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謙遜懂禮受歡迎(2 / 3)

為什麼我們很少花氣力記住名字呢?當兩個陌生人互相認識的時候,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介紹名字,直到他們說完最後一句話,還有多少人記得對方的名字呢?大半都已不記得對方的名字了。這樣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一些東西。

我們應該對一個名字背後的信息進行全麵了解,它能幫助你創造奇跡。名字是一個人的驕傲,它能使人出眾,它能使人獨立在芸芸眾生之中。我們所做的事情和我們要傳遞的信息,首先都是由名字傳達出去的。如果你要別人喜歡你,請記住:一個人的名字,對他來說,是任何語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聲音。

禮貌,是由一些小小的犧牲組成的。記住別人的名字並運用它的重要,並不是國王或公司經理的特權,它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記住名字背後的犧牲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6、他會為你的謙恭敞開心扉

謙虛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做人的態度,謙虛的人說話時謙恭有禮,不僅能夠體現出自己的良好修養,也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達成自己說話的目的。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需要做到這一點。

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著名科學家牛頓並沒有為自己的成就而驕傲,他說自己隻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是臨死前,他還對人說道:“我們像是在海邊撿貝殼的孩子,常有難忘的收獲,不過,我們所撿到的比起浩瀚的海洋,實在算不了什麼。”

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態度謙虛的人口中能說出什麼狂妄的話,也不會相信他能做出什麼傷害他人感情的事情,事實上,比起那些喜歡自吹自擂的人來,說話謙恭的人顯然更受人們的歡迎。

美國緬因州選出的參議員艾德·S·馬斯基應美國法律協會的邀請發表一場演說,馬斯基這樣說道:“當我接到發表演說的邀請時,我真的感到局促不安。這是為什麼呢?首先,因為在座的各位都具有豐富的專業法律知識,讓我在諸位行家麵前進行演說無疑是班門弄斧,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開始這次演講;其次,我的準備不夠充分,如果有什麼話說錯了,我會感到非常難堪。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我還不知道自己要和各位討論一個什麼樣的話題。我能夠想到的,就是與各位討論一下,身為人民公仆,到底應該對人民施加什麼樣的影響。我既然已經投身於政治,那麼人們對我的態度,自然會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對立形態。麵對著這樣的困惑,我就像一隻迷途的羔羊,不知道該從哪裏談起。”

接著,馬斯基進入正題,發表一篇無懈可擊的演說,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說話的目的是為讓別人同意你的觀點,如果從一開始就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別人頤指氣使,那麼誰能願意聽你的話呢?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抑或是公眾場合,保持一種謙恭的說話態度,能夠給人一種彬彬有禮的感覺,使人樂於感受到你的善意,即使是對手或敵人,也會被你這種態度感動。

1975年,好萊塢著名女影星英格麗·褒曼憑借著偵探片《東方列車謀殺案》中的精彩演技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她的對手是在《美國之夜》中同樣表現不俗的瓦倫蒂娜·科特,結果英格麗·褒曼勝出,獲得最佳女配角的小金人。在奧斯卡頒獎晚會上,英格麗·褒曼在致詞說:“能獲獎總是好事,隻是奧斯卡先生很健忘,也不會選擇時機,自從《美國之夜》上映後,我們都認為瓦倫蒂娜·科特的表演最為上乘。現在讓我奪去她的獎,我可有點於心不忍。瓦倫蒂娜,我並不是存心要這樣的。”坐在台下的瓦倫蒂娜深受感動,連連向褒曼送上飛吻。

謙恭,意味著當別人對你提出表揚的時候,要學會感恩,因為就算是你個人的成功,也離不開別人和社會的支持,還是牛頓那句話——“隻不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你要感謝表揚你的人,更不能滿足於現有的成績;謙恭,還意味著當別人對你提出批評的時候,你應該心態平和地接受,批評是為了幫你改正錯誤,讓你獲得更大的成功,所以,你更應該向對方表示感謝。

7、坦率勝過巧飾

坦率就是坦白、率真,有什麼說什麼,不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一味坦率當然是不可以的,因為很可能得罪人,也可能會讓別人抓住你的把柄,但是在有些時候,坦率地說出你想說的話,也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860年,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倡導解放黑奴的林肯參加總統競選,他的對手是貴族道格拉斯,在發表競選演說之前,道格拉斯揚言:“我要讓林肯這個鄉巴佬嗅到我的貴族氣味!”

