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完他人的話是禮貌的行為,是做人的原則。為什麼打斷他人的話會讓人覺得厭惡,認為你沒有禮貌呢?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像一個衛兵一樣,站在他的潛意識的入口,如果你在他說話的時候打斷了他,就是喚起了他的自我意識或對你產生防備,此時決不會對你產生好感。為什麼會這樣呢?
心理學家用心理定勢這個概念解釋了這個現象:若一個人打算開啟一個話題,他就會啟動其心理定勢準備講話,直到他把事情全部說完,他的心理定勢才會停止。如果中間被打斷了,他不僅不會將你的話聽進去所以,而且還會產生防備的感覺。所以,為了避免這種防備,進而讓他靜心聽你的話,首先就是不要打斷他,讓他把話說完。學會聽對方講話,這麼一來,對方會有一種你很注意聽他說話的感覺,認為你尊重他的意見,進而產生想和你說話的心理。這時,對方已經對你有了好感,會不知不覺地思考你所說的話。
如果你不聽完對方的意見就直接打斷他,甚至提出反論,那麼,勢必引起對方在感情上的反駁,當然也就無法引起聽你說話的欲望,這樣做是極不明智的,尤其是對一些比較霸道和固執的人,采取這種方式會馬上遭到反駁。
米勒小姐是一位育嬰師,她對自己的職業非常有成就感。因為職業的需要,她經常拜讀一些孕婦和幼兒保健方麵的書籍,她的勤奮和努力也換來了成果,她成為一名出色的育嬰師,幫助過很多孕婦和幼兒。一天,她照例去她的主顧——斯密斯夫婦家,照顧他們不滿1歲的小寶寶。她到達之後,發現史密斯太太正在和一位中年先生說話,他們所談的內容就是關於嬰幼兒保健方麵的內容。米勒小姐聽說後十分興奮,立刻打開了話匣子。她滔滔不絕地講述著關於幼兒保健方麵的知識,還特別舉出一些如何應對幼兒病症的例子。在她講話的期間,那位中年先生一直微笑地聆聽著,還不時地點點頭表示讚同。當米勒小姐最後結束了話題時,史密斯太太替他們進行了介紹。原來,這位中年先生就是本市知名的兒科醫生華生先生。
華生先生微笑地對米勒小姐說:“這位小姐關於幼兒保健方麵的知識的確非常豐富,見解也非常正確。但是,剛才有個例子中的應對措施出現了一些小小地失誤……”當米勒小姐認真地聽完華生先生所指出來的錯誤之處後,立刻對華生先生佩服得五體投地,同時還暗下決心,還要更加認真地閱讀一些專業方麵的書籍。後來,米勒小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知名的育嬰專家。
很多年過去之後,米勒小姐一直非常懷戀這次對話。她不僅從華生先生那裏學習到了很多專業方麵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她懂得了如何尊重對方,並且讓對方尊重自己。華生先生在聽到米勒小姐的錯誤之後並沒有立刻打斷她,而是認真地聽完之後才指出錯誤所在。這讓米勒覺得她雖然有些地方錯了,但並沒有得到全麵的否定,給了她能夠取得成功的信心,同時也感覺到被尊重和被認可的愉悅。如果華生先生馬上打斷她,並指出她錯誤的地方,並不能使米勒小姐立刻信服,即使在信服之後也會對自己失去一些信心。華生先生的耐心和認同激發了米勒努力的鬥誌。
然而,生活中像華生先生這樣的人卻並不多見,很多人發現了別人的錯誤之後就會立刻打斷他,並毫不猶豫地說出錯誤之處。殊不知,自己雖然是對的,但是打斷別人說話時,除了是對他人不夠尊重外,還會使自己變得更加的自以為是,更加的不能體恤他人。長期下來就會使心變得浮躁,對自己的損害將是很大的。
