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在戎馬倥傯之際,給我們留下了這篇讚美江南山色的散文,使我們窺見了英雄豐富的內心世界:既有慷慨高昂誓殺金人、雪恥複國的內涵,也有熱愛山河、向往自然之美的深情,這兩者是相互聯係密切結合的。嶽飛懂得美,欣賞美,追求美,惟其如此,他才能夠鍥而不舍地為祖國而戰。
二月,嶽飛在鄱陽與張俊會師。然後火速進兵,先於遊寇馬進到達洪州。前軍統製王、後軍統製陳思恭,也陸續到達。致使馬進到達後,不得不在隔江的西山連營紮寨,與官軍對壘。馬進擁有十萬之眾,兵勢甚盛。
張俊召集嶽飛、楊沂中、陳思恭、王諸將商議用兵策略。諸將主張分兵兩路夾擊。嶽飛補充說:“賊貪而不慮後,若以騎兵三千,自上流(贛江上流)生米渡(江西新建)渡江,出其不意,破之必矣。飛雖不才,願為先鋒以行。”張俊遂分兵兩路,以嶽飛一部為先鋒軍。嶽飛率部從生米渡過江,親率騎兵向西山馬進營寨的右翼猛撲,在玉隆觀兩軍相遇。嶽飛身先士卒,奮勇地衝入敵陣,後續騎兵緊緊跟進,並在另一路宋軍夾擊下,把馬進軍打得大敗,俘虜了五萬人。匪首馬進率殘部逃遁。嶽飛跟蹤追擊二十五裏。至河渡土橋,匪軍才過了數十騎,橋突然崩塌,馬進無路可逃,引兵五千反撲。嶽飛一箭射殺先鋒將,並指揮騎兵衝鋒,殺得馬進軍望風潰逃,往西竄入筠州(江西高安)。嶽飛追至筠州城東屯兵。第二天,馬進傾巢而出,在城外列陣十五裏,仗著人多勢眾,要與官軍決戰。嶽飛早有勝算,天一亮,他領馬軍二百人,高舉“嶽”字旗,擂動戰鼓,大模大樣地向敵陣前進。遊寇以嶽飛軍少可欺,立即出陣交戰,可是剛出陣,嶽飛的伏兵霎時蜂擁而出,猛擊寇軍,打得馬進軍抱頭鼠竄。嶽飛連忙派人喊話:願意改邪歸正的,坐下,放下兵器,保證不殺!
匪軍應聲而坐的,有八千人。可是,張俊怕這八千降卒複叛,命陳思恭在夜間全部將他們秘密地殺害了。
馬進率殘部往南康軍(江西永修、星子等地)方向潰逃,在朱家山堰森林中又遭到了嶽飛伏軍的襲擊,馬進部將趙萬被斬。馬進僅帶十餘騎逃遁。嶽飛殺獲五千餘人。李成知悉馬進慘敗,親率十萬大軍,與宋軍會戰於奉新(江西奉新縣)樓子莊。李成匪將商元在草山據險設伏,為張俊所識破。張俊派兵繞小路登上草山頂,從背後襲擊商元伏兵。李成軍大敗而逃。嶽飛乘勝追擊至武寧(江西武寧),在三十裏縱深列陣,準備在修水南岸大戰遊寇,以便一舉殲滅。因為一旦敵人渡過了修水,從武寧到江州,就是一片平地,追殲就難了。這時正遇修水暴漲,寇軍無法涉渡。前有江阻,後有追兵,數萬之眾,遂不攻自垮。嶽飛“不鳴一桴,不施一鏃,而解一邑倒垂”(〔宋〕章子仁《南昌武寧縣城隍祠嶽忠武王遺像記》,載《金佗續編》卷二十七。),武寧收複,又往九江方向繼續追擊,殺、降數萬人。三月二十八日,官軍收複江州。李成自獨木渡越過長江,逃往蘄州(湖北蘄州鎮)。
嶽飛軍騎兵追殺了李成部將馬進、孫建,李成投奔偽齊劉豫,當漢奸去了。
平定李成,雖然除了一個毒瘤,但江西尚未寧靜。時叛時降的張用擁眾五萬,屯兵於瑞昌(九江市西),對江州威脅很大。張用,河南相州人,以勇力聞名,號“張莽蕩”。在宗澤當東京留守時,張用和王善均聽命於宗澤;杜充當東京留守後離去,成了遊寇。張用妻子號“一丈青”,勇敢非凡,能敵千人。這支遊寇,顯然不易對付。張俊又召見了嶽飛說:“非公無可遣者!”又問:“用兵幾何?”