到了演講的時候,林肯站到餓了一輛普通的農家馬車上,對他的聽眾說道:“有人寫信問我有多少財產。我有一位妻子和三個兒子,都是無價之寶。此外,還租有一個辦公室,室內有桌子一張,椅子三把,牆角還有大書架一個,架上的書值得每個人一讀。我本人既窮又瘦,臉蛋很長,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

正是靠著這番坦率的話語,讓他贏得廣大選民的支持,成功地當選了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坦率的話語往往有一種奇妙的力量,讓你無法懷疑它是虛假的;雖然它的辭藻並不華麗,卻讓你感覺到相當動聽;反之,如果一個人過於虛情假意,就會影響個人的形象與聲譽,給人以“言行不一”之感,雖然有的人能夠相信你的假話,但不可能所有人都是白癡,一味的虛情假意,隻能危急自身的前途和生存。

1952年,艾森豪威爾競選美國總統,年輕的尼克鬆是他的搭檔。正當尼克鬆為了競選成功四處奔波時,一家報紙突然曝光了尼克鬆受賄的醜聞。

為了擺脫困境,尼克鬆決定在媒體上做半個小時的公開演講,能否洗清嫌疑,消除自己給選民留下的不良印象,就在此一舉了。但是,就在演講之前,共和黨和艾森豪威爾決定拋棄尼克鬆——讓他在演講結束之後提出辭職。

這時,尼克鬆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把自己的財務狀況全部公開,其中既有他的財產狀況,也有他的負債狀況,接著,他又說道:“我的太太連一件像樣的大衣都沒有,有人說我接受了賄賂,我不想隱瞞,我們確實收了別人的禮物,那是得克薩斯州的一位選民送給我的女兒的一隻小狗,那隻小狗身上帶著黑白兩色的斑點,非常可愛,我們沒有拒絕,而且也不想拒絕這份禮物。”

尼克鬆的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選民們認為他所說的真實可信,而且飽含深情,很多人為了幫尼克鬆還債,紛紛到郵局裏給他彙款,短短幾天時間裏,彙款的總額就達到了六萬美元。

共和黨和艾森豪威爾也向尼克鬆表示祝賀,並請他留下來繼續競選副總統。

尼克鬆在處於絕望邊緣的時候,不再考慮自己副總統候選人的身份,以一個普通的人呢身份,坦率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他的話極富感染力,因此打動了聽眾,挽救了自己即將終結的政治生命。

不管是什麼樣的話,如果能夠用坦率淳樸的語氣說出來,就不會讓聽眾產生相反的意見,如果你想讓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並讓人支持你、讚同你,那麼請你記住,打動聽眾的最好辦法,就是坦率地說出自己想法,讓你的聲音和話語打動聽眾的心靈。

老子說:“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一些未經修飾的話語,往往比那些經過細心包裝的語言更具感染力,這就是“巧不如拙”的道理。

8、為談話畫上完美的句號

人們常說,寫文章要有“龍頭、豹肚、鳳尾”,意思是說,文章的開頭要漂亮,中間的內容要充實,結尾要畫龍點睛,具有特色。其實,談話也是如此,古人說“行百裏者半九十”,不管你的談話開場如何精彩、內容如何充實,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結尾,那麼談話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為話說到最後,雖然已經讓對方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但還是需要進一步加深這種印象,不要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卡耐基認為,當對方已經基本上了解你的意思時,就應該考慮讓談話有一個完美的結尾了。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結束談話才算是完美,他們往往會這樣說:“我的話講完了,現在,我要結束自己的談話了。”這是一句廢話,既然話講完了,趕緊坐回自己的座位即可,為什麼還要強調一遍呢?而且這對於與你談話的人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林肯就任美國總統的時候,美國正處於內戰爆發的邊緣,為了勸阻南部的民眾,林肯準備發表一篇演說,他自己設計的結尾是這樣的:“不滿的國人們,在你們的手裏,抓住了內戰爆發與否的動力,如果你們自己不做侵略者,政府是絕不會攻擊你們的。你們雖然不曾立下一定要推翻政府的誓言,我卻有一種神聖的約言,要決心保護政府和扶助政府。在你們沒有立誓不破壞政府之前,我絕不會畏縮而不去衛護政府。‘戰爭?和平?’這個嚴重的問題,完全操在你們的手中!”