所以凡事,真的應在微小處就注意,能夠時時提醒自己尊重他人,哪怕是聽話這麼一件小事,也要學會尊重他人,不輕易打斷別人。不僅能夠幫助到對方,也能夠幫助到自己。
12、明確自己說話的目的
說話就像射箭,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準確地把箭射中,如果漫無目的地亂射,那麼就成了《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把十萬枝箭“借”給了諸葛亮,讓自己遭受了重大損失。
卡耐基說:“在築牆之前,你就應該把什麼圈出去,把什麼圈進來。”在說話之前,你必須有目標在胸,心中有數,才能應付自如,而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會出現“失言”的情況,很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明確自己說話的目的,說出來的話無法打動別人,最後的結果自然是事與願違。
晚晴時期,洋務派大臣張之洞為了富國強兵,在漢陽修建了一座鋼鐵廠,光有廠房還不夠,張之洞又委托薛福成在英國為自己購買煉鋼的設備,但是,張之洞並不知道煉鋼所用焦煤與鐵礦砂的樣品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煉鋼設備,張之洞隻是覺得“中國之大,何處無好煤好鐵?隻需照英國的式樣采購就行”,就按照英國人通用的酸性煉鋼爐,製造一座了貝色麻爐,運到了中國。
結果,當地所產的鐵礦石含磷比較多,用酸性煉鋼爐無法去除鋼鐵中的磷,所以鋼鐵廠生產出來的鋼材大都容易脆裂折斷,隻能用來鑄造鐵鍋,根本無法用於軍工製造。
張之洞的失誤之處就在於沒有明確自己的目的,結果好心辦成了壞事。說話也是如此,當我們在與陌生人交流的時候,最開始都是從互相介紹開始的,它的目的就很簡單——要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身份。
一般來說,人們說話的目的是為了傳遞某種信息,引起別人的注意,博得對方的信任、同情、支持和理解等幾種,隻有明確了自己想要達成的目的,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準備,例如收集哪些資料,采取何種語體風格,運用哪些技巧,進而能夠有的放矢,臨場應變。若目的不明,不顧場合地信口開河、東拉西扯,對方就會不知所雲,無所適從。
例如,你要請醫生看病,就應該詳細地向他訴說自己的病情,讓他盡快確診你的病情,如果你總是滔滔不絕地跟他說一些工作方麵的事情,那麼就是浪費自己和醫生的時間,如果病情嚴重,那就是在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很可能讓自己丟掉了性命。
也許有人會說,我對醫生說自己的工作如何出色,收入如何豐厚,可以讓醫生放心,我並不是那種付不起診金的人——那麼,你找醫生的目的是要向他炫耀嗎?在職業操守很強的醫生眼裏,你隻是個病人,你的職業、收入與他完全無關,他要做的就是給你看病,而你要說的,就是你的病情,因為你的目的就是盡早確診,盡早治療。
工作也是一樣,如果你滔滔不絕地對上司說了半天,上司卻始終搞不懂你想說什麼,你想做什麼,那麼他就會認為你的工作能力不夠,起碼是沒有條理和順序,那麼,又怎能將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給你來做呢?