嶽飛回答說:“此賊可徒手擒!”
強中還有強中手。嶽飛跟張用早已較量過多次,東京南薰門之戰,鐵爐步之戰,都記下了嶽飛大敗張用的戰績。張俊是知道的,但為了必勝,他又給嶽飛增兵三千。
這一仗該如何打?嶽飛已有成算。在金牛屯兵後,嶽飛派一個士兵攜帶親筆手書去見張用。張用拆開信,先看署名,見是“河朔嶽飛”,心中吃了一驚,忙展信細讀下去:
吾與汝同裏人,忠以告汝:南薰門、鐵爐步之戰,皆汝所悉也。今吾自將在此,汝欲戰,則出戰;不欲戰,則降。降則國家錄用,各受寵榮;不降,則身殞鋒鏑,或係累歸朝廷,雖悔不可及也。(《鄂國金佗編校注》卷五《行實編年》卷二。)
張用夫妻讀罷嶽飛這一封動之以鄉情、陳之以利害的書信,陷入了深思。他們考慮到相互犄角的幾股遊寇勢力:李成已潰逃;占據鄂州的李允文也被張俊俘虜,押送行在所;如今官軍大兵壓境,更何況前來征討的不是他人,正是嶽飛,如不投降,前途必然凶多吉少。張用遂決定率部投降嶽飛。
張俊對僚屬說:“嶽觀察之勇略,吾與汝曹俱不及也!”這次平息江淮遊寇的戰功,張俊上奏以嶽飛為第一。
七月,嶽飛被提升為神武副軍統製。
張俊受詔還朝時,嶽飛仍留在南昌,用他的威望和實力,彈壓遊寇。
十二月,嶽飛擢升為神武副軍都統製。
嶽飛駐守洪州一年間,給深受兵匪禍害的當地人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數萬之眾駐軍南昌,市麵上見不到軍人。隻有在部隊檢閱、比試武藝時,居民才有機會觀瞻嶽家軍的陣容。嶽飛對當地的士大夫,即當時的知識分子,十分尊重,待之以禮,不恥下問。士大夫們也極願意拜訪嶽飛。相互往還之際,嶽飛不擺架子,不輕率地發表意見和回答問題。但,當著他認為有必要說話的時候,是決不瞻前顧後、欲說還休的,而且出言切中事理,往往為人所重。如一次,有人問嶽飛:“天下何時太平?”
嶽飛響亮地回答:“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太平矣!”
嶽飛的回答,針對當時社會的弊病,有感而發。然而,這句話在階級社會裏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長期為人們所頌傳,已成為至理名言。
(二)討平曹成
當張俊、嶽飛平定遊寇李成、張用的時候,吳玠、吳璘兩兄弟,在抗金西線的關陝一再擊敗金軍,連連告捷。
在東西戰線相對穩定,與浙江近鄰的江西巨寇李成、張用被掃平的情況下,紹興二年(1132)正月,南宋小朝廷搬回了臨安府,並且定都於臨安(今浙江杭州),這是宋高宗親自作出的決定。他說:“吾舍此何適?”(〔宋〕葉紹翁《四朝見聞錄》乙集《高宗駐蹕》。)高宗看中杭州,是因為杭州離金人較遠,比建康等地較為安全,即使金渡淮越江,也可速取海路逃跑,以及杭州擁有湖山之美,便於遊玩享樂。
但建都於東南一隅的臨安以後,不便國家的號令迅速地通向四方,尤其是在西起川陝、東至江淮漫長的戰線上,當中有一段,即兩湖之地,當時被遊寇割據,更阻礙了政令的通達、部隊的調度。
如曹成占據道州(湖南道縣),馬友割據潭州(長沙),李宏盤據嶽州(湖南嶽陽),劉忠則竄擾於潭州與嶽州之間。曹成、馬友、李宏,都是從張用部伍中分裂出來的,其中以曹成的勢力為最強盛,號稱有十萬之眾。平時,他們相互火並;一遇官軍前來征討,則又互相支援,結為輔車相依之勢。荊湖遊寇如不掃平,則東線、西線不能相連,東南不能與陝、川相通,於抗金鬥爭和國家安危關係極大。
南宋政府決定征討上述遊寇,倚重於屢立戰功的嶽飛,任命他為權知潭州兼權荊湖東路安撫使,前往道州、賀州征討。
嶽飛的兵馬出動了。