沒想到,當時的國務卿席華特看了這個結尾之後,很坦率地告訴林肯:“這個結尾有些魯莽,容易激怒南部的美國人民。”林肯於是請席華特幫自己重新擬定一個結尾,並最終采用了。席華特的結尾是這樣的:“我們是朋友而不是仇敵。雖然我們的情緒,有時候相當緊張;但我們的友情,卻不能因之而破裂,我們絕對不應該成為仇敵的。神秘的音樂,將奏出全國統一的歡歌,通過每一個戰場,烈士的墳墓,到廣大地域的生靈和家園裏。”

很明顯,席華特的結尾沒有了容易惹怒南部人民的唐突之辭,反而充滿了優美的詩意,達到了友善的頂點。

很多人在與別人談話的時候,都會犯與林肯類似的錯誤,他們不懂得如何給談話加上一個完美的結尾,而是簡單粗暴地讓自己的談話中止,容易讓人摸不著頭腦--就好像一個人在說的正高興時,突然拉開門走了出去,而聽他談話的人卻不知道他到底要幹什麼。

還有的人在談得差不多時,不知道如何結尾,於是就把一句話翻來覆去地說,有人將這比作捉牛,捉牛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抓住牛的尾巴,這樣可以在自己遭遇危險的時候及時鬆手,而翻來覆去說同一句話的人卻抓住了牛角,牛沒有被捉到,他也不敢輕易鬆手,隻能不停地跟牛繞圈子。

談話的結尾,應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為結尾是對談話內容的總結,你必須用盡量精準的語言把你的目的、對方的要求進行準確的概括,讓談話到達高潮的戛然而止,給人留下無窮的韻味。在將要結束談話的時候,要先理順一下自己的思路,讓談話層層遞進,在結尾處引用一兩句名言,名人的言論,古今的諺語,都可以用來增加你演說結尾幾句話的力量。隻有這樣,才能讓讀者感受到你的語言魅力。卡耐基曾經說:“我講演的次數越多,越覺得想出各種情形都能適用的演講法則是完全不可能的。大半還得看事情、時候、地方以及聽眾的情形而變更,大家都應該像聖保羅所說的‘各自去想救出自己的辦法’才好’。”

9、看透別說透

在人際交往中,有著敏銳的觀察力,練就“火眼金睛”當然是好,但是如果你將所看到的一股腦地全說出來,可能就不知不覺地得罪了一些人,所以,有些事情即使看明白了,也不要說出來,不妨做一隻“悶嘴葫蘆”。

在一次會議上,史密斯教授遇見了一位文藝評論家。在互相介紹之後,史密斯教授對這位文藝評論家說:“我很早就聽說過您了,看過一些您發表過的文章,看來您對星宿很有研究,是位大名鼎鼎的天文學家。”那位文藝評論家半天沒有反應過來,仔細分析這番話之後認為史密斯教授搞錯對象了,忙解釋道:“史密斯教授,您可能是誤會了,我是搞文藝評論的,並不研究什麼天文現象。您是不是弄錯了。”史密斯教授馬上辯解:“我怎麼會把您弄錯呢!在您發表的文章裏,我時常看到您不是發掘出一個“歌壇新秀”,就是捧出來一個“舞台新星”,還有什麼“文壇明星”、“體壇明星”等眾多的星宿,想來您一定是個非凡的天文家。”那位文藝評論家聽完之後覺得尷尬不已,什麼也沒說,坐了一會就走了。