很多人在剛開始與別人交談的時候,還能記清自己要說些什麼、想要達成什麼目的,但說著說著就會跑題,導致“口出千言,離題萬裏”的情況發生。
因此,每次說話之前,不妨捫心自問一句:“我為什麼要說?”或者是“我要怎麼說?”、“我要說些什麼?”可以預想一下可能出現的情境,做好各方麵的準備。
總之,我們應該堅持一個原則,少說多想,讓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都不離題,如果實在控製不住,可以事先把要說的事情寫在紙上,在談話的時候經常拿出來看兩眼,千萬不要被一句無關的題外話引入歧途。
13、言之有物可以抓住聽眾的心
不論是寫文章,還是說話,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言之有物,也就是說,與別人說話要有內容,不要專門說一些空話、套話、廢話,隻有這樣,才能讓與你交談的對象最大程度的理解你的意圖,而且不會產生厭煩情緒。
在一艘遠洋油輪上麵,一群遊客圍在一起聊天,其中有一位大學教授和一位普通的建築工人,他們兩個最為活躍,不斷地給大家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曆。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每當大學教授講述的時候,大家就左顧右盼,教授講完了,也隻是幹巴巴地陪著笑兩聲而已,而當那位建築工人的講述的時候,卻能讓大家聚精會神,聽得津津有味。
說起這位大學教授,那可是舉止文雅,說話邏輯清晰,聲音抑揚頓挫,為什麼不受大家的歡迎呢?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所說的話太空洞、太籠統,本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到了他的嘴裏,都變得枯燥無味,成了一條深奧的哲理,根本不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位建築工人,雖然舉止有寫粗魯,但他十分爽朗,總是能把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事繪聲繪色的講出來,比如說,當他在講述自己如何跟妻子和孩子到海邊度假吃燒烤的時候,就讓很多人的眼睛裏露出了向往的神色。
一個習慣於讓談話變得具體而又確實的人,不管他受到的教育是深是淺,總能引起別人強烈的興趣來傾聽。如果能夠將自己想要表達的重點內容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那麼,你就已經抓住了對方的心。
例如,一個乞丐想要獲得別人的施舍,如果他這樣對你說:“先生,給我一塊錢吧。”你能痛痛快快地把一塊錢給他嗎?假如他換一種方式:“先生,一滴露水對人也許不算什麼,但對麻雀來說,或許就能救它一條命;一塊錢對您來說算不了什麼,但可以讓我買一塊麵包充饑,我真的很餓。”這時,你還忍心走開嗎?
在與人談話的過程,要少用一些枯燥的理論和不明確的語言,盡量多用一些生動的事例,這樣才能讓你的談話聽起來內容充實,很多人在某一方麵都有類似的經曆,如果我們找出兩個典型的事例,把它們講出來,就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使他們同意自己的意見。
一天,一對中年夫婦走到了商場的電視區域,一個展區的推銷員對他們說道:“先生、太太,你們好,我們這裏的平板電視正在打折銷售,而且質量也很好,你們買一台吧。”那對夫婦問價錢是多少,推銷員說:“8888元。”那對夫婦一聽,連說了幾聲太貴了,就走了。
中年夫婦又來到了另一個展區,這時,又一位推銷員走了過來,他先是向這對夫婦介紹了幾台不同款式的平板電視的優劣之處,然後又拿這個品牌的電視其他品牌的電視進行了一下對比,聽得這對夫婦連連點頭。最後,這位推銷員說道:“我們這款電視的價格聽起來雖然很高,有8800元,但是它的質量有保證,能比一般品牌的電視機多用兩到三年,算下來,每年也不過才花了幾百元而已,一天也就兩塊錢,這不過是買一塊豆腐的而已,可是,您卻能天天享受到電影院一般的效果,其實還是蠻合適的。”那對夫婦聽了推銷員的話以後,商量了一下,就決定買一台。
在與別人交談的時候,如果害怕自己不能做到言之有物,不妨通過列數字、作比較、詳細地描述細節等手段來向對方陳述,這樣就能讓人感覺到你對所談論的話題相當精通,使人從心理對你產生佩服之情。那麼,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14、“給”與“得”的博弈
在你的人際交往中,對所有的人表示感謝並給予回報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是一種禮貌的做法,還關係到你的人際關係的親密性和持久性。不用羞愧地承認,在人際關係中,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是一種互惠關係,存在著“給”與“得”的來往。
矽穀製圖公司國際經營部執行副總裁肯·克萊曼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僅僅當你想要得到什麼東西的時候才想到與人聯係,這不叫人際交往,這叫乞討。”
如果你經常從你的朋友、同事、親戚、鄰居中索取而不給予回報,你的生活很快就會枯萎。你必須在“給”與“得”的人際互動中,保持互惠的交往,這樣的生活才是鮮活的,才是持久美好的。所以要定期地“給”出一些東西,再“得到”一些東西,與其說這樣做是禮尚往來,不如說是正常需求。
