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態平和,讓心靈能夠獲得更多給養
學會忘記,擁有寬心和快樂
☆智慧語☆
自在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深能廣。——澄觀大師
☆藏經閣☆
無際大師是有名的得道高僧,當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都喜歡找他尋求幫助。
有一天,一位年輕人背著一個大包袱,氣喘籲籲的上了山,他找到無際大師說:“大師,我內心感到非常的孤單,非常的寂寞,我不知道什麼原因總是會被傷害,我現在感覺自己的生活沒有一點興趣,我已經無望了,我請您幫我解脫。”
無際大師聽完之後微微一笑說道:“請問施主,你的包袱裏麵裝的是什麼呢?”
年輕人一臉痛苦的表情,回答道:“包袱裏麵裝著的就是我每一次感到孤獨時的煩惱、遭受失敗的痛苦,還有每一次受傷後的眼淚和委屈,就是因為他們,我才會對生活感到這麼的絕望。”
當時無際大師什麼也沒有說,站起身來,示意年輕人跟著他走。沒一會兒,無際大師就帶著年輕人來到了湖邊,然後就坐船到了湖的對麵。
等到上岸以後,無際大師對年輕人說道:“施主,請你扛著船上路吧。”
年輕人這個時候感到非常的疑惑,問道:“大師,您不是在這裏開玩笑吧,船這麼沉,我怎麼能夠扛的動呢?”
這個時候無際大師看著年輕人充滿懷疑的眼神,笑著說道:“沒錯,施主,你是扛不動它的。這條船在我們過河的時候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但是當我們過了河,我們就應該丟下船趕路,否則這條船就成了我們的負擔。同樣的道理,孤單和寂寞,以及痛苦和眼淚,有的時候可以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如果我們老是糾纏著一些不快樂,把自己束縛在不快樂的環境裏,它們反而就會成為我們生活的負擔了。”
當聽完無際大師的話以後,年輕人低下頭開始思考起來。
這個時候無際大師接著說道:“施主,放下吧,我們的生命是承受不起那麼重的分量的。”
於是這個年輕人就聽信了無際禪師的話,放下了自己身上的包袱。
於是他們開始繼續往前趕路,這個時候,年輕人明顯感覺到輕鬆了許多,而且他終於體會到,當我們放下一些煩惱和委屈,我們的人生居然是這麼的美麗和幸福。
☆心靈窗☆
生活中,我們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很多不愉快要及時放下、學會忘記。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去接受新鮮的東西,才能夠健康而快樂的生活,也才會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如果我們將所有的過往都緊緊地抓住不放,人生的口袋隻會越來越重,前進的雙腳將會更加難以移動,如果我們能夠將口袋中的過往統統扔掉,那麼人生之路一定會走得越來越順暢。
心態好,身體才能健康
☆智慧語☆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尚空禪師
☆藏經閣☆
曾經有一位中年婦女,她的脾氣非常古怪,經常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大發脾氣。當然,這位中年婦女也知道自己的脾氣不好,但是就是在有的時候很難控製住自己。
有一位朋友對她說:“在這附近有一位高僧,你為什麼不去找他說一說自己的心事呢,也許他能夠為你指點迷津。”於是這位中年婦女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找到了這位高僧。
她找到高僧以後,向他訴說了自己的心事,而且言語態度是非常的誠懇,這位婦女非常希望能夠從高僧那裏得到一些啟示。
當時高僧一言不發地聽她說完了自己的心事以後,就把她領到了一座禪房中,然後從外麵把門鎖上,就離開了。
這位婦女本來是打算從高僧那裏聽到一些有利於開導自己的話的,可是沒有想到一句開導的話沒有聽到,反而還被高僧關到了這間又冷又黑的禪房裏。她當時氣得直跺腳,但是無論她怎麼罵,高僧就是不理她。最後這位婦女實在受不了了,就開始向高僧進行哀求,但是高僧還是無動於衷,任由這位婦女在禪房裏說個不停。
就這樣過了很長時間,房間裏麵終於沒有聲音了,這個時候高僧就在門外,於是問道:“你還生氣嗎?”
婦女回答說:“我現在隻是在生我自己的氣,我怎麼那麼容易就相信了別人的話,到你這裏來。”
高僧聽完後,對她說:“你連自己都不願意原諒,又怎麼會去原諒別人呢?”說完之後就走了。
又過了一會兒,高僧回來問道:“你還生氣嗎?”
