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高爾夫球(1 / 3)

第二部分高爾夫球

高爾夫球運動概述

“高爾夫”是荷蘭文kolf的音譯,意思是“在綠地和新鮮氧氣中的美好生活”。由此可以知道,高爾夫球是一種在優美環境中進行的高尚娛樂活動。因為玩這種遊戲設備昂貴,所以在一些國家又叫它“貴族球”。高爾夫球是一種以棒擊球入穴的球類運動。如今,高爾夫球運動已經成為貴族運動的代名詞,但是它是由一群牧羊人發明的!

“高爾夫”原意為“在綠地和新鮮空氣中的美好生活”。這從高爾夫球的英文單詞GOLF可以看出來:G—綠色;O—氧氣;L—陽光;F—腳部活動。它是一種把享受大自然樂趣、體育鍛煉和遊戲集於一身的運動。

高爾夫球的起源

打高爾夫球是一項具有特殊魅力的運動。它是人們在天然優雅的自然的綠色環境中,鍛煉身體,陶冶情操,提高技巧的活動。

關於高爾夫運動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流傳最廣的一種是古時的一位蘇格蘭牧人在放牧時,偶然用一根棍子將一顆圓石擊入野兔子洞中,從中得到啟發,發明了後來稱為高爾夫球的運動。因此,“高爾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十四世紀蘇格蘭議會中的文件中。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名蘇格蘭牧羊人在一次偶然用牧羊棍的把手將一顆圓石子擊入兔子洞中,從而得到啟發,發明了高爾夫這項貴族運動。而據考證,高爾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457年蘇格蘭議會文件中,當時由於高爾夫球盛行,將許多年輕人從射箭運動中吸引了過來。因此政府下令禁止。1457年3月,蘇格蘭王室頒布了一項“完全停止並且取締高爾夫球”的法令。原因是這項消遣性極強的運動,妨害了蘇格蘭青年演練蘇格蘭“國術”——射箭。

蘇格蘭議會於1471年和1491年不得不先後兩次重申,禁止玩高爾夫球。這些法令印證了高爾夫球當時在蘇格蘭風行的程度。實際上,連主持製定1491年法規的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四世自己最終也嗜高爾夫球成癖,成了高爾夫球場的狂熱的常客。而詹姆士五世國王及其王後--瑪麗王後和王後之子詹姆士六世,也效法詹姆士四世打起了高爾夫球。

早在蘇格蘭打高爾夫球之前,在中國和古羅馬都曾流行過類似高爾夫球的以杆擊球的球戲。公元前二、三百年時,中國有種被形象地稱為“捶丸”的球戲,而公元前27年至公元395年的古羅馬有一種以木杆擊打用羽毛充塞製成的球的遊戲。有人認為是古羅馬軍團把原始的高爾夫球帶到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盡管人們對於高爾夫球運動的起源莫衷一是,但是人們今天看到並且參與的高爾夫球運動卻有著濃重的蘇格蘭味。

高爾夫球運動的名稱,便是來自蘇格蘭的方言,意為“擊、打”。今天,建在世界任何地方的高爾夫球場仍然像蘇格蘭最初玩高爾夫球那樣,將球場建在生長著草叢的海邊沙地附近。高爾夫球場既要有平坦的沙灘和蔥綠的草皮,又要有一定的起伏和溝壑水流。設在海濱的現代高爾夫球場仍沿用蘇格蘭語的稱謂“林克斯”。1744年世界上第一家高爾夫球俱樂部設立在蘇格蘭的愛丁堡,而最有名氣的高爾夫球俱樂部也是設在蘇格蘭,即聖安德魯皇家古典高爾夫球俱樂部。世界上第一家女子高爾夫球俱樂部也建於蘇格蘭。高爾夫球運動最初的規則是由蘇格蘭的愛丁堡高爾夫球俱樂部製訂的。

高爾夫球場形狀和大小無統一標準,一般設在風景優美地區和公園的草地上,麵積約50公頃。掘有9個或18個洞穴,各個洞穴之間為首尾銜接的球道,長度為200~500米不等,每個洞穴的起點到終點之間有開球區、通路、障礙物和平坦的草坪。參加者2至4人為一組,在開球區依次用球棍把各自的球擊出後,一起經通路等走向球的落點,繼續擊球,直至將球擊入洞穴。比賽如為72個洞穴時,在18個洞穴的球場上需循環4次。高爾夫球的計分方法有兩種:一為比賽所有洞穴的總擊球數,少者為勝;一為比賽每個洞穴的擊球數,包括相等數,以擊球次數少、洞穴多者為勝。目前,在亞洲、日本、歐洲、美國和南非都有成功的職業高爾夫球巡回賽,其中英國公開賽、大師錦標賽、美國公開賽和PGA比賽是爭奪最為激烈的4大賽事。

從1457年至今,高爾夫球運動已經從英倫三島之一的蘇格蘭流傳到世界各大陸。高爾夫在1900年和1904年奧運會上曾被列為比賽項目,但不算奧運會的正式項目。從1953年起,職業運動員每年舉辦一次世界杯賽。業餘運動員男子從1958年起,女子從1964年起每2年舉辦一次世界錦標賽。高爾夫球於19世紀末傳入中國。1931年中國、英國和美國商人合辦高爾夫球俱樂部,在南京陵園中央體育場附近開辟了高爾夫球場地。1984年以來,我國與外國合資,先後建設了多個高爾夫球場。1986年1月,我國首次舉辦了“中山杯”高爾夫邀請賽。高爾夫曆時500年而不衰的生命力不僅在於該項運動是男女老幼鹹宜的“紳士淑女”運動,而且在於高爾夫球同拳擊和網球一樣,是當代體育個人比賽中獎金數額高昂的項目之一:有的運動員一年之中可獲高達65萬美圓的獎金,隻不過兩、三年的工夫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

中國的高爾夫球運動

根據《丸經》記載,捶丸遊戲者互相尊重對方,還從對方的立場考慮如何擊球,是一項十分紳士的運動。元朝時期的繪畫“推丸圖壁畫”也證明了“捶丸”就是現在的高爾夫。

明朝時期所繪的“宣宗行樂圖”也印證了此觀點。體魄健壯的宣宗手持杆正在凝視前方,好像在思索如何揮杆擊球。樹立欲求到中間的大樹酷似一扇大窗戶。達10米左右,宣宗準備一杆將球擊過大叔。此畫一角還有手持球杆奔跑過來的球童。這正是早期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寫照。

其實“捶丸”是有中國大陸的“步打球”演變發展而來的。至於究竟起於何時無從考究。《丸經》一書就是當時人們為了詳細說明捶丸規則的書。

捶丸的打法和高爾夫球也一致。如“人將木圓球兒打起老高,便落於窩內”,“擊起球兒落入窩者勝”,“球行,或騰起,或斜起,或輪轉,各隨窩所在之宜”,“或立而擊,或跪而擊,節目甚多”。這些記述非常形象地說明:人在打球時,隻能是站著將球打起老高,擊起的球在空中作弧形滑行,要越過“障礙”落入窩者才為勝。像今天的高爾夫球比賽一樣,那時的捶丸就有側旋球、內外旋球等不同擊球方式了。而且,除了站著擊球式還有跪著擊球式,各種姿勢很多。

高爾夫球場地

高爾夫球場一般設在風景優美的草坪上,中間需要有一些天然或人工設置的障礙,如高地、沙地、樹木、灌叢、水坑、小溪等。球場的形狀沒有統一的標準。9個球洞的場地麵積為3034平方米;18個球洞的場地麵積為6400平方米。球洞直徑10厘米,深約10。5厘米。每個球洞的旁邊插一麵小旗,距離洞口100米或500處設一個發球點。

高爾夫球材料

高爾夫球是用橡膠製成的實心球,表麵包一層膠皮線,塗上一層白漆。球的直徑42毫米,重46克。高爾夫球從結構上可以分為單層球、雙層球、三層球、多殼球;從硬度上可以分為硬度90~105、硬度80~90、硬度70三種。球棍長約1米,棍的末端可以是木製的,也可以包一層鐵皮。

比賽一般分為單打、雙打、1對2、循環賽等。比賽時,運動員在開球區依次用球棍擊出各自的球,然後走到球的落點處,繼續擊球,直到把球擊入洞內。誰用最少的次數把球擊入所有球洞,就獲得勝利;分為補給,雙倍補給;小鳥球,老鷹球,雙鷹球五種。如規定杆數為三杆,打出四杆(多出規定杆數一杆)為補給,超出兩杆為雙倍補給,它們合稱晦氣,比規定少一杆為小鳥球,兩杆為老鷹球,三杆為雙鷹球。

高爾夫球的外形

高爾夫球表麵有意製造了許多的凹痕。

高爾夫球的形狀是空氣動力學研究的成果之一。這與球體繞流(即繞球體的流動)的湍流轉捩及分離流現象有關。

光滑球體繞流時,湍流轉捩發生的晚,與湍流對應的規則流動稱為層流。而層流邊界層較易發生流動分離現象(即流線離開球的表麵),造成球體背後較大的死水區,產生很大的阻力(形阻)。使高爾夫球飛行的距離很小。

