵上是感歎jīng衛與刑天徒然存在著昔rì猛誌,但如願以償的時機豈能等到?實際上是詩人慨歎理想的無法實現。前人認為此二句是詩人的自白之語。
《山海經》的內容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全書18篇,約31000字。五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4篇、大荒經4篇、海內經1篇。《漢書#8226;藝文誌》作13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一組;海內經4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幹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係表現的非常清楚。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在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曆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女媧補天,出自《山海經#8226;水經注》
我國古史神話傳說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媧。女媧是個什麼樣的呢?傳說她是人首蛇身。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比如說她曾教給人們婚姻,還給人類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而使人們最為感動的,是女媧補天的故事。
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麵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sè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刹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僉欠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裏彙流。
1.誇父逐rì:誇父與rì逐走,入rì。渴,yù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2.刑天舞幹戚:“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rǔ為目,以臍為口,cāo幹戚以舞。”後來陶遠名有詩:“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我覺得孫悟空有點刑天的氣概。
誇父逐rì的故事
誇父逐rì是一個神話故事。它講得是上古時期,神人誇父追趕太陽,最後被太陽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經》對此有詳盡描述:“誇父與rì逐走,入rì,渴yù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桃)林。”
這段記述是說: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幹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yù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誇父為何要去追趕太陽?
楊公驥先生認為,誇父逐rì的故事有其極為深記得的寓意。
它說明“隻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征);也隻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楊先生這一觀點被編入《中國文學》一書,受到許多同誌的讚同。
另外,文學家蕭兵先生在其《盜火英雄:誇父與普羅米修斯》一書中稱:誇你逐rì是為了給人類采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誇父是“盜火英雄”,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
蕭先生的看法,頗有幾分浪漫sè彩。
還有人把誇父逐rì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種爭鬥,誇父代表“水”,而太陽代表“火”。水神、火神相爭,水火不容。
誇父逐rì的故事,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如何理解這個故事,已不僅僅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而它積極的意義在於,人們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認識這個世界,去實現自己美好的追求。
jīng衛填海
發音jīngwèitiánhǎi
釋義jīng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誌報複。後比喻意誌堅決,不畏艱難。
出處《山海經#8226;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jīng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示例
原文
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jīng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jīng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譯文
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的頑強jīng神。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鍾愛的女兒。炎帝不僅管太陽,還管五穀和藥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東海,指揮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時,女娃便獨自玩耍,她非常想讓父親帶她出去,到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親忙於公事,總是不帶她去。這一天,女娃便一個人駕著一隻小船向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劃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風暴,像山一樣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兒,但卻不能用醫藥來使她死而複生,也隻有獨自神傷嗟歎了。
女娃死了,她的jīng魂化作了一隻小鳥,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發出“jīng衛、jīng衛”的悲鳴,所以,人們又叫此鳥為“jīng衛”。
jīng衛痛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她要報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從她住的發鳩山上銜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樹枝,展翅高飛,一直飛到東海。她在波濤洶湧的海麵上回翔闃,悲鳴著,把石子樹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騰著,咆哮著,嘲笑她:“小鳥兒,算了吧,你這工作就幹一百萬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jīng衛在高空答複大海:“哪怕是幹上一千萬年,一萬萬年,幹到宇宙的盡頭,世界的末rì,我終將把你填平!”
“你為什麼這麼恨我呢?”
“因為你奪去了我年輕的生命,你將來還會奪去許多年輕無辜的生命。我要永無休止地幹下去,總有一天會把你填成平地。”
jīng衛飛翔著、鳴叫著,離開大海,又飛回發鳩山去銜石子和樹枝。她銜呀,扔呀,成年累月,往複飛翔,從不停息。後來,
jīng衛和海燕結成了夫妻,生出許多小鳥,雌的像jīng衛,雄的像海燕。小jīng衛和她們的媽媽一樣,也去銜石填海。直到今天,她們還在做著這種工作。
人們同情jīng衛,欽佩jīng衛,把它叫做“冤禽”、“誓鳥”、“誌鳥”、“帝女雀”“青鳥”,並在東海邊上立了個古跡,叫作“jīng衛誓水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