婦女說:“我不生氣了,我生氣有什麼用啊?反正我現在隻能被你關在這又冷又黑的禪房裏。”
高僧說:“你這樣是最可怕的,因為你把氣都壓在了一起,一旦爆發出來,你肯定會比第一次更加的強烈。”說完又轉身走了。
等到第三次高僧再來問她的時候,這位婦女說:“我不生氣了,因為你已經不值得我為你生氣了。”
高僧聽後又說:“因為你生氣的根還在,你還是沒有從生氣的漩渦中走出來。”
結果就這樣過了很長時間,這位婦女主動問高僧道:“高僧,你能告訴我氣到底是什麼嗎?”
但是高僧卻沒有說話,而是看似無意地把手中的茶水倒在了地上。這個時候這位婦女終於明白了,原來自己不生氣的話,哪還來的氣啊?一個人心地透明,了無一物,怎麼會有氣呢?
☆心靈窗☆
氣從心生,一個人脾氣太盛不僅容易失控,而且也會傷及到自己的身體。所以,我們遇到任何事情都應該想得開,能夠心地透明地看待事情,這樣才能消除我們的怒氣,獲得心裏的一份恬靜與快樂。
為人處世離不開平和心態
☆智慧語☆
心靈像花園,如果不澆灌、不培植,就塞滿垃圾和雜草。——無德禪師
☆藏經閣☆
無德禪師經常到四方雲遊,到處去參禪學道。
有一天,無德禪師來到了一個小山村,當時由於天氣非常炎熱,他感覺自己是又累又渴,於是就決定停下來先休息一會兒。這個時候無德禪師剛好看見河邊上有一個村民正在用水車打水,無德禪師就走上前去向村民討要一碗水喝。
村民這個時候一本正經地說道:“大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了紅塵,我也會像您一樣出家參禪的,但是我出家以後,肯定不會到處去雲遊,過這樣居無定所的生活。我自己肯定會找一個地方隱居起來,專心地進行參禪修道,這輩子都不會再拋頭露麵了。”
無德禪師聽完村民的話說道:“那你覺得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夠看破紅塵呢?”
村民笑著說道:“在我們這一片地區,隻有我最了解這水車的性能,而全村的人都要靠這水車來提供飲水,如果現在能夠找一個人來接替我的位置,那麼我就可以無牽無掛地出家參禪了。”
無德禪師說道:“既然你最了解水車,那麼如果水車全都泡在了水裏,或者是完完全全地離開了水麵,那又會怎麼樣呢?”
村民回答說:“如果把水車放在水中,它是靠下半部被水流衝擊而轉動的原理進行工作的,如果咱們把水車全部泡在水裏的話,那麼它不僅無法轉動,甚至還有被水流衝走、衝壞的危險。同樣的道理,如果把水車完完全全地離開水麵,那麼水車自然是不可能運轉的,更別說抽出水來了。”
無德禪師聽完村民的回答之後,開示他說:“其實水車與水流的關係就能夠說明人與塵世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一輩子都縱身江湖的話,那麼難免會被塵世間的各種“洪水”所衝走。可是如果一個人超然出世的話,那麼他也必將失去了人生強大的動力。同樣的道理,作為一個參禪修道之人,當然也要出入得宜,既不能夠冷眼旁觀,更不能隨波逐流,所以,出家人既要看破紅塵,又要想辦法來普度眾生。
☆心靈窗☆
出世與入世兩者本來就是對立統一的,出世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入世。我們想在世間活得輕鬆自如,就既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能消極避世。這才是一個人的正確而科學的處世態度和為人準則。
不要忘記“洗滌”自己,淨化自己的心靈
☆智慧語☆
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裏麵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南隱禪師
☆藏經閣☆
有一個老和尚到了垂暮之年,想把自己的衣缽傳給弟子。在他的眾多弟子當中,有三個人的悟禪都非常的高深,於是老和尚就為難起來,不知道該把衣缽傳給誰。
在一個傍晚,老和尚感覺到自己的生命馬上就要終止了,也就是該確定他繼承人的時候了。於是他叫來了三個弟子,吩咐他們出去各買一樣東西,看誰買的東西又便宜,又能夠把整個禪房都裝滿。
老和尚給了弟子們一人一枚銅錢,之後他的兩個弟子就非常著急地出去了,而隻有一個弟子卻端坐在老和尚的身邊打禪,沒有任何行動。
沒過多長時間,第一個弟子回來了,他告訴老和尚,他已經買了好幾車的幹草,足夠可以填滿整個禪房了,當時老和尚聽了之後搖了搖頭,感到非常的失望。
又接著,第二個弟子也回來了。隻見他從自己的衣服口袋裏拿出一根蠟燭,完了之後就把蠟燭點上了,老和尚看到這種情景,口中念到“阿彌陀佛”,臉上也露出了非常滿意的笑容。
接下來,老和尚又把自己的目光放在了最後一個弟子的身上。隻見那位弟子起身,把銅錢還給了老和尚,雙手合十地說道:“師父您請看,我買點東西已經來了。”
這個時候老和尚和其他的弟子都朝外麵望去,隻見在東邊的半天邊上,有一輪滿月刹那間就從地平線上躍了起來,然後開始冉冉升起。金色的月光一下子就照進了禪房裏,把禪房照射的是一片通明。
老和尚當時驚訝的說不出話來,過了許久他才問第三位弟子:“你是怎麼想到這辦法的?”