而球體表麵有凹痕時,凹痕促使湍流轉捩發生,湍流邊界層不易發生流動分離現象,從而使球體背後的死水區小,減少了阻力。使高爾夫球飛行的距離增大。

湍流的摩阻比層流要大,但與形阻相比,起得作用很小,總的阻力還是變小了。

高爾夫球表麵的小突起,也能起到促使分離的作用,但突起對流動的幹擾有些難以控製,造成一些側向力(也可以叫升力)。

球體規則繞流是沒有升力的,旋轉會產生升力,合適的升阻比會使飛行距離增大。不同的旋轉方向會造成“香蕉球”的效果。

另外高爾夫規則規定高爾夫球不得被設計、製造或有意更改為具有不同於球體對稱性的球的特性。

高爾夫球球杆

長鐵杆介紹

長鐵杆包括1號鐵杆、2號鐵杆和3號鐵杆。其中1號鐵杆因為杆麵傾角太小,難以掌握,所以不常用。使用長鐵杆時,較使用球道木杆要求更高一些,因為它既要求飛行距離,更要求飛行的準確性。加上其杆身長、杆麵傾角小和杆頭輕而小的特點,並非有力量就能得心應手地使用。所以即使很職業選手也都認為它是最難使用的球杆。

一般人在使用長鐵杆時,常常認為這種球杆杆麵傾角小,杆身又很長,因此一握住球杆就產生揮杆猛打,用力將球擊遠的念頭。而打出去的球不是向左就是向右,越用力擊球結果就越糟糕。揮杆節奏失調,揮杆軌跡潰亂,根本談不上打出好球。所以,去掉多餘的用力,保持流暢的節奏,是正確使用長鐵杆的關鍵之一。在站姿時,體重要均勻地分布在兩腿上,基本保持5:5的比例,這樣可以防止向下砸擊球的錯誤,保持圓滑流暢的揮杆軌跡。

後擺杆時,左肩、左臂和球杆構成一體,杆頭最初向後運動的20~30厘米左右要尤其緩慢,然後盡量加大揮杆的幅度,左肩轉到下頦下,進入揮杆頂點,此時球杆大約指向一點鍾的位置。

下揮杆以左足踵落地開始啟動,此時注意左半身領先,不要因過於想用力而使上體動作過快、過早地用臂帶動球杆向下砸擊球。

順勢動作和結束動作幅度要大,而且幹淨利落,和使用木杆一樣,杆頭沿地麵低麵長地向飛行方向掃出,頭與杆頭形成良好的牽引結構。

中鐵杆介紹

中鐵杆包括4號鐵杆、5號鐵杆和6號鐵杆。隨著球杆的縮短,站位的寬度也逐漸變窄。

實際上,包括中鐵杆在內,無論使用哪一種鐵杆都可以被稱“控製擊球”,即不僅是為了將球打遠,更重要的是將球打上球洞區或瞄準的區域,而其中中鐵杆又是鐵杆中使用最頻繁的球杆,所以能否很好地應用中鐵杆會直接影響打球的成績。

首先在使用中鐵杆時,沒有必要為求得距離而犧牲準確度,不需做過大幅度的上揮杆,一般以揮杆頂點時杆頭指向1點鍾的位置為好。揮杆節奏清晰流暢,用力僅用全力的80%就足夠了,如果拚盡全務以很快的速度揮杆擊球,就有可能擾亂揮杆軌跡,改變杆麵的方向,造成失誤球。

瞄球時,要從球的正後方看球,如果像使用1號木杆時那樣稍從右後上方向下斜視的話,就容易使體重落到右足,使揮杆節奏受到影響。

在使用中鐵杆時,為了避免用全力擊球的情況出現,可以抱著有餘裕的心理選擇球杆,例如:使用6號相時的最大飛行距離是140米,在實際距離是140米時,可以用5號鐵杆放鬆地打,而不必拘泥於必須使球杆和距離對號。

揮杆過程中不要過分和過早地使用手腕,不能錯誤地認為要求動作放鬆而使握杆鬆懈。後擺杆時過早使用右腕會影響擊球的方向性。握杆要緊,一定要保持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緊緊地握住球杆,這樣就能避免因手腔鬆懈而使右臂右腕過早、過積極地工作,造成失誤球。

在下揮杆結束、衝擊球的瞬間後,還原到擊球準備姿勢,稍彎曲的右臂伸直推出,進入順勢動作。如果過程、過分地使用右手腕和右臂,就會造成旋向右方的球;反之,沒有合理使用右腕、右臂或使用過遲時,會產生旋向右方的球。

擊球前的上揮杆幅度不必過大,擊球後向目標方向做大幅度的順勢動作,可以保證球的飛行方向正確。另外,穩定的結束動作姿勢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檢驗揮杆過程中身體運動及體重移動是否合理的標誌之一。如果揮杆擊球時身體的工作和體重的移動有錯誤,結束動作的穩定性肯定會受到影響,建議初學者在一開始學習高爾夫球時,就注意掌握好穩定的結束動作並反複練習,形成良好的動力定型。

短鐵杆介紹

短鐵杆包括7號鐵杆、8號鐵杆和9號鐵杆。使用短鐵杆時對球的飛行方向和距離的標準性要求更高。

在使用短鐵杆時,距離較近,揮杆動作也較小,一般采用較為開放的站姿,即右足略在左足的前方,體重較多地由左腿承擔,約70%體重由左腿承擔。因為在揮杆過程中身體的回轉動作較小,體重的移動也不像使用長鐵杆時那樣顯著,所以這種體重分配方法有助於保持身體在揮杆擊球過程中的穩定性,而且可以打出高彈道的球來。

有的人在想打高彈道球時,大部分體重不僅沒有落在右腿上,反而帥右腿來承擔。忘記了憑借球杆杆麵自身的傾角,自然而然地可以打出高彈道球,誤認為要通過手腕動作使杆頭切削出高球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多餘的,也是不正確的。在揮杆時不需要帶有將球打高的意識,隻要揮杆擊球動作正確,短鐵杆的杆麵傾角就會自然產生高彈道球。要以用杆頭衝擊球的意識擊球,而不要用抄挖動作試圖將球打起,這樣反而會打在球的頂部造成失誤。

使用短鐵杆的上揮杆和基本揮杆大致相同。開始後擺杆時保持兩肩、兩臂構成的三角形,使杆頭向飛行方向的正後方引出20~30厘米,然後上舉。下揮杆時左半身領先,動作緊湊協調,結束動作後的兩手位置要與揮杆頂點時的位置相對稱。

需要注意的問題:要調整好身體與球之間的距離,尤其不要使球距身體太遠,以免兩兩腋部空虛,導致不穩定揮杆動作;使用短鐵杆時主要強調方向和距離的準確性,不強調過大的用力,因此無需過多地使用身體,而是以臂一體揮杆為主體,在身體旋轉的輔助作用下將球擊出。

因為短鐵杆對準確性要求很高,所以對動作的精神細度要求也很高,隻有反複多次練習,經常體會,形成正確的肌肉動力定型,才能運用自如。

特殊短鐵杆介紹

特殊短鐵杆包括劈擎杆和砂坑用杆。也有時分別將其標為10號鐵杆和11號鐵杆。

劈擎杆主要用於球洞區周圍,在地形條件複雜或球與球洞之間有砂坑、水障礙或樹木等障礙時,將球高高打起,使球能夠越過障礙落在球洞區上。也常常用來打八、九十米以內的近距離高彈道球。

砂坑用杆主要用來打球洞區附近砂坑內的球,也用來將深掩在長草區中的球打上球洞區,或將位置較球洞區很低的球打上球洞區。

球道木杆介紹

球道木杆是指2號木杆、3號木杆、4號木杆和5號木杆。球道木杆是要求既要有距離,又要有準確性的球杆,主要在球道上使用,因此而得名。在草較長的長草區或球道砂坑中,球的位置狀態較好時也可以使用。

在發球區上使用1號木杆發球時,可以用球座把球架起來,而球道木杆則一般是用來擊打地麵或砂上的球。由於球的位置狀態的限製,打球的難度可以說較1號木杆困難,因此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球。因為球杆長度和杆麵傾角的關係,往往產生球不易上升的感覺,一般人總是帶著使球上升的意識擊球,因此出現身體向左上方聳的動作,反而使杆頭擊打在球的上方,導致地滾球。球的飛行線的高度是由球杆杆麵的傾角決定的,隻要在擊球過程中以身體縱軸為中心,正確地轉動身體,沒有多餘的上下起伏或聳肩動作,由於球道木杆杆麵傾角大於1號木杆,自然地就能打出彈道高於1號木杆的球。

在使用球道木杆時,其站姿比使用1號木杆時要窄一些,球的位置不變,仍然位於左足踵內側線上,但右足較1號木杆稍向左足方向移動。

在上揮杆時要十分注意節奏,揮杆頂點時球杆的位置與1號木杆略有不同,使用1號木杆時揮杆頂點的球杆基本與地麵平行,可以認為杆頭是指向鍾表三點的位置,而使用球道木杆時,球杆與地麵成一定角度,基本上是指向二點位置。