當你有一個重要需求的時候,也就是你要獲得某樣東西的時候,在搜索你的人脈的時候,你認為傑克是能向你提供幫助的最佳人選,但你和傑克已有兩年沒有聯係了。當你向他尋求幫助的時候,你會坦然嗎?所以,不要在羊丟失之後才開始修補羊圈。但是也不可否認,當你認識了錯誤和危機後采取措施彌補,也是很有效的。這也就是所謂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人際關係的網絡是必須精心嗬護的,漫不經心的不禮貌行為,隻會使人際關係的網絡斷裂。就像一支蠟燭,它可以燃燒很長時間,但如果遇到風,它就可能熄滅。
加強和維持你的人際關係的策略是保持聯係、表示感激並給予回報。一些常見的保持聯係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安排一個私人會晤,經常打電話,節假日互贈禮品等。
私人會晤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沒有什麼比麵對麵的接觸更加能夠增強人際關係,但這也是最浪費時間的一種聯係方式。
那些對你有重要關係的特定的人,你應定期和他們聚餐一次。相見後一起吃頓飯,無論是早餐、午餐還是晚餐,都是非常有益的。如果你沒有時間每月都和這些人見麵、吃午飯,那麼安排一個優先見麵的順序是一個好辦法,確定哪些人是最重要的,然後製定一個計劃,如果可能,至少每三個月和他們相聚一次。
如果你經常出差,這時可以充分利用出差的機會造訪一下你所去的那個城市裏和你有關係的人。湯姆先生經常四處出差,但他並不厭煩這種四處奔波的生活,因為他將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經營得非常好,每一個城市都有他的朋友,所以他的旅途並不寂寞,反而十分的溫馨。每個城市都有一些熟人等待和他聚餐的機會。所以,盡管湯姆到處出差,但他很少單獨一個人就餐。
電話是第二種最好的聯係方法。打電話比寫電子郵件或留言更加有效,因為打電話是一種雙向交流。既能使你聽到別人的聲音,又能使他或她聽到你的聲音反饋。你的誠懇和熱情能通過聲音感染對方,這就加強了交流的效果。
也許你認為打電話的機會並不多,這是你不夠細心,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理由必須打電話。例如,你需要和一位很久不聯係的朋友重新聯係。憑借一個電話,你能讓她(他)知道你打算和她(他)重新加強聯係,有一些共同的東西正在走進你們的生活。
當你得知你的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這時候就可以打電話告訴她(他),你可以提供幫助。這可以讓其他人知道你的這個朋友對你是多麼重要。打電話能表示你的關心,尤其在一個人失落的時候。如果你的朋友中有人失業了,你可以打電話問一問,是否你能提供什麼聯係人或提供有用的資料。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能得到同樣的回報。這時,你可以通過電話聯係得到幫助或支持。這也是給其他人一個機會來維持他們的人際關係。
網上留言和卡片是另外一種保持聯係和提供彼此賞識的方式。可以使用電子郵件送出一個便條,也可以寄出一張卡片。電子郵件當然是比較容易和更方便的,它可以便捷地幫助我們和人們保持經常性的聯絡。
即使電子郵件很方便,但它的作用卻不及一個人的手寫的卡片。花時間和心血準備一張優美的卡片,並親自送去,表達你的關心,這可能比一個電子郵件的意義更深遠。這張卡片能永久地被保存,重讀,甚至可以當成珍品珍藏。
在某些特殊場合,你需要做比寫一封電子郵件或送一張賀卡更多的事情。當你的朋得到特別的賞識或特別的獎勵時,你可以給他們發送附帶親筆信的小禮物。禮物不一定是貴重的或奢侈的,但一定要代表你的心意,例如一個商用名片架或名片盒、一個劃好格的報價表或卡通片、一個日曆、一個筆筒、獨特別致的筆記本等。
當你了解一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後,還能送出一個真正有意義並令人難忘的禮物。比爾的一個同事非常喜歡高爾夫球和巧克力,他從朋友那得到了一份特別難忘的禮物:巧克力做的高爾夫球。這份禮物雖然很簡單,但卻不普通。對某些朋友不普通的禮物可能是:一張最喜歡的餐館的進入憑證、體育比賽的門票、一場比賽或音樂會的門票等。
你的“給出”,不僅僅是幫助你保持聯係,而且還可以讓你表達感謝,從而可以讓你在人際關係的網中“回收”一些東西。在禮物交換的過程中,你可以看到一個互相往來的關係網,很多次是你給出,很多次是你又接受。“給”和“得”讓關係網變得更堅固。當你與朋友分開的時候,你都做過什麼?道謝、或通過郵件或賀卡表示感謝,送出禮物、提供信息和策略、給予幫助和支持。如果你做了,你就建立了一個可以持續一生的關係網。
15、優雅的拒絕
與周圍的人都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關係要花多少時間取決於你的動機和你有多少可利用的時間。如果你是從事專業的人士,你會非常忙碌,時間十分有限。盡管如此,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僅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有效地維護人際關係關係。但是,如果你利用寶貴的時間來維護你的關係網,卻遭到了拒絕,這時應該怎麼辦呢?
