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高風亮節曠世賢將(3 / 3)

嶽飛治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他規定凡是損壞莊稼,妨礙農作,買賣不公平的,要處死刑。有一個士兵,私取老百姓的一縷苧麻用來捆馬草,嶽飛查實後,當場斬首。部隊行軍寧願露宿村頭,也不去驚動村民;即使村民請他們進屋去住,如果沒有上級的命令,依然不敢進去。住在老百姓家裏,起床後第一件事,把鋪草捆好,接著灑掃門庭,幫助房東家洗滌盆碗。這些工作做好後,隊伍才離開。《齊樂野語》卷二十《嶽武穆禦軍》。

援淮西時,嶽飛軍屯駐合肥。嶽飛曾派遣一騎兵過長江送公文,不巧碰上長江風急浪高,渡口禁渡。騎兵不顧渡口管理人員的勸告,堅持非渡不可。他說:寧願溺死在江中,我也不敢耽誤嶽相公的命令。

一個姓項的樵夫,從來沒有遇到過像嶽飛軍這樣好的軍隊,因此,對前來買柴的嶽家軍士兵特別熱情,主動減價,每擔少收二個錢。可是,嶽家軍士兵嚴格遵守軍紀,堅持照市價付錢。樵夫一再推讓,買柴的士兵非常感謝樵夫的好意,最後卻不得不說:“我能夠為二個小錢換一顆腦袋嗎?”

嶽飛要求將士遵守紀律,做到秋毫無犯,自己也身體力行。一次行軍經過某地,部隊第二天就要開走。地方長官聽說嶽飛來了,天一亮就在城外路口搭起帳篷,準備了盛筵餞別嶽將軍。可是,眼看隊伍快走完了,也未見到嶽飛,這些地方官發急地問:

“大將軍何在?”

殿後軍回答說:“已夾在普通將佐中走了!”

為了不打擾地方,嶽飛不擺大官架子,嚴於律己,為將士們作出了榜樣。

在南宋初期,除嶽飛軍外,其他官軍沒有不搶掠的。張俊部隊從寧波行軍至溫州,所過之處,“雞犬為之一空,居民聞其來,逃奔山穀,數百裏間,寂無人煙”(《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六《汪藻上疏》。)。王軍從江西上饒入福建,所過州縣,敲詐勒索,一開口就要上千兩銀子。連韓世忠軍這樣較好的抗金軍隊,在糧食匱乏的情況下,也免不了搶掠。有一次,他的部隊經過浙西,“浙西為之騷然”。而嶽家軍卻做到了“凍死不拆屋、餓殺不打擄”,因此才顯出它是曆史上少見的軍紀嚴肅的部隊,贏得“行師有律,幾不犯於秋毫”的評價。各地百姓聽說嶽家軍經過,人民相呼共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嶽飛執法嚴明,賞罰公平,“待千萬人如待一人”。賞者不嫌疏,罰者不避親。在攻莫邪關時,張憲的部下郭進先登,嶽飛當場解下金束帶,連同自己所用的銀器加以賞賜,並把他從士兵升為軍官。凡是立有戰功的,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卒,嶽飛決不遺漏一人。誰如果違犯紀律,也不問是親,還是疏;是官,還是兵;決不放過。嶽家軍屯駐徽州時,老百姓控告嶽飛舅父姚某有欺壓行為,嶽飛就將此事轉告母親,要母親罰她的兄弟。一天,部隊從徽州出發,嶽飛與舅父姚某同行,不料,這位舅父受嶽母責罰後不但不認錯,反而懷恨在心,竟圖謀殺嶽飛。走了一段路程後,姚某突然縱馬跑出數十步之外,回頭引弓向嶽飛猛射一箭,幸虧這一箭射在鞍橋上。嶽飛大怒說:“不願受法紀約束的人,要他何用?”他拍馬追上,將姚某一舉擒下馬來,斬首示眾。又一次,嶽飛行軍路過一家新蓋的店鋪,發現屋簷上少了一塊茅草,嶽飛馬上找來店主人,問道:“這必定是我軍士卒取走的吧!”店主回答說:“嶽宣撫軍不曾一毫打擾人。這塊空缺是偶爾空下未及蓋好的。”