在下揮杆時也要注意保持流暢的節奏,不要用球杆頭從上往下砸擊球,而要以掃擊球的感覺使杆頭從球的位置快速掃過,使杆頭的底麵幾乎貼著地麵向球的飛行方向低而長的滑行,這樣就能打出理想的好球來。簡而言之,使用球道木杆時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用杆頭去捕球,而不向下砸球或向上抄球。

1號木杆介紹

使用1號木杆主要是為了獲得較大的飛行距離,一般在發球區上發球時使用。在發球區上的第一杆打得越遠,球就距離球洞越近,第二杆或第三杆就有可能使用較短的球杆,相對將球打得靠近球洞的概率增高。因此1號木杆是對提高成績有重要作用的球杆,而且也是最有魅力得球杆。

因為1號木杆強調的主要是距離,一般人在發球區發球時總有一種“這一洞要打出好成績”、“和對手比比看誰打得遠”的欲望,因此使用1號木杆時試圖猛力擊球的現象很多,常常因此而破壞了揮杆節奏。實際上,球的飛行距離並不絕對與揮杆所用力量的大小成正比,而是取決於擊球瞬間球杆杆頭對球的衝擊速度。衝擊球時杆頭的運動速度越快,對球的衝量越大,則球飛得越遠。要增強杆頭衝擊球的速度,大而圓的揮杆軌跡和流暢協調的揮杆節奏是關鍵所在。盲目地使用強力揮杆會使揮杆軌跡縮小,動作僵硬變形,節奏失調,不僅不能將球打遠,反而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失誤球。因此,在發球區上手中握著1號木杆準備擊球時,首先要想到提醒自己:“放鬆!”“注意節奏!”。

1號木杆在所有的球杆中是最長的,揮杆幅度也最大。使用時的站姿寬於使用其它球杆時的站姿。使用1號木杆時的站姿寬度稍寬於肩。

由於揮杆的幅度很大,在上揮時必須充分轉動身體,在揮杆最高點時左肩必須轉到下頦下方,而且保持上揮杆時右膝的穩定。

在後擺杆時,要保持兩臂和肩構成的三角形,並保持左臂和球杆的一體化,在兩手位置到達腰部之前,不要使用手腕。在兩手到達腰部高度繼續上揮時左腕才開始向拇指方向屈曲,隨著擺臂、轉肩、轉體,將球杆揮至頂點。

因為球的位置在左足跟內側前方,加上球被球座(tee)架起,所以揮杆的最低點稍位於球的後麵,衝擊球時發生在球杆杆頭從揮杆軌跡的最低點開始上升過程中。我們以前講過,向球的衝擊不要看成是衝擊一個點,而是一條線或是狹長的區域。在發球區使用1號木杆發球時,球架起的高度隨個人習慣、所要求球的飛行高及風向等因素而不同,但一般以球高出球杆杆的上緣半個球為宜。

在下揮杆衝擊球進入順勢動作後,要向目標方向大幅度地揮動,好象球貼在杆麵被球杆送出一樣,這樣就能擊出方向準、距離遠的好球。

高爾夫球服裝

打高爾夫球是在大自然中的一種戶外康體活動,因而高爾夫服裝的選擇,也應該流露出貼近大自然的動人色調和簡約純美的清新氣息,以及和高爾夫運動相匹配的青春活力。

一般說來,球服不僅要幹凈整齊,還應該切合實際與舒適,更要注意的是讓你的身體各部位自由移動,這是打球最基本的要求。

高爾夫運動衫區別於一般T恤的不同之處,在於采用高領位設計,保護球員的頸部,避免被太陽曬傷。袖子也比一般的襯衫長一些,主要是使打球者揮杆時倍感靈活。另外球衫的長度不宜太短,避免球員彎腰時外露。

日曬是戶外運動不可避免的,紫外線對人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高爾夫運動衫多采用經過陶瓷物料處理的棉質纖維曬麵料,其功能不僅僅抵擋強烈的陽光,同時也能使球員在打球過程中保持清爽涼快。

高爾夫西褲從外表上看同普通西褲沒有區別,其實裏麵大有“文章”。高爾夫西褲的腰部內襯,綴上了塑膠帶子,以防備運動員運動時衣服外露。西褲的後口袋采用活袋式設計,為了適合不同時候的不同需要。西褲的色彩從灰色係及亮色係的經典純羊毛西褲,到免燙的運動西褲一應俱全。運動西褲的顏色包括活潑的紅色、綠色以及米黃、深藍、珍珠色,材料多為高科技麵料。比較經典的組合為身著米色帆布西褲,同海軍藍的球衫搭配,極富都市動感時尚氣息。

女子高爾夫運動服裝:對於大多數喜歡戶外運動的都市人來說,他們隻在練習場上揮揮杆,滿足一下自己的興趣就滿足了,並不參加巡回賽和公開賽,要注意的是讓你的身體各部位自由移動,此外,對高爾夫服裝透氣性的要求也比較高。

怎樣挑選出眾又合身的球服?麵對眾多的服飾,你該怎樣選擇才能即舒適又美觀,既平常又不平凡?其實,隻要注意兩點就能夠讓自己稱心如意。除了服裝要不影響球技發揮外,在選擇服裝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麵料,各種不同的麵料針對的群體不同,根據自己的皮膚及喜好來選擇。

吸汗速幹麵料:用富含蛋殼內膜提取物的滌綸絲,結合先進加工工藝製成。蛋殼內膜富含多種氨基酸,促使細胞顯現活性,起到嗬護肌膚的作用。

新型吸汗麵料:采用最新開發的Y字變異型橫切麵的滌綸彈力尼龍麵料,不僅具備極強的吸汗速幹的功能,而且經特殊加工後的麵料削弱了滌綸本身悶熱不透氣的缺點。

清爽感麵料:具有柔和清爽、吸汗速幹、透氣性良好的特性,卓越的柔和涼爽觸感,與含水率較高的纖維疊加令肌膚產生脫俗的清爽感。雙重組織構造的麵料使紫外線遮蓋率達到90%以上。

冰涼舒適感麵料:舒適、吸汗速幹性強且不粘肌膚,具有嗬護肌膚的酸堿平衡效果和消臭的功能,更適宜在夏天打高爾夫時穿著。

高爾夫球鞋

一雙優質的球鞋最重要的功能,要達到這一點,要分兩大方向:

防滑性

1.強大的抓地力,透過鞋釘、鞋紋,增加鞋底咬地能力,或者利用鞋地紋多點著地,增加鞋底與地麵的摩擦力,從而達致防滑功能。

2.鞋底闊度瞬間改變的彈性設計,有如跑車的設計一樣,跑車車身的闊度就已經比一般的房車闊,加上增大闊度的車胎,作用就是在極速時,增加抓地防滑功能,新款的鞋底設計,會加上類似的功能,其設計在鞋底的外緣部份,加添彈性外向突出的膠粒,不同的鞋廠的設計外型上會稍有不同,目的都是當腳外側用力時,外突的膠粒就會向鞋外側迅速伸出,令鞋底變闊,抑製足部向外旋出,防止身體滑動。

安全性

1.在稍微專業性的鞋底設計上,都會加入穩定橋的設計,所謂穩定橋,是指用硬物體連接前腳掌與後腳跟兩部分,而非傳統整片鞋底的設計,分開前後掌,有助腳力側麵運動時的靈活性,特別在揮杆完成動作,當整隻左腳完全壓在腳外側(腳刀)時,腳刀不會仆滑而完全著地,令左邊身體外移而不能紮實地站好揮杆完成動作。

穩定橋使前後腳掌分工,腳掌的壓力分布就會改變,壓力將有效地向兩端拉開,加強慣性動能力量,腳掌受力時不易旋轉,而變得安定很多。

2.承托力,要加強安定性,內鞋底也要起著決定作用,基本的鞋墊隻是幫助吸震及稍微調整鞋內深淺容積,但它的作用不足以固定腳掌在鞋內的移動,特別在不平坦的球位,或是很用力擊球時,往往會感覺腳掌在鞋內向某方向滑動,於是鞋底與鞋墊之間如何恰當連接,成為新的研究課題,球友不妨揭開鞋墊,看看其下如何設計,有業界的設計是在其間裝上內窩形硬板,以貼近腳掌的周邊,在任何情況確保它不會過分移動。上述主要針對高球鞋的功能性,但另一方麵,舒適性和時尚性,也是高球鞋重要環節,但功能與舒適之間如何取舍,是非常個人的選擇。

舒適性方麵,主要視乎鞋麵用材,是尼龍、仿皮或者真皮製作,另一重點是防水性能,這往往在下雨季節大派用場。款式是書生球友的心頭好,舒適式的評分有主觀的喜好,也有其客觀價值,譬如用料價錢就是其中一環。