這位弟子聽見師父在問自己,於是雙掌合起,十分尊敬地回答道:“幹草固然能夠把禪房裝滿而來,但是卻不能使禪房幹淨明亮,而且這種做法實在是一種平庸的辦法。蠟燭雖然小的就和手指頭差不多,但是當我們點燃蠟燭的時候卻能夠讓光照亮禪房,買蠟燭的弟子也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
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弟子沉吟片刻,表情十分嚴肅地說道:“月光繼出,玉宇澄清,月光可以說是九天之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月光是什麼?俗話說,‘月明則天明,天明則地明,天明地明則心明,’然而佛明四宇,佛明我心,可見月光乃我佛也!今天我不取一分錢得到我佛,隻是因為在我們自己的心中有佛光。”
當老和尚聽完小和尚這番話以後,立刻脫下了自己的袈裟,披在了小和尚的身上。
☆心靈窗☆
隻要我們內心充滿了快樂,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快樂。讓生活快樂的最好辦法就是讓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保持著一份快樂。時常淨化自己的心靈,給自己的心靈洗一個澡,洗掉心靈上的髒汙垢,從而擁有一個健康的心靈。
時刻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
☆智慧語☆
放下名利心,心境自然寬廣。——佛陀
☆藏經閣☆
有一位婆羅門的教徒特意去拜訪佛陀,在非常恭敬地頂禮膜拜之後,他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尊敬的佛陀,我不是您的弟子,但是我很尊敬、仰慕您,雖然我學習了十幾年的知識,但是我的心裏還是有一個結,就是我覺得人生總是處在矛盾之中的。我心中的這個疑問您否請您給我指點一些迷津呢?”
佛陀聽後非常慈祥地說道:“你有什麼問題盡管提出來好了,眾生都是平等的,真理更是共通的,你能夠這麼好學,我感到非常的高興。”
緊接著,佛陀並沒有從正麵來回答教徒的問題,而是指著一盆水,說道:“你看看這盆水,如果你把一些染色的材料放進去,比如說是紅的、綠的、藍的等等,等水染色之後,你能夠從水裏麵映照出自己的臉嗎?”
婆羅門教徒說道:“當然是不可能的了,因為水既然已經染成了顏色,那麼怎麼還能夠看到自己的臉呢?”
佛陀又說到:“如果把這盆水放在火爐上麵加熱,那麼沸騰的時候,水還是會翻滾的,而且水汽也會一直往上冒,你能夠看到自己的臉嗎?”
婆羅門教徒說道:“那這樣是更不可能的了,沸騰的水在滾動,而且還有一直冒出來的水汽,我怎麼能夠看到自己的臉呢?”
佛陀這個時候接著說:“再比如是池中的水,雖然是靜止的,但是裏麵如果有許多的青苔浮物,你再探頭看看,你能看出自己的臉嗎?”
婆羅門教徒回答道:“這也是不可能的啊。雖然池水是很幹淨的,但是上麵有太多的雜物了,我們都看不清池底,怎麼還能看到自己的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