紹興二年(1132)二月十七日,嶽飛從南昌發兵。遠在數百裏之外的曹成,立即打聽到消息,馬上告訴部下:“嶽家軍來矣!”布置分頭逃竄,自留中軍在賀州。嶽飛沿贛江上遊,穿過武功山與萬洋山之間的穀地,三十日到達湖南茶陵。嶽飛希望能招降曹成,派了先遣兵到郴州(湖南郴縣)、桂陽(湖南桂陽),偵察曹成軍有無聽詔受降的動向,以決定進止。以後,嶽飛又數次諭意,但曹成不聽。嶽飛從抗金利益出發,隻好用武力征服了。
閏四月,嶽飛軍進入賀州。曹成已在太平場布陣數十裏抗拒。一場大戰即將進行。這時嶽飛的部下捉到了一個敵探,送至中軍帳交嶽飛審問。正在審問之中,嶽飛裝做想起了一件事情,趕忙走出帳外。他找來管軍糧的軍吏,了解軍糧情況。軍吏回答說:“糧食快吃光了,轉運使還沒有把糧食調來,怎麼辦?”嶽飛著急地說:“快催,要不然,隻得重新返回茶陵就糧了!”講到這裏,嶽飛發現自己走漏了軍情,突然不講了。以後,隻聽得他對軍吏悄悄講了幾句話,又為剛才失言著急地頓起足來。嶽飛重新返入帳內後,繼續審問敵探。最後對敵探說:“你既是本地良民,我放你回去。”
中了計的敵探,立即將嶽飛軍缺糧的“情報”報告給曹成。曹成大喜,下令準備追擊嶽飛。當晚,嶽飛令各營擺出豐盛的飯菜,讓士兵們飽餐一頓。半夜裏,嶽飛軍繞著小路悄悄地行軍了;於第二天拂曉,突然出現在太平場,立即向遊寇猛烈進攻,殲滅了全部守隘之兵,燒毀其營寨。曹成大驚而逃,奔至賀州北二十裏處,又聚集三萬之眾,據守莫邪關。嶽飛派前軍統製官張憲攻關。張憲親兵郭進,驍勇出眾,力可舉鼎。在攻關中,郭進不顧關口飛矢如雨,揮槍衝殺過去,一槍就把對方旗頭殺死,遊寇頓時陣營大亂;張憲軍乘機殺進關口,攻克了莫邪關。郭進立了第一功。嶽飛在陣地上解下金束帶賞給郭進,以後又提升郭進為秉義郎。
嶽飛軍入關,遊寇丟下了輜重物資、家眷老少,四處逃散。嶽飛軍中有一個名叫韓順夫的軍將,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違反軍紀,解鞍脫甲飲酒作樂起來。曹成的猛將楊再興率部反撲,使韓順夫的士卒猝不及防,遭受傷亡。韓順夫本人被楊再興砍掉手臂,流血而死。
嶽飛發怒了。責令第五副將王某,必須生擒楊再興以贖對部下約束不嚴之罪。
楊再興英勇非凡,嶽飛又派後軍統製王經,前軍統製張憲會合第五副將王某,三路兵馬追擊楊再興。楊再興力戰三將,不僅使官軍無法近身,還把嶽飛的弟弟嶽翻也斬殺了。《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五一,紹興二年五月三日條;並見宋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五十三,紹興二年閏四月丙申條。
曹成再次與楊再興合兵,控扼桂嶺入口的“三隘”——北藏嶺、上梧關、蓬嶺。三關形勢險要。曹成自以為得了地利,後來者無法爭奪。嶽飛率軍到嶺下,親自帶兵出戰。他打破常規,不列陣勢,一鼓而上,殺聲震天,銳不可當。曹成的都統領王淵招架不住,大敗潰逃,曹成全軍大亂,北藏嶺、上梧關遂被嶽飛一舉而得。曹成不罷休,反複爭奪北藏嶺,死了很多士卒,仍不能奪回,逼得曹成作最後的決戰。他從桂嶺至北藏嶺,布營立寨,綿延六十餘裏。曹成親自坐鎮第三關——蓬嶺。這時曹成的兵力仍有數萬,而嶽飛僅有兵員八千。
嶽飛調兵遣將,在蓬嶺下布好陣勢。十五日,也就是追擊曹成的第十一天,嶽飛軍發起了總攻,數路兵馬同時登關。曹成軍嚇得如同鳥獸散,四麵逃竄。嶽飛馬上召集張憲、王貴、徐慶等部將,下達命令:
“曹成敗走,餘黨盡散,追而殺之,則良民脅從,深可憫痛。吾今遣若等三路招降,若複抵拒,誅其酋,撫其眾,謹毋妄殺!”