高爾夫球的球座、手套

打高爾夫球還必須備有幾個木質或塑料的釘狀的球座,一隻質地柔軟、手感性強的羊皮手套,一雙鞋底帶粗短釘的高爾夫球鞋。球座在開球時墊到適當高度,擊球時無阻力。手套戴在左手上,握杆時用,左撇子則要帶在右手上。穿著高爾夫球鞋在草坪和沙坑內行走節省力氣,擊球時也能站得穩,不易滑動或跌倒。

室內高爾夫球場的設計要求

球場設計要求

1室內高爾夫球場的場地尺寸:8米×46米,高度不能低於33米,因為除模擬器需要3米外,揮杆練習區亦盡量不設獨立梁樓,方便練習。

2場地麵積能擺放種種設施設備。

設施與設備要求

1多台模擬係統,每個模擬係統外設客人觀賞區、擺放台及桌椅3~4張。

2根據場地規模及客戶目標而設置揮杆練習區,每個模擬器應相配不少於4個揮杆練習區。

設置占地50~100m2的果嶺練習區。

配套設施設備要求

1球場旁邊要有與接待能力相應檔次與數量的男、女更衣室,淋浴室和衛生間。

2更衣室配有更衣櫃、掛衣鉤、衣架、鞋架與長凳。   淋浴室各間互相隔離,配冷熱雙溫水噴頭、浴簾。衛生間配隔離式抽水馬桶、掛鬥式便池、洗盥台、大鏡及固定式吹風機等衛生設備。

3各配套設施牆麵、地麵均滿鋪瓷磚或大理石,有防滑措施。

4球場內設引水處。

5各種配套設施材料的選擇和裝修,應與健身房設施設備相適應。配套設施設備完好率應不低於90%。

環境質量要求

1球室門口設營業時間、客人須知、價目表等標誌標牌。

標誌標牌設置齊全,設計美觀,安裝位置適當,有中英文對照,字跡清楚。

2室內模擬裝置及其他設備擺放整齊。

3室溫保持在20~22℃之間,相對濕度50~60%,換氣量不低於30立方米/人/小時。

4自然采光良好。燈光球場環境美觀、舒適、大方、優雅。

衛生標準

1球室內整潔、美觀,隨時打掃衛生。模擬裝置等設備無印跡、汙跡,一塵不染。牆麵壁飾整潔美觀,無蛛網、灰塵、汙跡,不掉皮、脫皮。

2地麵潔淨,無廢紙、雜物和衛生死角。所有用品、用具擺放整齊、規範。

高爾夫競賽規則

高爾夫規則的曆史

在高爾夫曆史上,這項運動的起源大多被認為是起源於蘇格蘭,當然這主要是因為“高爾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十四世紀蘇格蘭議會中的文件中。傳說中,早在1400年蘇格蘭人就開始在聖安德魯斯鎮海邊一塊貧瘠的土地上,用果樹枝製成的木杆,擊打一個以皮革包裹羽毛製成的小球,至一個一定距離以外、預先指定好的球洞裏。而這塊因為貧瘠而被農夫廢棄的土地,最終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高爾夫球場——聖安德魯斯老球場。

曆史上,世界上第一個高爾夫運動的規則製定於1744年的愛丁堡高爾夫球友協會,而且以明文方式公布,共十三條。從1897年開始,R&A就擔負著高爾夫規則的維護與修改的責任。到了今天,高爾夫規則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對於每一門運動來說,所相應的規則是必需的,它是一門通用的語言,一部通用的工具;對於高爾夫運動來說,高爾夫規則是維護高爾夫運動秩序、指引業餘球員和職業球員賽事的標準。

現行的《高爾夫規則》由蘇格蘭聖安德魯斯皇家古老高爾夫球俱樂部及美國高爾夫球協會審定,世界通用的最權威職業和業餘選手之行為規範用書,每四年重新修訂、印製一次。因為隨著這項運動的發展,原有的規則需要經過不斷的審核、修改,才能更加符合高爾夫運動的精神。

高爾夫球的總則

高爾夫規則要略:從事任何運動之前,均須了解該運動的基本規則方能盡興,並免於貽笑大方。高球運動看重紳士風度之展現,對基本規則的認識更不能等閑視之。因此,就高球基本規則、比杆賽與比洞賽之差異、各種擊球狀況產止確判斷和處理以及參加比賽注意事項等加以說明。

1高爾夫球比賽是依照規則從發球區開始經一次擊球或連續擊球將球打入洞內。

2對球施加影響除按時規則行動以外,球員或球童不得有影響球的位置或運動的任何行為。

3商議的違反規則球員不得商議排除任何規則的應用或免除已被判決的處罰。

基本規則

1雖然高爾夫有許多規則,然而最基本不外乎下列兩點:

(1)參賽者務必在公平的條件下進行比賽。

(2)比賽過程中必須要能客觀地處理對自己有利的狀況。

2至於其他各項規則,都是基於以上兩點基本原則所製定的。

遵守規則由自己做起,高爾夫規則雖是由高爾夫協會所製定的,但絕大多數仍是委由選手本身執行實際上的管理。當比賽進行時,每位選手皆負有使比賽公平公正之責任;並且基於公平競爭的精神,每一位選手應要求自己成為一位遵守規則的裁判。

3以擊球方式將球打進洞:

(1)所謂打高爾夫球最基本原則就是將一顆球自球台連續打擊至其進洞為止。簡而言之,即是由第一杆開始,接著第二、第三杆,重複地擊球,將球打進洞,除此之外便別無他法。若是拿著球移動,或是利用投擲、滾地等方法,都是違反規則的。

(2)待球處於靜止狀態後,開始繼續進行比賽。當球被擊出後,不論是在何種狀態下行進,都應該等到球處於靜止狀態後才可繼續進行比賽,此乃高爾夫不變的法則,絕對不可觸摸或挪動球的位置,亦不能為求便於揮杆而改變周遭的環境。

常用規則語的定義

異常球場狀況

“異常球場狀況”是指球場上的任何臨時積水、整修地或由掘穴動物、爬行動物或鳥造成的洞穴、遺棄物或通道。

擊球準備

當球員做好站位、球杆接觸地麵時,即為做好了“擊球準備”。但是在障礙區內,當球員做好站位時即為擊球準備。

助言

“助言”是指任何能夠影響球員打球決斷、球杆選擇或擊球方法的勸告或建議。

有關規則的信息及眾所周知的事實諸如障礙區的位置或球洞區上旗杆的位置,不屬於助言。

使用中球

球員從發球區上擊球之後,球即成為“使用中球”,該球除去被遺失、界外、被拿起或不論規則允許與否被另一球替換之外,直至擊球入洞為止都一直保持使用中球的狀態。當球被另一球替換時,替換的球成為使用中球。

沙坑

“沙坑”是指由去除草皮和泥土而代之以沙或沙狀物並經過整備而多呈凹狀的地域構成的障礙區。沙坑邊緣或沙坑內被草覆蓋的地麵不屬於沙坑部分。沙坑的界線垂直向下延伸,但不向上延伸。當球位於沙坑內或其任一部分觸及沙坑時,則該球為沙坑內的球。

掘穴動物

“掘穴動物”是指出於習性或藏身需要而製造坑穴的任何動物,諸如兔子、鼴鼠、囊地鼠、美洲旱獺或火蜥蜴。注:由非掘穴動物諸如狗造成的坑穴不屬於異常球場狀況,除非被標示或宣布為整修地。

球童

“球童”是指在打球時為球員攜帶和管理球杆並按照規則幫助球員的人。當一個球童受雇於一個以上球員時,在發生與球有關的問題的場合,該球童始終被視為球的所有者的球童,而且他的攜帶品也被視為是該球員的攜帶品,除非該球童是按照另一球員的特定指示行動,在這種情況下該球童被視為是指示他采取行動的球員的球童。

委員會

“委員會”是指負責競賽的委員會,如果比賽中沒有發生問題,則委員會負責球場事宜。

比賽者

“比賽者”是指比杆賽中的球員。“同伴比賽者”是指與比賽者同組打球的任何球員,兩者並非互為夥伴。  在二對二比杆賽和四球比杆賽中,在不違反文意的情況下,“比賽者”和“同伴比賽者”的用語中包括其夥伴。

球場

“球場”是指允許在其中打球的全部區域。

攜帶品

“攜帶品”是指球員或為球員使用、穿著或攜帶的所有物品,但在正在打球之洞使用的球及用來標示球的位置或標示應拋球區域範圍的小物品如硬幣或球座等除外。攜帶品中包括機動或非機動高爾夫球車。如果該球車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球員共用,在發生與球有關的問題時,該球車及車上的所有物品均被視為球的所有者的攜帶品,但若另一共用球車的球員正在移動球車,此時,球車及其中所有物品被視為是正在移動球車之球員的攜帶品。注:當在一洞正在使用的球被拿起且未被放回原處成為使用中球時,該球是攜帶品。

觀察球童

“觀察球童”是受雇於委員會在打球中為球員指示球的位置的人員,他是局外者。

整修地

“整修地”是指由委員會或其授權的代表指定作為整修地而被標示的球場的任何部分,它包括雖未經標示但需移走的堆積物和球場管理人員所做之坑穴。

位於整修地內的所有地麵和任何草、灌木、樹或其它生長物均為該整修地的一部分。整修地的界線垂直向下延伸,但不向上延伸。標示整修地的立樁或線屬於整修地內。上述立樁為妨礙物。當球位於整修地中或任何部分觸及整修地時,該球為位於整修地中的球。

