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文比了。
最惹人矚目的乃是青州的王錦鶴。王家的名聲自不用多說,王錦鶴的父親王鬆明乃更是當世第一大儒,聞名遐耳。當年因為‘逆王案’,避難於西趙,從此隻能魂歸故土,身在他鄉。
慶帝能放過無辜的王家子孫,卻不能放過當年逆王的恩師王鬆明,因此,他隻能一隻流浪在西趙,開經講學,隔著茫茫青山,揣度興國的文明風貌。
王錦鶴雖生長在興國,卻也曾爬山涉水去西趙探望父親,這一次便是受父命陪南宮閔嘉來到京城。王錦鶴幼時也曾來過京城,彼時的風貌,如今不惑之年再來,隻覺得雙目含淚,世事滄桑。
從懷裏拿出一本書,王錦鶴跪在地上,呈給慶帝道,“家父自知有生之年與興國無緣,這一本《點檢興史》乃父親這些年的嘔心之作,書中細細追考了興國之前千年曆史,為此,父親讀書破萬卷,走過許多地方,聽了無數故事,思考過,疑問過,雖不曾踏入興國,但父親的腳印踩過興國每一個邊陲,看過每一方邊城的日落。二十年的焚膏繼晷,方才做成此書。”
慶帝微微動容,伸出手,拿起那本書。
王鬆明的書法乃是一絕,狂狷不羈,卻又工整細致。
“好,很好。”慶帝笑道。
王錦鶴繼續道,“父親曾說,寶劍贈英雄,這本書世間共有兩冊,一冊獻給君王,另一冊,便送給此次文比獲勝之人。”又跪地衝慶帝道,“父親曾說,倘若君主不棄,他有一題獻上。”
慶帝問道,“什麼題目?”
王錦鶴道,“學問之說,貴在為之爭,為之論,父親希望眾位博學之士,效仿古之賢者,進行一場‘論道’,題目是‘孔子問禮老子’”。
慶帝點了點頭,“那今日各位便論道於此,也是興國的雅事一樁。”
慶帝說完,便有一白髯老人走了出來,行了拱手禮,袁不棄記得,這個老人家外儒內道,是個不折不扣的斯文文人,隻見他沉吟道,“孔子問禮,問的是周禮,然老子居沛,老子否定了孔子的學問,認為他所言,其人與骨皆已朽矣。彼時之世,周禮不複。老子已然超脫凡事,追求無的境界。而孔子所問,乃世間學問,固然老子不答孔子的問題。”
另一人拱手站了起來,師琴涯並不認得。
“孔子去,謂弟子日:‘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贈。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師琴涯茫然看著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好不熱鬧,隻可惜沒聽進什麼,回頭看去,隻見袁琪兒和可川也嘀嘀咕咕的不知道說些什麼。
“你看,那就是楊傲,京城四大才子之一。”可川小聲向袁琪兒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