史密斯教授說的可能都是事實,但在如今的社會中,新聞炒作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很多時候都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史密斯教授如此明顯地當麵說出來就顯得尖刻了。很多事情,即使看透了,也不能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因為有時候說話辦事是要遵守“潛規則”的。

人際交往中,有些事情不必要說得太直白、太清楚,隻要大家心知肚明就可以了,這就是遵守了“潛規則”。俗話說:看透別說透,才是好朋友。事情說得太白、一點回轉的餘地都沒有,反而會傷和氣,或顯得太無聊。掌握好看透不說透的度,在交際中就可以遇難呈祥,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這方麵,周恩來總理為我們做出了典範。他總是抱著與人為善的至誠,對別人犯的錯誤即使看出來也不會當麵說透,直麵批評,而是采取一些委婉的說法,將人說服得心悅誠服。

1952年,周恩來帶領中國的代表團前往蘇聯,就中國“一五”期間蘇聯援建項目問題進行談判。抵達蘇聯後,他把有關人員集中起來,逐字逐句討論修改計劃的草稿。複印前,他又專門叮囑一位同誌進行最後一次的校對,嚴把最後一關。但是當周總理拿到稿子後發現仍然有差錯,但他並沒有直接批評那位最後負責校對的同誌。第二天,周總理來到代表團駐地與大家共進午餐時,特地與這位同誌碰了杯,還對他笑著說:“罰酒一杯吧!”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在嚴肅之中又透著親切,這位同誌雖然內疚但卻並沒有感到難堪,他也明白了自己所犯的錯誤,卻能坦然地麵對錯誤,而不是耿耿於懷,這對他以後的工作是有幫助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犯了錯誤之後,如果隻是一味地泄私憤、橫加指責,總是數落對方“你怎麼這麼笨”、“你竟然犯了這樣低級的錯誤”、“你實在是太不應該了”等,是不太妥當的。因為,一個人在犯錯之後,他的內心會自覺地反省,覺得抱歉、恐慌、不知所措,此時如果你再批評指責他,那麼他會因為你的譴責而羞愧難過,有的人甚至從此一蹶不振,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再也無法找回自信。

如果換一種說話方式來對待犯錯的人,就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比如說:“犯錯是難免的,從今以後,你要保證會做得更好!”,或者“我想,下次你一定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等諸如此類的話,犯了錯的人不僅會感激你對他的信任,同時會因為你的真誠理解而有了改正錯誤的決心和信心,這種認知對他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是非常必要和有用的。

不僅要注意說話的方式,還要注意說話的態度和語氣。如果說話的態度和語氣不對,即使沒有講刺話,也讓人覺得在講刺話。所以,即使心中不高興,也不可在言語態度上流露出來,特別注意言語間不能帶有敵意。在批評他人時一定不能握拳、瞪眼、皺眉,否則,原來不帶“刺”的話,也會讓被批評者聽來覺得麵子上過不去或懷疑你是對其心懷不滿,這樣你的批評不僅沒有起到效果,反而讓對方覺得你在挑刺。即使要當麵批評,也應盡量用平和或溫和的態度去麵對你的批評對象,盡量剔除感情成分,學會借助表情、態度、聲調,增加批評語的積極效果。

所以,對別人的錯誤或不滿不要太較真,想要對方明白也不需要當麵指責。看透不說透會起到“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使結果能令雙方都滿意。

10、尊重他人隱私

隱私,即不願告訴他人和不願意公開的個人情況。國內外的社交活動中均尊重個人隱私權,凡涉及個人隱私的一切問題,在交往中均應回避,否則就會引起對方的不悅,自己也感到尷尬。

由於習俗不同,許多民族都有其忌諱的話題。政治問題、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個人好惡,等等,在交往中都不宜妄加非議。個人隱私、他人的短長、令人不快的事物以及低級趣味,也是不應選擇的話題。