注1:被棄置在球場內而不準備移走的剪下的草和其它物體不是整修地,除非它們被標示為整修地。

注2:委員會可以製定當地規則禁止在整修地內或被標示為整修地的環境敏感區內打球。

球洞

“球洞”的直徑應為425英寸(108毫米),深度至少為4英寸(100毫米)。除非土質情況不允許,否則襯筒至少要沉入球洞區表麵以下1英寸(25毫米),襯筒的外徑不得超過425英寸(108毫米)。

優先擊球權

首先從發球區打球的球員謂之有“優先擊球權”。

側麵水障礙區

“側麵水障礙區”是指水障礙區或其一部分,而根據地形無法按照規則26-1b在該水障礙區後方拋球或委員會認定為無法在其後方拋球的水域。

水障礙區中要被作為側麵水障礙區打球的部分應被特別標定。當球位於側麵水障礙區中或任何部分觸及側麵水障礙區時,該球為位於側麵水障礙區中的球。

注1:側麵水障礙區應以紅色立樁或線標示。

注2:委員會可以製定當地規則,禁止在被標定為側麵水障礙區的環境敏感區域內打球。

注3:委員會可以將側麵水障礙區標示為水障礙區。

打球線

“打球線”是指球員期望擊球之後球運動的方向,再加上向預想方向的兩側適當擴展的距離。打球線從地麵垂直向上延伸,但是不越過球洞。

推擊線

“推擊線”是指球員在球洞區上進行擊球之後期望球的運動路線,除去規則16-1e中提到的場合,推擊線包括向期望的路線兩側適當擴展的距離。推擊線不越過球洞。

散置障礙物

“散置障礙物”是指自然物體,如石塊、樹葉、樹枝、樹杈及其類似物,動物的糞便、蠕蟲和昆蟲及它們的遺棄物或堆積物等,它們不是固定的或生長著的,沒有牢固地嵌入地麵,也沒有附著在球上。

僅限於在球洞區上,沙和鬆散的泥土可以視為散置障礙物。

雪和自然冰可以依球員的意見視為臨時積水或散置障礙物,但霜除外。

人工冰是妨礙物。

露水和霜不是散置障礙物。

遺失球

符合下列情況的球為“遺失球”:

1.球員的一方或他的或他們的球童開始找球五分鍾後,沒有找到球或球員不能確認是自己的球時;

2.球員並未尋找初始球,而依照規則使另一球成為使用中球時;

3.球員在被認為大概是初始球之所在地或較該地點更靠近球洞處對暫定球進行了擊球時,此後暫定球即成為使用中球。

記分員

“記分員”是指由委員會指定的在比杆賽中記錄比賽者分數的人員。他可以是同伴比賽者。他不是裁判員。

移動或被移動

如果一個球離開原來的位置停留在任何其它地點,則該球被視為“移動”了。

補救的最近點

“補救的最近點”是指對由不可移動妨礙物、異常球場狀況或錯誤的球洞區造成的妨礙,不受處罰地進行補救時的參考點。

該點是位於球場上的,最接近球的停點,且較球原來的停點不更靠近球洞,如果球被置於該處後不再存在上述的妨礙。

注:球員應以他下一次擊球時希望使用的球杆模擬其擊球準備位置和擊球的揮杆動作來確定自己的補救最近點。

觀察員

“觀察員”是指由委員會指定幫助裁判員判定事實問題,並向其報告違反規則情況的人員。觀察員不應照管旗杆、站在球洞邊、指示球洞位置、拿起球或標定球的位置。

妨礙物

“妨礙物”是指任何人造物體,包括道路及通道的人造表麵和側麵部分以及人造冰。但下列物體除外:

1.標示界外的物體諸如牆壁、柵欄、立樁和欄杆;

2.在界外的不可移動人造物體的任何部分;

3.委員會宣布為球場不可分割部分的建築物。

當一個妨礙物不需使用超常的力量、不需造成不正當延誤打球和引起傷害即可移動時,則該妨礙物為可移動妨礙物,否則,它是不可移動妨礙物。

注:委員會可以製定當地規則宣布可移動妨礙物為不可移動妨礙物。

界外

“界外”是指球場界線以外的區域或被委員會如此標定的球場的任何部分。

當界外被立樁或柵欄限定,或作為立樁或柵欄以外的地方被標示時,界外線由立樁或除去斜支柱以外的柵欄支柱在地平麵的最內側點決定。

標定界外的物體諸如牆壁、柵欄、立樁和欄杆不是妨礙物,並被視為是固定的。

當界外由地麵上的線標示時,該線本身屬於界外。

界外線垂直向上下延伸。

當球的整體位於界外時即為界外球。

球員可以站在界外打位於界內的球。

局外者

“局外者”是指比洞賽中與比賽無關者,在比杆賽中不屬於比賽者一方者,包括裁判員、記分員、觀察員及觀察球童。風和水都不是局外者。

夥伴

“夥伴”是指與另一球員互為一方的球員。在三人二球賽、四人二球賽、最佳球賽或四球賽中,在不違反文意的情況下,“球員”一詞中包括其夥伴。

罰杆

“罰杆”是指按照相應的規則加算給一個球員或一方的杆數。在三人二球賽或四人二球賽中,罰杆不影響打球的順序。

暫定球

“暫定球”是指球有可能在水障礙區以外遺失或有可能界外時按照規則27-2所打的球。

球洞區

“球洞區”是指在正在打球的洞專為推擊而特別整備的或委員會為此限定的全部區域。當球的任何部分觸及球洞區時即成為球洞區上的球。

裁判員

“裁判員”是指由委員會指定的與球員同行以判定事實問題並執行規則的人員。他應對自己觀察到的或接到報告的所有違反規則的行為采取行動。

裁判員不應照管旗杆、站在球洞邊、指示球洞位置、拿起球或標定球的位置。

球因局外者突然變向或停止

“球因局外者變向或停止”是指運動中的球意外地被任何局外者改變方向或停止。

一方和比賽

1.一方:一個球員,或兩個或兩個以上互為夥伴的球員。

2.個人賽:一個人對抗另一人的比賽。

3.三人二球賽:一人對抗二人,每一方各打一個球的比賽。

4.四人二球賽:二人對抗二人,每一方各打一個球的比賽。

5.三球賽:三人互為對抗,各自打自己的球,每個球員同時進行兩個分別的比賽。

6.最佳球賽:一人對抗二人中分數較好者或三人中分數最好者的比賽。

7.四球賽:二人中分數較好者對抗另二人中分數較好者的比賽。

站位

球員為準備擊球而確定了雙腳的位置即為做好了“站位”。

規定一輪

“規定一輪”是指除委員會另外認可時外,按正確的順序打完球場上的各洞。委員會認可可以少於18洞的場合除外,規定一輪的洞數應為18洞。比洞賽中規定一輪的延長見規則2-3。

擊球

“擊球”是指意在正確打球並使其移動而使球杆向前的運動,但是如果球員在球杆杆頭觸及球之前自發地停止下揮杆則他被視為沒有擊球。

發球區

“發球區”是指現在準備打球之洞的起始處。它是縱深為兩球杆長度、前麵和兩側由兩個發球區標誌外側邊緣限定的方形區域。當球的整體位於發球區以外時,即為發球區以外的球。

球洞區通道

“球洞區通道”是指球場內除下列區域以外的所有區域:

1.正在打球之洞的發球區和球洞區;

2.球場內的所有障礙區。

水障礙區

“水障礙區”是指任何海、湖、池塘、河川、水溝、地表排水溝或其它無覆蓋水道(無論有水與否)及其它類似性質的水域。

水障礙區區域界線內的所有地麵和水都是該水障礙區的一部分,水障礙區的界線垂直向上下延伸。標示水障礙區界線的立樁和線屬於該水障礙區內。標示水障礙區界線的立樁為妨礙物。當球位於水障礙區內或其任何部分觸及水障礙區時,該球是位於水障礙區內的球。

注1:水障礙區(非指側麵水障礙區)應以黃色立樁或線標示。

注2:委員會可以製定當地規則,禁止在被標定為水障礙區的環境敏感區域內打球。

錯球

“錯球”是指除球員的下列球以外的任何球:

1.使用中球;

2.暫定球;

注:使用中球包括不論允許替換與否實際上已替換了使用中球的球。

錯誤的球洞區

“錯誤的球洞區”是指除正在打球之洞的球洞區以外的任何球洞區。除委員會另有規定外,錯誤的球洞區包括球場上的練習球洞區和切擊球洞區。

打球規則

比賽

1.總則:高爾夫球比賽是依照規則從發球區開始對一個球經一次或連續擊球將球打入洞內。

2.對球施加影響:除按照規則行動以外,球員或球童不得有影響球的位置或運動的任何行為。

違反規則1-2的處罰:

