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與討厭的人溝通的尺度和交流的分寸(1 / 3)

第六章 與討厭的人溝通的尺度和交流的分寸

別苦拉著臉,不就是遇著討厭的人了嗎?至於把你氣成那樣嗎?

靜靜心,別生氣,瞧我幫你出主意。

什麼主意?看本書的第六章啊。

1 怎樣對付令人討厭的人

生活之中,免不了會遇到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他們的言行舉止都讓人不滿。在沒必要的時候,我們不妨用一種寬容忍讓的態度來對待他。俗話說得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但是,在忍讓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有個限度,對於那些雞毛蒜皮、無足輕重的小事,我們就不要斤斤計較,因為它不值得我們去麵對。但是,當對方觸犯了你的利益,損壞了你的人格時,我們決不能退讓。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最起碼的尊嚴都不要,那他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資本和價值。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人隻能被視為軟弱無能的懦夫形象。在以後的生活中也常常會遭到別人的淩辱。

對於壞人來說,忍讓和寬容隻能是對牛彈琴,沒有半點好處,有可能還被反咬一口,因此,我們對這種人決不能姑息縱容。

總的來說,忍讓、寬容必須保持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有一個限度。

(1)該忍則忍,不該忍則不忍

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對人也一樣。你的寬容大度必須能讓對方認識到這不是一種膽怯、無能,而是出於同情和寬宏大量,他也許會因此停止侵犯行為,否則我們將白白付出。

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這種人,不分好壞,難辨是非,把你的好心當成“驢肝肺”。這樣不知好歹的人,他們往往會對你的忍讓得寸進尺,以為你這人好欺負,進而三番五次,步步緊逼,恨不能置你於死地。麵對這種人,在我們看清其本來麵目以後,就要果斷地采取措施,不要再一味忍耐下去了,應該給他點顏色看看。

亨利·克萊曾任美國國務卿。富有煽動性、感染力的演講是他的一大特長,使他贏得了眾議院大多數議員的讚賞,但也引起了那些年事已高、說話沉悶的老演說家的嫉恨。一開始,克萊對他們的反對不予理睬,看在他們年齡已高的份上姑且忍耐一下。

可是這種寬容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其中一位老者更加竭力貶低克萊的演講才能,並且對他說:“你的演講沒有生命力,隻能針對當代人,取得眼前效果,而我們的演講則著眼於子孫後代。”

克萊毫不示弱地說:“那麼,你決心要等到下一代的聽眾來到後的才開始演講嗎?”

那位老者聽了,頓時啞口無言。

由此可見,忍讓如果沒有任何效果,我們就要站出來狠狠地還擊他,挫挫對方的銳氣,讓他知道自己的厲害。

(2)不能再忍就出手

有些人往往會對你進行人身攻擊,如果你繼續忍讓的話,他就要得寸進尺,乘虛而入,向更惡劣的方向進展,為了滿足他們的利欲和目的,會不擇手段,以至於使原先的攻擊一再升級。這時候,你作為被害者,就不能再保持一味忍讓的態度了,而要給予堅決的回擊。

(3)迎頭痛擊

更可恨的是有些人往往在公共場合之中,絲毫不顧你的麵子,處處攻擊你,有一種“惟恐天下不亂”的意圖。他對自己的道德與良心也全然不顧,因而會做出一些不道德的、過分的行為舉止。麵對這種欺人太甚的做法,我們已經走到了一種“絕境”,到了忍無不可的地步,既然如此過分,那就幹脆利落地盡早解決。

前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15歲就參加了布爾什維克,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常常把“十月革命”親切地抒寫為“我的革命”。

於是,引來了一些反對派的攻擊,說什麼:“你啊,在詩中常常寫我、我、我,難道這還稱得上是無產階級集體主義的詩人嗎?”

詩人麵對這些毫不動搖,他反唇相譏:“向姑娘表白愛情的時候,你難道會說我們、我們、我們愛你嗎?”

眾人聽了,哈哈大笑,那個人隻好灰溜溜地走了。

對敵人的手軟,就是對自己傷害。因此我們必須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還擊。

總之,要想讓自己的忍讓、寬容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就要做到上麵3點。

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適當地忍耐可以表現出你的高尚和豁達,而該出手時就要出手,以便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對於那些可惡的敵人,我們就不能再繼續忍下去了,因為再這樣下去,你將會遭到他們的毒手,對敵人不能有半點仁慈,否則就會被逼到走投無路。這時,你就更不能猶豫,拔出劍來,果斷地解決問題,以消除對自己的不利因素。

2 對付討厭人就得以柔克剛

生活中、工作中,身邊總有一些你不喜歡的人出現,他們不論是說話、辦事,對別人造成極壞的影響,這些人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討厭的人。

怎樣對付你討厭的人,有的人總采取“躲”的方式,可這種方式並不利於我們的工作和學習。假如你在一家公司工作,碰到你討厭的人,你總不會辭去工作,遠離這種人去另覓職業吧!