在人際交往中,一旦發現自己選擇的話題不受歡迎,應立即轉移話題,不要毫不知趣地繼續下去。如因自己疏忽而選擇了令對方不快的話題,則應當道歉,這也是對對方的尊重。

如果過早地涉及太多的個人隱私,反而會引起對方強烈的排斥、焦慮情緒,甚至自衛反應。當他人在你麵前大談特談自己的隱私的時候,你在內心也不免會思考:我是否也要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他人?這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情。

邁克剛進入一家比較不錯的公司,上任之後,部門的主管就向同事介紹說:“這是邁克,是我大學恩師的兒子,以後大家要多多照顧。”邁克的底牌就這樣暴露在大夥麵前。這給邁克帶來了好處,也帶來了害處。

邁克被主管公開秘密後,公司的同事對他的態度都十分殷勤,在業務上也經常得到別人的指點。主任對他的關照就更不用說了,部門裏的事,無論大小,邁克都有參與,因此,邁克被戲稱為主任助理。因為得到了許多別人沒有的鍛煉機會,短短兩年,邁克成長得很快。人一得意,就容易得意忘形。有時跟同事們出去喝酒,邁克免不了跟同事吹噓他的父親與主管的私交如何好,還說當年他父親對主管是如何照顧有佳的,引得周圍人唏噓不已。

然而好景不長,公司出現了危機,主管也被調走了,邁克就被打入了冷宮。其實,平心而論,邁克能有今天的成績,他個人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的,但是因為大家都知曉主管與他的私交,因此,他的努力也就全盤被否定了。所以,跟領導的私交應屬於隱私,不宜暴露在公眾場合。

為了他人隱私帶來的尷尬,有五類問題最好不要問。

不要問他人的年齡,尤其是女士的年齡。現代女性年齡是保密的,女人都希望自己永遠年輕,所以年齡會是她們的秘密。一般女人在24歲以後就不願再如實告訴別人自己的年齡了。在與女士交往時,不問她們的年齡就是對她們的尊重。

不要問他人結婚與否。中國人愛談論彼此的婚姻狀況,這對其他國家民族的人們這可能是不禮貌的話題。所以要根據不同的風俗情況,謹慎地對待他人婚否的問題。

不要問他人的經曆,因為有些經曆會使人感到尷尬。很多人都以為,詢問對方的一些經曆可以幫助尋找共同的話題。但是這一方法卻並不總能適用,因為“經曆”問題既是對方的“老底”,也聚集著許多悲歡離合,一般應避開此話題。

不要問他人的收入。收入的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如果交往的程度不是很相熟,最好不要問這個問題。經濟收入的不平等會帶來一定的心理不平衡感,為了釀造一個輕鬆的談話氛圍,避開收入問題是很有必要的。對那些能夠反映出個人收入狀況的化妝品和服飾的價格、汽車的型號、住宅的大小等等問題,最好也不要觸及。

不要問他人的健康。很多時候,個人的健康狀況,是屬於隱私的範圍,與人交往的時候,最好別打聽對方的健康狀況。更不要因見對方臉色不好而驚訝地問:“你是不是得了什麼病?”

對於“隱私”的劃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有著不同的標準。在中國,人們一般比較熱情、友好,讓人覺得人情味很濃。所以,在交往的時候一般會詢問年齡、經曆,這在大多數中國人眼裏不算幹涉隱私。又如,熟人問你這身西服的價錢,他絕對沒有窺探你經濟收入的嫌疑。相反,在同中國人的交往中,恰當地過問某些所謂的“隱私”,聊聊家常,有時可以達到縮小彼此距離和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在涉及到隱私問題時,要根據情況的不同把握好分寸。

11、打斷他人就是在拒絕他人

沒有人願意別人遠遠地躲著自己,在背後嘲笑自己,甚至輕視自己,但是如果你總是喜歡打斷別人說話,總是在不斷地說自己,那麼你就一定會被大家所遠離、嘲笑,甚至輕視。假如別人正談論一件重要的事情,你有自己不同的意見,還不等對方把話說完,你把自己的見解立即提出來。此時你內心的想法可能是:他絕對沒有你聰明,為什麼浪費那麼多時間聽別人的廢話呢?於是就馬上插嘴,用自己的話,去打斷別人的高談論闊。這種做法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