(1)比洞賽-該洞負;(2)比杆賽-加罰兩杆。

注:在嚴重違反規則1-2的場合,委員會可處以取消資格的處罰。

3.商議的違反規則:球員不得商議排除任何規則的應用或免除已被判決的處罰。

違反規則1-3的處罰:

(1)比洞賽-取消雙方資格;(2)比杆賽-取消有關比賽者的資格。

4.規則中未寫明的問題:如果出現規則中沒有規定的任何有爭議的問題,應按公正的原則予以裁決。

比洞賽

1.洞的勝者:勝負的表示方法。比洞賽是以每洞決定勝負的。

除規則另有規定外,以較少的杆數打完一洞的一方為該洞的勝者。在有差點的比賽中,淨杆數較少者為一洞的勝者。

表示洞的勝負時采用以下術語:領先“幾洞”,“積分相等”或幾洞“待打”。

當一方領先的洞數與待打的洞數相等時,該一方被稱為“等洞方”。

2.平分之洞:雙方都以相同的杆數打完一洞,則該洞平分。

當一名球員已擊球入洞而他的對手尚差一杆即可平分時,如果該球員此後發生犯規需受處罰則該洞平分。

3.比賽的勝者:比洞賽(除委員會另有規定,在規定一輪)中,領先洞數多於待打洞數的一方為勝者。

在需要對平局決出勝負時,委員會可以將規定一輪延長數洞直至決出勝負為止。

4.免除下一次擊球,一洞或整個比賽認輸:當對手的球按照規則16-2處於靜止或被認為靜止時,球員可以承認對手下一次擊球能夠入洞,球可以由任何一方用球杆或其它方式移開。

在一洞或整個比賽結束前的任何時間,球員都可以在該洞或該比賽中認輸。

免除下一次擊球、在一洞或整個比賽中認輸的決定不能被拒絕或撤消。

5.申訴:在比洞賽中,如果球員之間發生疑問或爭議,而由委員會授權的代表在適當的時間內沒有到場時,有關球員應繼續比賽,不得拖延時間。若有任何必須由委員會決定的申訴時,必須在該比洞賽中的任何球員在下一洞發球區打球之前提出,如果是在比賽的最後一洞,則必須在該比洞賽中所有球員離開球洞區前提出。

在上述時間後提出的申訴均不予以考慮,除非它是基於提出申訴的球員前所未知的事實或提出申訴的球員被對手提供了錯誤的信息,在任何情況下比賽結果正式公布以後的任何申訴均無效,除非委員會確信對手知道他當時是在提供錯誤的信息。

6.一般處罰:另有規定時除外,在比洞賽中,對違反規則的處罰為該洞負。

比杆賽

1.勝者:以最少的杆數打完規定一輪或數輪的比賽者為勝者。

2.不履行擊球入洞:如果比賽者在任何一洞不履行擊球入洞,並且在下一洞發球區進行擊球之前,若是在該輪的最後一洞則是在他離開球洞區前,沒有糾正錯誤,他要被取消資格。

3.對處置程序的疑義:

(1)處置程序:僅限於比杆賽中,當比賽者在一洞的打球中對自己的權利或處置程序有疑問時,他可以打第二球而不受罰。當出現引起疑義的情況後,比賽者應在采取進一步行動之前向他的記分員或同伴比賽者宣布他將依照本規則進行處置的決定,並聲明規則允許時他將采用哪個球的分數。

除非兩個球的分數相同,否則,比賽者應在提交記分卡之前向委員會報告該事實;如果未履行這一手續,則他要被取消資格。

(2)關於洞的分數的決定:如果規則允許比賽者事先選擇的處置程序,則被選定的球的分數為該洞的分數。

如果比賽者沒有事先宣布他依本規則處置的決定或選擇哪個球的分數,在對涉及到的球采取的處置程序為規則允許的前提下,初始球的分數作為該洞的分數被采用;如果初始球不是打的兩個球中的一個,在規則允許該球所采用的處置程序的情況下,則采用首先被打的球的分數。

注1:如果一個比賽者打第二球,按照規則裁定單獨因打該球而施與的罰杆不予計算,隨後以該球進行的擊球次數也不予計算。

注2:按照規則3-3打的第二球不是規則27-2中規定的暫定球。

4.拒絕遵守規則:如果一個比賽者拒絕遵守規則而影響了另一名球員的權利時,他將被取消資格。

5.一般處罰:另有規定時除外,在比杆賽中對違反規則的處罰為加罰兩杆

球杆

球員對球杆是否符合規則有疑問時,應向高爾夫球俱樂部谘詢。

製造商應向高爾夫球俱樂部提交樣品,對計劃製造的球杆是否符合規則接受裁決。如果製造商在製造或推廣該球杆之前未向高爾夫球俱樂部提交樣品,他就要承擔球杆不符合規則的風險。出於參考的目的,任何提交給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樣品將成為其所有物。

1.球杆的形狀和構成:

(1)總則:球員的球杆應符合本規則的條款和附屬規則闡明的規格與解釋。

(2)磨損和改造:符合規則的新球杆經正常使用被磨損後仍被視為是符合規則的。任何部分被故意改造的球杆都被視為是新球杆,其被改造後的狀態必須符合規則。

2.擊球性能被改變和附加物:

(1)擊球性能被改變:在規定一輪中,不能通過調節或通過其它手段故意改變球杆的擊球性能。

(2)附加物:不得以影響球的運動為目的在杆麵上施加附加物。

違反規則1或2的處罰:取消資格。

3.損壞的球杆;修理和更換:

(1)在正常打球過程中損壞:在規定一輪中,如果球員的球杆在正常打球過程中打球被損壞,該球員可以:

①在該規定一輪的剩餘部分中,在被損壞的狀態下繼續使用該球杆;

②在沒有不正當延誤的前提下進行修理或請人修理;

③(僅限於球杆不適於使用的情況下,作為附加的選擇)可以以任何球杆更換損壞的球杆。球杆的更換不得導致任何不正當延誤,且不得通過借用正在球場打球的任何其他人員為自己打球而選擇的球杆來更換球杆。

注:如果一支球杆從實質上被損壞,如杆身折斷或杆頭鬆動、脫落或明顯變形,則該球杆為不適於使用的球杆。如果一支球杆僅僅因為杆身彎曲、球杆的著地角或杆麵傾角被改變或球杆杆頭被劃傷不能被視為是不適於使用狀態。

(2)不是在正常球場打球時損壞:在規定一輪中,如果球員的球杆不是在正常打球過程中被損壞,導致該球杆不符合規格或擊球性能被改變,則該球杆不得在該輪中繼續使用或更換。

(3)一輪之前的損壞:球員可以使用在一輪開始之前損壞的球杆,但該球杆在其損壞的狀態下需符合規則的要求。

在其擊球性能沒有被改變和打球沒有被不正當延誤的前提下,球杆在一輪之前發生的損壞可以在一輪中修理。

違反規則3(2)或(3)的處罰:取消資格。

4.十四支球杆的限度:

(1)球杆的選擇與補充:球員應以不多於十四支的球杆開始規定一輪。他使用的球杆僅限於為該輪選擇的球杆,除非他以少於十四支的球杆開始打球,如果他出發時的球杆少於十四支,在總數達到十四支以前補充任何支。

補充球杆必須是在不造成不正當延誤的情況下進行,而且不得是通過借用正在球場打球的任何其他人員為自己打球而選擇的球杆進行的。

(2)夥伴可以共用球杆:夥伴可以共用球杆,但共用球杆的夥伴所攜帶的球杆總數合計不得超過十四支。

違反規則4(1)或(2)的處罰,不論攜帶的超量球杆數量是多少:

①比洞賽-在犯規被發現的洞結束時,要對發生犯規的各洞處以負一洞的處罰以調整比賽狀態。每輪中判為負的最多洞數:兩洞。

②比杆賽-對發生犯規的各洞加罰兩杆;每輪中最大加罰杆數:四杆。

③波基比賽和標準杆比賽-處罰方法同比洞賽。

(3)多餘球杆的不使用說明:一旦發現任何由球員攜帶或使用的球杆違反了本規則,該球員應立即發表不使用聲明,並且在該輪中不得繼續使用。

違反規則4(3)的處罰:取消資格。

1.總則:球員使用的球應符合附屬規則中規定的規格要求。

注:委員會可以在比賽條件中,要求球員使用的球必須是在由高爾夫球俱樂部發行的《符合標準的高爾夫球一覽表》中有記載的球。

2.附加物:不得以影響其擊球性能為目的在球上施加附加物。

違反規則1或2的處罰:取消資格。

3.不適於使用之球:如果一個球上有明顯的切痕、裂痕或變形,則該球為不適於使用之球。如果隻是單純因為粘有泥土或其它物質、表麵有劃痕或擦痕、塗漆損壞或褪色,則不能視為是不適於使用之球。