你應該接受這種“拒絕”並離開。因為還有更多的朋友再等著你!你需要等待他有時間的時候,不要讓對方來等待你。在人際交往中,不要單考慮自己的時間表,還要考慮對方的時間表。你被拒絕的原因很可能是你的朋友當時恰好沒有時間。
如果你非常想認識一位專業人士,視他為導師,想得到他的指點,然而回答不會都是“是”,所以你應該做好被拒絕的心理準備。如果你被拒絕,應該尋找下一次機會。很多親密的朋友甚至師生關係都是自然地發展起來的。這其中可能要經曆一些神秘變化過程,即經曆相互喜歡而且互相尊敬的過程。神秘的發展過程會是人生的一種財富,但是沒有這種財富你仍然可以獲得一種有效的人際關係。你們甚至不需要彼此喜歡,但你們需要彼此尊重,有了這種禮貌的態度,然後才可能萌發共同的喜好甚至友誼。
琳達·霍夫曼是一家知名管理公司的一個高級總經理,她同邁克在同一個委托組工作。邁克作為一個雇傭合作者來監管這個小組。當琳達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們誰也不喜歡對方。接觸一段時間後,琳達霍夫曼對邁克的評價是:“我們的節奏完全不同。我認為他傲慢自大,他覺得我不合作。他總是希望我放下手中的活去機場接他。”
但是,邁克並不因琳達霍夫曼對他的態度而改變自己的態度。他們在第一年中掙紮著相互了解,覺得對方終究不是那麼壞。邁克幫琳達與消費者建立聯係。他為她創造同一些重要人物會麵的機會,他帶她參加各種重要會議並給她最適合的位置。
琳達逐漸改變了原來的看法:“我發現我可以從他那裏學到東西。我一直堅持著推動我們的工作關係向好的方向發展。他發現了我的潛力,從對他的觀察中,我學到了很多,我們今天還正常的交談。我們已經不僅是喜歡對方而且已經成為朋友。”所以,不喜歡、沒有相互理解時間並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起作用的是最開始的禮貌的態度。
保羅抱怨道:“我的朋友已經3次取消過我們的會麵了。我在他的日程上排不上號,我不知道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這樣的抱怨是不是經常聽到,有的人在抱怨幾次之後,就不再彬彬有禮了。
當你的朋友沒時間給你的時候,你會怎麼辦?你要做的是在爭取下一個和朋友討論問題的機會。你可以用打電話的形式代替麵對麵的交流方式。也許時間對你的朋友不合適,也許你對你的朋友有太多的要求,而他不能為你分出那麼多時間。如果是這樣,最好直截了當地提出來,做一個結束合作的決定比一次又一次錯過時間好一些。無論怎麼做,都比置之不理要有禮貌得多。
如果你的朋友不能對你的要求提供幫助,應該怎麼辦?避開這個問題讓它順其自然,你可能在這個問題得不到他的幫助,但不能說明下一個問題也不能得到他的幫助。所以,即使被拒絕,保持禮貌,那麼你的下一個問題就可能得到他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