嶽飛不相信,立即派人調查,不一會,查到是一個騎兵弄下來的。嶽飛想馬上對他加以重罰,這時,有個軍官向嶽飛講了事情的經過。原來這個騎兵進店吃東西,因急於趕上部隊,上馬時用力太猛,遂不慎將屋簷上的一束茅草弄了下來。這時店鋪全家也哭著向嶽飛求情,希望赦免了他。但嶽飛為了嚴肅軍紀,還是打他一百記軍棍。賞罰嚴明,不等於濫用刑罰。嶽飛對將校們說,士卒有過,應該以教訓為主,不要動不動就鞭笞杖擊。有一位偏裨將叫楊貴,他將一名擅離隊伍的士兵切割處死。行刑時,正好被嶽飛親自率領的一支巡邏兵所遇見。嶽飛查問了處分這位士兵的原因,嶽飛感到這個處分太重了。當時這位士兵尚未死,嶽飛顧視左右,示意他們出來祈求楊貴,免去這個士兵的死刑。結果仍被楊貴拒絕了。這位士兵斷氣後,嶽飛親自解下自己的衣服裹屍。回去後,立即召楊貴到軍帳,嶽飛嚴厲地責問他:“擅離隊伍罪,不至於處極刑。你該以死頂死。”楊貴惶懼,話也講不出來。多虧諸部將跪下求饒,才免了楊貴的死罪。後來嶽飛允許楊貴立功贖罪。(〔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七《紹興六帥》。)

嶽飛主張重選拔,謹訓習,兵貴精,不貴多。高宗下詔將韓京、吳錫二軍撥給嶽飛後,嶽飛將其老弱和不習於戰鬥的兵卒遣送回家,留下的竟不滿千人,由此可見嶽飛選拔之嚴。留下的這些士兵在嶽家軍中專門訓練了幾個月,才算合格。嶽飛軍有一支精選的勁旅,稱作背嵬軍(即親隨軍),比其他將帥的親隨軍戰鬥力更強,堪稱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宋〕趙彥衛《雲麓漫抄》卷一。)平時,嶽飛十分重視軍事訓練,視無事如有事。訓練時,訓練項目、訓練要求,均根據實戰需要出發。有時老百姓圍觀,驚歎嶽家軍將士武藝的高超,“望之以為神”。

嶽飛在戰鬥中總是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古代戰爭,全靠旗頭的旗幟來指揮,旗進則眾進,旗退則眾退。因此,旗頭成了敵人的“眾矢之的”,是十分危險的。嶽飛從列校到部將,直至統帥,凡是他親自參加的戰鬥,總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自為旗頭”。憑著他的勇敢、智謀和舉世無雙的武藝,帶領部隊在敵陣中橫衝直撞,每次都贏得勝利。嶽飛對自己要求如此之嚴,可是,對他人的要求則並不高。他說,戰陣一拉開,隻要手握得牢槍,口裏有唾水可咽,就算是有“勇氣”了。主管機宜文字黃縱,是一個文官,北伐時,隨軍到中原。他看到大平原上數萬、十數萬人的大戰,心驚肉跳,看也不敢看。嶽飛為了培養他的膽略,選擇了一次規模較小的戰鬥,親自帶他上戰場。嶽飛吩咐他,隻許站在馬旁邊觀戰,不能離開戰馬。因為你一離開馬,在戰場上走動起來,打亂了全軍注視旗頭的注意力,後麵人一箭就會把你射殺。等到大陣動了,方可隨著大家移動。黃機密上戰場後,擔心的倒不是自己,而是“旗頭”。當戰鬥結束後,他對嶽飛說:“敵人狡猾,你親自當旗頭指揮,如果敵人認出了你嶽宣撫,聚集起強弓硬弩集中射你,那可怎麼辦?”黃機密的話很有道理,但嶽飛卻沒有采納。因為,嶽飛認為在必要時統帥必須身先士卒,才能親自在戰場上靈活指揮,才能鼓舞將士的鬥誌,奪取戰爭的勝利。

一支嚴格執行命令、視死如歸、武藝高強並得到人民擁護的軍隊,必然是所向無敵、百戰百勝的軍隊。

曆代名將治軍的業績,還沒有能夠超過嶽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