如果球員在一洞的打球過程中有理由認為自己的球成為不適於使用之球,他可以在該洞的打球中不受處罰地將球拿起,以確認它是否不適於使用。

在拿起球之前,該球員必須向比洞賽中的對手、比杆賽中的記分員或同伴比賽者宣布自己的意圖並標定球的位置。然後,他可以拿起球,在不擦拭球的前提下進行檢查,同時必須給予他的對手、記分員或同伴比賽者檢查球的機會。

如果他未履行這一處置程序,他要被加罰一杆。

如果在正在打球的一洞中球被確定為不適於使用之球,球員可以以另一隻球替換,並將替換球放置在初始球原來所在的位置,否則,初始球就要被重新放置回原位。

如果因為擊球而使球破裂成兩片以上時,該次擊球應被取消,球員應在盡量接近初始球原來所在位置的地點打另一球而不受處罰。

違反規則3的處罰:比洞賽-該洞負;比杆賽-加罰兩杆。

如果球員因違反規則3受到一般處罰,則不再施加按照本項規則追加的處罰。

注:如果對手、記分員或同伴比賽者希望對不適於使用之球提出申訴,他必須在球員打另一球之前提出。

高爾夫球運動技術

握杆技術

握杆與打好球相關

不過,許多初學者常忽略這重要的一環。基本上如果用不正確的手指出力,會導致使用不正確的手臂肌肉擊球。此外,握杆太用力會造成肌肉僵硬,不僅沒有距離,更會將杆頭打到地麵的反作用力直接傳遞到手臂,從而導致自身受到傷害。

握杆的三個原則

1.要掌握適當的力度,不可握得太緊,握杆太緊導致小臂肌肉緊張,擊球時無法發揮力量;如果太鬆,球杆會失去控製。理想的握杆力量就像握一隻小鳥,既不能使小鳥飛走也不能把小鳥捏死,想想我們平時用錘子打釘子的感覺就對了。

2.球杆握好後雙手要有一體感。

3.握杆強弱要適度。太強勢握杆會導致擊球時杆麵向左關,把球扣向左邊;太弱勢握杆擊球時杆麵會打開,擊出的球向右飛。所以應根據你的揮杆特點選擇握杆的強弱。

握杆的種類

握杆可以根據不同人的情況分成許多種,但是總的來說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1.重疊握杆法:這種握杆方式是被廣泛采用的握法,具體握法如下:

(1)杆倚靠在體前,用右手支住,將左手掌貼於球杆握柄處,手背正對目標,使球杆握柄從食指的第二關節起斜向通過掌心。握柄尾部餘出五毫米左右,以小指、無名指和中指將球杆握在小魚際和小拇指指根間。食指自然收攏握住球杆,拇指沿球杆握柄縱長自然伸出壓按在握柄正中稍偏右側。拇指與食指指根形成V形,其尖端指向頸部右側與右肩之間。

(2)將右手手掌張開,掌心正朝向目標方向,緊貼在球杆握柄的右側方,使握杆的縱長從食指第二關節開始通過中指與無名指的指根,小指勾搭在左手的食指上或食指與中指間隙上,手指收攏,握住球杆,中指和無名指用力握緊,食指呈鉤狀彎曲,大魚際包在左手拇指上。拇指與食指指根形成V形,其尖端指向頸部右側。

(3)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兩手拇指及食指指根部構成的V形應該嚴密緊湊,拇指從虎口至末端指關節與食指貼緊這種握法之所以使用最普遍,是因為它能夠較好地保持兩手的一體感,便於控製左右兩手用力的平衡,一般手掌大、手指長、力大人士可采用該握杆法。

2.自然握杆法:又稱棒球式握法,顧名思義就是像握棒球杆一樣左右兩手分開用十指握住球杆,右手的小指與左手的食指相貼。這種握法較適合力量差者、高齡者及女性,其優點在於能夠更好地利用右手手臂力量。但是由於左右手之間沒有任何交叉和勾搭,不易保證兩手的一體性,而且因為左右手在擊球過程中的用力均衡性難以保證,並且過於使用手腕,所以容易對球的方向性產生不利影響。

3.互鎖握杆法:互鎖握杆法中,右手的小指不是疊搭在左手食指與中指之間的縫隙上方,而是插入左手食指與中指之間,鉤鎖住食指。這種握法主要用於手小指短的人及力量較差的女性,使用這種握法因為左右手連鎖在一起容易產生一體感,而且利於使用右手力量,但是由於此時兩手都用手掌來握杆,會產生不適感。另外不習慣此握法的人因為左手食指和中指之間插入了小指而使左手食指翹起,導致本來就無力的左手更加無力,而且在舉杆到最高點停頓時,即揮杆頂點時右手的小指牽拉左手食指容易引起左手腕前傾,造成過分揮杆並且可能因此而影響擊球的準確性。

握杆應注意的問題

1.握杆時右手要放鬆:一般來說,一記強勁的擊球需要保持身體右側的穩固。但是,握杆卻並非如此。許多高爾夫球手右手握杆太緊,這就導致了不必要的緊張。而且,這還會使你揮杆過頭或者打成橫切而造成外彎。解決的方法是:每一次揮杆之前檢查一下握杆所涉及的身體右側,包括手、臂和肩頭的緊張度。如果緊張度分為1~10級,肌肉的緊張度應該在“6”或者“7”這個度數。放鬆的肌肉比緊繃的肌肉更能打出好球。

2.使用整個身體揮杆擊球:高爾夫不是一個手腕遊戲。一次強勁的揮杆必須使用大腿和軀幹上的大塊肌肉來完成。許多業餘球手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僅用手臂和手腕來擊球。一些偶然的情況下,也許這也能夠打出好成績,但是為了保證一致性和獲得更大的力量,應該考慮整個身體,而不是一部分。

3.兩手上下互換握杆法:推杆的一個常見錯誤就是兩個手腕的不協調——它們應該是作為一個整體運動的。如果你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試試兩手上下互換握杆法。左手握在杆把的下部,也就是平時右手握杆的位置,右手握在杆把的上部。開始你可能不習慣這樣的握杆,不過這能夠讓兩隻手更好的協同運動而成為一個整體,而這正是推杆最基礎的問題。並且記住,在揮杆的時候,兩手應該在球的前麵,而且右腕是直的。

4.降低握杆壓力:很多球手認為握杆握得越緊就越能強勁地擊球,事實上,緊張的肌肉會導致速度變慢。杆頭速度是與擊球距離緊密相聯的,放鬆的肌肉能夠提高速度。將壓力分為1~10十個等級的話,握杆的壓力應該是5或6。輕鬆的握杆會擊得更遠。

不論采取何種握杆方式,主要要領是應處理好手指和手掌的擺放位置和掌握用力大小,這樣才能以適合自己身材、體力、技術習慣為出發點使揮打擊球的力量發揮得恰到好處。

揮杆技術

概述

揮杆技術是打好高爾夫球的主要因素,揮杆技術是決定球的遠度,在職業高爾夫球比賽中,競爭相當激烈,勝負的關鍵往往隻在一杆之差,因此球如果開得愈遠愈直則愈有利,尤其在一些遠距離的球場,球愈接近球洞則相對進球就愈容易。一些學者指出,在高爾夫球運動中,最重要的運動技術即是揮杆的動作,完整的揮杆動作是所有其它高爾夫球揮杆動作的基礎,由此可見高爾夫的揮杆動作在高爾夫球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要進行高爾夫揮杆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首先必須了解和掌握高爾夫揮杆的技術動作結構及確認各個揮杆動作的分期,一個完整的高爾夫揮杆技術一般可以分為:握杆和準備姿勢,上揮杆,下揮杆,擊球瞬間,跟隨動作五個基本環節。

高爾夫球的揮杆技術是沿縱軸的旋轉運動,身體不能向右或向左作橫向移動,也不得向前或向後作俯仰動作。所謂縱軸是從頭部通過身體中心的假想軸,以兩臂、兩手揮動球杆圍繞此軸運動,肩部也做必要的充分回旋,好似在圓筒中轉動肩部、腰部和下肢,從後擺杆開始,到最後完成結束哦,都以這個軸為中心轉動。

後擺杆

後擺杆起動後,使左臂與球杆成為一個整體,不要屈腕屈肘,保持兩臂與肩構成的三角形,左肩、左臂和左手與球杆成一體,以左肩依次帶動臂、手、球杆,將球杆杆頭慢慢向球的飛行方向正後方引擺30毫米左右。在此時一定要保持杆麵始終正對球的飛行方向。具體說,從杆頭啟動到杆頭向後方擺動至右足尖前方,兩臂與球杆仍然保持擊球準備時的狀態,杆頭的底麵幾乎貼著地麵水平的向後運動。

後擺杆的關鍵是慢而直。所謂慢就是指杆頭的向後運動要緩慢,這樣有利於整個上揮杆的節奏;所謂直就是指球杆的杆頭要直線向後擺動,而且杆麵保持正對球。請注意,在兩手到達右膝的前上方處之前,這也是檢查後擺動作是否正確的簡便方法之一。