嶽飛能把頑固的遊寇首領與一般脅從者區別開來,不濫殺戮,這在當時的南宋將領中是不多見的。曹成往廣東的連州方向逃去,張憲尾追不放。曹成窮蹙,又從連州轉入湖南郴州。而王貴一路追兵又自桂陽追至郴州。曹成轉身又奔向邵州(湖南邵陽)。不料,又逃不出嶽飛的神算,徐慶率部自道州追至邵州。此時,三路追兵沿途招降了曹成部卒二萬人。嶽飛選用其將領,分糧給降卒,吸收自願留下的精壯,壯大了隊伍。曹成更加恐懼,急忙往江西方向逃竄。在江西,碰上了從福建回師的宣撫副使韓世忠部隊,曹成走投無路,於是率部向韓世忠投降了。《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十一。獨有郝政、楊再興一部拒降,率眾西走沅州(湖南芷江)。後來,這部遊寇也為張憲所破,郝政受擒。楊再興飛馬縱入深澗,當官軍張弓搭箭,向深澗裏的楊再興瞄準時,突然,從山澗裏傳出洪鍾般的聲音:“我是好漢!當執我見嶽飛!”說完這句話,楊再興從山澗上來,甘願受縛,由張憲帶著去見嶽飛。
嶽飛終於擒獲了有殺弟之仇的楊再興。但嶽飛是一位以抗金為重、十分愛惜人才的將軍;他不計個人恩怨,見了楊再興,二話不說,先為他鬆綁;然後,誠懇地對楊再興說:“我與爾是鄉人,汝壯士,吾不殺汝,當以忠義保國家!”《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五一,紹興二年五月三日條,個別字參照(〔宋〕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五十三改。)楊再興慨然允諾,從此成為嶽飛帳下的一名勇將。以後,跟隨嶽飛,英勇作戰,立下了很多功勞。
嶽飛雷厲風行地完成了征討任務,朝廷以嶽飛平曹成之功,授他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的職銜;並將韓京、吳錫、吳全所部撥歸嶽飛,命嶽飛屯戍九江,守衛長江中遊。
七月,蘄黃鎮撫使孔彥舟叛歸劉豫。南宋朝廷擔心劉豫侵犯江淮,加強了沿江一線的防禦:命宣撫使劉光世守鎮江,宣撫副使韓世忠守建康,承宣使嶽飛守九江。“鎮江、建康、江州皆大帥總重兵。”《中興小紀》卷十三。年輕的嶽飛已成了大戰略防區的軍事長官。紹興二年,宰相呂頤浩為籌劃收複中原,考慮諸大將實力時,把統兵三萬、裝備最好的張俊排在第一位;統軍四萬的韓世忠擺在第二位;第三位就是擁有精兵二萬三千的嶽飛;第四位是聲名不佳的王軍,有一萬三千人;資格最老、戰鬥力最差的劉光世軍被放在第五位,有四萬人,其中徒吃軍糧的老弱兵占了一半。(〔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一一,紹興二年十一月乙巳條。)由此可見,嶽飛的威望和實力,已經與老帥、宿將相提並論了。那時,劉光世四十四歲,韓世忠四十四歲,張俊四十七歲,嶽飛三十歲。
這幾年,嶽飛奉命安內,征剿軍賊遊寇,無往而不勝,然而,這非其抱負。自從金軍入侵,占領河朔,擄走二帝,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收複中原,殄滅金賊,迎還“二聖”(《鄂國金佗編校注》卷九《行實編年》之六《遺事》。)。嶽飛的戰袍上,刺繡著“誓作中興臣必殄金賊主”十個大字。因此,討平李成、擊垮曹成,對他來說,不以為功,《大營驛題記》,最能表明他的心跡:
權湖南帥嶽飛被旨討賊曹成,自桂嶺平蕩巢穴,二廣、湖湘悉皆安妥。痛念二聖遠狩沙漠,天下靡寧,誓竭忠孝。賴社稷威靈,君相賢聖,他日掃清胡虜,複歸故國,迎兩宮還朝,寬天下宵旰之憂,此所誌也。顧蜂蟻之群,豈足為功。過此,因留於壁。紹興二年七月初七日《鄂國金佗編》卷十九《永州祁陽縣大營驛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