上揮杆

繼後擺杆之後,繼續保持肩與兩臂過程的三角形,以杆頭帶動兩臂以左肩向右轉動,在兩手到達右腰部高度時,左臂如同向右上方伸出一樣繼續上舉。在上體和髖的轉動作用下,左腿向內旋扭,左膝內扣,大腿內側肌肉被拉緊。右腿在扭轉力的作用下,仍然保持內扣,維持兩膝間的距離,以阻抗右腿也被迫向右扭轉的趨勢,所以右腿如同彈簧般被充分扭轉壓緊。右足內側承擔大部分體重,其餘部分由左足前腳掌內側承擔。

在上揮杆過程中,左臂要一直保持擊球準備時的狀態。肘部不要彎曲,手腕要伸直。如果肘部屈曲,就會使揮杆的幅度變小,這樣很可能導致左肩轉動不足,使擊球的衝擊力減小;手腕若不伸直,會影響揮杆的軌跡,從而造成各種各樣的失誤球。屈肘屈腕是一般初學者最容易出現的錯誤,需要特別注意。

揮杆頂點

一般而言,在上揮杆要完成時,左手的手腕保持正直、向拇指方向屈曲,拇指根部處形成褶皺,拇指的指腹頂住球杆握柄,中指、無名指、小指緊握球杆。左手手背朝向前上方,手背與前臂麵在同一平麵上,手腕不向掌側或背側的屈曲。左肘內側稍朝上,右肘微向內扭,左右兩腕均輕輕夾住。左肩內轉90°,位於下顎處,指向球的右側。腰部向右扭轉,右膝保持稍向內扣,左膝向右膝靠近,左踵略提起,體重主要由右足內側支撐,完成揮杆頂點。

揮杆頂點練習要點

1雙腿。身體重量移到右腳內側,左腳不要離開地麵,保持右腿角度與瞄球時間相同。

2臀部和肩膀。此時臀部轉動約45°,肩膀完全轉動(約90°),背部正對目標。整個身體像上緊的發條或像拉滿的弓,背部肌肉繃得很緊。

3雙臂。左臂伸直跨過胸前,右手肘貼近體側,右前臂與脊椎軸平行。

4雙手。右手位於球杆下方,左腕背麵保持平直。左臂與球杆的角度大約是直角。

5球杆位於右肩末端正上方,對長杆而言,杆身應與地麵水平並與目標線平行。杆麵與左臂平行。

下揮杆

對初學者而言,往往在下揮杆時不是以下半身的還原動作開始啟動,而是過於快速強力擊球,使右臂過早積極用力,造成球杆過早下落,使兩臂肌肉過分緊張,增大了力臂,結果減小了擊球時的衝擊力,這就叫欲速則不達。不僅如此,還破壞了揮杆節奏和球的飛行遠度,失誤球的出現

在下揮杆過程中,還需注意保持身體的左半身領先,為此,先應由左下肢啟動,並固定支撐,然後右半身在左半身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轉動。一定要注意,不要在開始下揮杆時,就過早主動地使用右臂。

在下揮杆的過程中,身體重心要逐漸移到左腿內側,這有利於左側支撐,防止過分地消耗力量。

1根據揮杆動作和揮杆頂點所處的身體姿勢的不同,揮杆可分為兩種方式。

(1)直揮式。其特點是揮杆頂點高、幅度大、揮杆麵更加接近於直立。這種揮杆試用於身材高大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身高力大的優勢,以大幅度的揮杆動作強有力地衝擊球,從而使球飛得更遠。

(2)平揮式。這種揮杆適合於身體矮胖,不便於轉動的人。其特點是揮杆頂點低、幅度小、揮杆麵傾斜度大。上揮杆時杆頭向目標方向的反方向運動至右腳的正前方以後,不是使左臂向左向上大幅度揮,而是使左臂貼近身體,較早地向右後上揮,到達揮杆頂點後,兩手的位置與右肩平齊,在右肩的外側處。而在下揮杆時,因為身體轉動不便,不十分強調身體的充分扭轉,但對兩臂的揮動要求較高。

2基本要求:

(1)手腕的運動:手腕常有三種運動方式:一是左右擺動,二是旋轉運動,三是上下運動。三種方式以左右擺動幅度最大,旋轉次之,上下運動幅度最小。手腕是整個揮杆中將身體力量傳輸到球杆的樞紐,也是最為薄弱的環節,所以擊球是否紮實有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手腕的運動。根據力學和電阻原理,力量一定的情況下,手腕幅度越小,損失力量越少,引起身體晃動越少,傳輸的力量越多,自然擊球穩定、紮實、有力。我們經常見到手腕力量較弱的球友,上杆後左手(正手球友,反手則反之)下意識地內扣,導致杆麵朝天。

(2)腹部:很多初學都在練習時,腹部總是上下起伏,這是個壞毛病,腹部沒有收緊。造成身體起伏,多表現在上杆時腹部挺向後方,為了擊球身體自然尋求回位,向下探,擊球後腹部再次向目標線方向挺出,身體又抬起。人的力量來源於腰腹部,力量源泉不穩,自然相當於多種內功集於一身,沒有正確疏導,當然重心不穩,上下起伏。解決之道在於收緊自己的腹部,自可打出好球。

(3)擊球時的注意力:一是在揮杆動作,一是擊球點。

擊球技術

擊球前的準備動作

在擊球準備階段有一句順口溜:“一瞄二對三握杆”。“一瞄”就是設定目標,“二對”就是將杆麵方正對準目標並放置在球後,“三握杆”就是在完成上述動作後才雙手握杆。之後就是開始調整身體的姿勢,以便平行對準目標,而正確的姿勢是打出完美一杆的基礎。

1.試揮2~3次,要在腦子裏想象自己理想中的擊球路線。

2.站在球的後方,找出目標線。

3.對準:當杆麵方正對準目標並且杆底完全接觸地麵後,要調整身體的各個部位,使其平行對準目標。身體的方向決定了揮杆的方向,也就是球飛行的方向,所以兩肩、兩腳尖和左右臀部的連線應與目標線平行。

(1)肩部:握杆時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所以右肩要比左肩低。

(2)手:雙手位於球上部平麵的直線上。

(3)體重的分配:以中鐵杆為基準,體重應平均分配在雙腳上。在發球台上使用的1號木杆、在球道上使用的球道木杆以及杆身比較長的球杆,站位時60%的體重應分配在右腳上;杆麵斜度大且杆身比較短的球杆,站位時60%的體重應分配在左腳上。

(4)肘部:肘部不能外拐,應該指向發力的方向。左臂伸直,右臂雖有些傾斜但要給人以非常穩定的感覺。

(5)一條線排列:使用中、短距離球杆站位時,左肩、左臂、杆身及杆頭在地麵上的投影應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6)腳部:左腳腳尖應指向11點的位置而右腳腳尖指向12點的位置。這種站姿可以保證上杆時身體充分轉動且容易掌握身體平衡,複原時也可以保證身體向目標方向回轉。

4.站姿:揮杆方向決定著球的飛行方向,所以穩固而正確的雙腳站姿是基礎。采取站姿並將球杆觸地,就叫做好擊球準備。站姿通常分為三種,有平行站姿、關閉式站姿以及開放式站姿。揮杆動作實際上是利用離心運動的原理,用球杆將球準確地擊出以獲得準確而最遠的距離,它是連續的合成運動。

在這種離心運動中,為了獲得更大的線速度,要有效地轉動和回轉身體,如同發條一般有力。同時在揮杆過程中要準確掌握擊球的時機。除了全揮杆的動作以外還要學習短擊球、推杆、沙坑球的有關技能,以便更好地處理打球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狀況。如果能夠熟練掌握短擊球的技術,那麼對距離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在許多情況下可以救平標準杆。

初學者應增加麵對鏡子進行揮杆練習的次數,以便對自己的站姿及身體各部位的運動產生更直觀的印象和記憶。

不管關閉式站姿還是開放式站姿,臀部和肩部都要與目標線保持平行。大部分球杆都要求平行站姿,同時平行站姿是最為理想的站姿。

站姿是揮杆動作的基礎,而站位是揮杆動作的動力源泉。

從理論上來講,雙腳、膝蓋、臀部到肩部都要與目標線保持平行。另外,如果一位球員總是能夠以直球的方式將球擊向目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所以直球在英語中的原義是奇跡的意思。

擊球的動作要領

1.握杆:握杆方法十分重要。合乎握杆要領,是振杆擊球的關健。兩手握杆要牢,不宜太緊,不能妨礙手腕靈活轉動,以便控製杆麵方向和確保杆頭運行時得到最大速度。這時擊球瞬間的衝擊力和控製方向至關重要。握杆有三種方法:重疊式、交插式和並列式。

采用重疊式握杆法者較多。

2.球位(或稱挨球式):球位指握杆站好之後位於兩腳前方的球與兩腳間的距離。通常,球位應在偏左腳方向的位置,使用長杆擊遠距離球,兩腳略寬於肩,球位靠左腳近些。使用短杆擊近距離球,兩腳略窄於肩,球位靠近兩腳間的中心點。使用最短的9號鐵杆,球位幾乎在兩腳間的中心點上。

3.腳位(或稱準備擊球姿勢):分為正腳位、閉腳位和開腳位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