其實,隻有在絕望的時候才可能用以“躲”的方式來對付討厭的人。在一般情況下,用以柔克剛的方法去對付討厭人更有效。當然,在使用這種辦法時,一定要掌握好與討厭人溝通的尺度和交流分寸。

德國的一家牛奶公司在國內一直銷售量最高、信譽最佳。他們生產的瓶裝牛奶是國際一流水平,而且是把瓶內空氣抽出去,再裝入牛奶。這種真空瓶裝牛奶,存放5天之內是不會出現質量問題的,所以很受消費者信賴。

可是,在最近一段時間裏,一些用戶反映這種牛奶出現了質量問題。公司便派出人員到各地進行市場調查,經過反饋回來的數據證明,牛奶質量根本沒有問題。原來是一些討厭的顧客欺騙這家公司,他們把牛奶喝完後,用這家公司的包裝再買些劣質牛奶來詐騙錢財。

一天,一名30多歲的人怒氣衝衝地闖進經理辦公室,手裏拎著一箱該公司生產的牛奶,氣呼呼地對經理說:“這樣的酸牛奶能喝嗎?豈有此理,我要求賠償我的損失,你們的銷售員還不答應。現在我們一起上法庭論理吧!”

經理拿過牛奶仔細觀察,也沒有發現可疑之處,不禁有些吃驚,但他很快鎮靜下來,一邊招呼客人請坐,一邊讓秘書把牛奶送到質檢部進行檢查。不到10分鍾的時間,秘書把質檢單呈上,經理一看上邊寫著:“瓶蓋有明顯打開的跡象,且瓶內牛奶也不是我廠所產的。”但經理並沒有直接向他說明問題,而是微笑著對顧客說:“請問先生,這酸牛奶您喝過沒有?感到肚子裏有什麼反應?要是您已經喝了,那咱們還是上醫院檢查一下。回頭再上法院吧!”

顧客以為自己勝券在握,回答說:“謝謝,你真不愧是一位偉大的人物,醫院也不用去,法庭也不用上,隻要你給我把這些酸牛奶退了,再給我報銷來回車費就可以了。”

看到這人仍然執迷不悟的樣子,經理把質檢單親自送到他的手上,這名顧客一看質檢單上的內容,大出意料之外,他有點不好意思了,隻見他的臉紅一陣,白一陣顯出很難堪的樣子,滿臉怒氣即刻間無影無蹤。他忙向經理賠不是,經理仍就麵帶微笑地對他說:“不用,不用,你知錯就行了!”這名顧客灰溜溜地走出了經理室。

這名經理運用巧妙的方法與顧客進行溝通和交流,實在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他以自己寬宏大度的心態,有力地回擊了想詐騙錢財的顧客。這就更加顯示出他對與自己討厭之人溝通的尺度和交流的分寸掌握得多麼好。

與討厭的人溝通和交流,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和分寸,不然的話,不僅不利於我們的工作,而且會給對方留下有機可乘的空子。怎樣才能更好地掌握與討厭人溝通的尺度和交流的分寸呢?下麵我向讀者朋友們介紹幾點。

(1)以柔克剛

不管多麼討厭的人,隻要你用“以柔克剛”的方法去同他溝通和交流,一定會達到既不傷害對方又不失自己體麵的效果,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說給對方一個台階下,讓他對你有感激之情。

(2)設置阻礙

一些人自恃知識豐富、經驗充足,因而目中無人,表現出一種滿不在乎的樣子,往往使人更討厭。與這種人溝通和交流,你不妨給他出些難以回答的問題,讓他在眾人麵前出醜,這樣會很快製服他的。因為,不論他有多麼豐富的知識,經驗多麼老道,大千世界裏總是“能人背後有能人”,對方發現自己並不是什麼能人,那種自高自大的想法便會煙消雲散了。

但使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有限度,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切不可用嘲諷的語言,否則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了。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上這樣難纏和自高自大的人,他們把對方的忍讓當成是好欺負,可以占便宜,隻要我們把握住他的個性,看清他的真麵目,其實也並不可怕。隻要你適當地給他點顏色看看,並通過正當的形式捍衛自己的利益和尊嚴,就會使他們很快地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從而使自己在一個快樂的環境中去完成奮鬥目標。

3 與討厭人溝通的五種方法

要想與討厭人進行心理溝通和感情交流,首先要弄清你最討厭什麼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小人最討厭,與這種人進行溝通最困難。

這種人平日裏無所事事,傳播隱私,捏造事端,惟恐天下不亂。這些人對集體的凝聚力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如不加以製止,將使好端端的團體分崩離析。

製止他們的行為往往是個很棘手的問題,因為這種人最討厭,也最難纏,對他們打不得罵不得,如果打擊力度大了,他可能會暗害你,以致使你家破人亡。那麼該怎麼辦呢?讓他們這惡勢力繼續蔓延下去?但凡有頭腦的上司對此就不會坐視不管,為了能有效地製止這些人的討厭行為,又不至於使自己受到傷害,最好的辦法是去與他們溝通,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他們。

在與討厭人溝通之前,首先還應該弄清他們的幾種特征,以便於準確應對。

①造謠生事型。他們造謠可不是鬧著玩兒的,而有戰略性目的的。

②挑撥離間型。為了某種目的,他們挑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製造人與之間的矛盾,引起事端,他們便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

③溜須拍馬型。這種人很容易得到上司的寵愛,也就有了在上司麵前說人壞話的機會。

④陽奉陰違型。這種人人前一套,人後一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說話與辦事從不相符,表裏不一。

⑤損人利己型。這種人踩著別人的肩膀前進,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⑥落井下石型。你隻要一旦摔倒,他就會找塊大石頭趕快壓住你,讓你翻不了身。

⑦狐假虎威型。依仗別人的勢力,橫行霸道,習慣誰得勢依附誰,誰失勢勢必拋棄誰。

⑧找替死鬼型。遇上這種人千萬小心,明明該死的是他,偏要讓別人為他頂罪。

⑨幸災樂禍型。越是別人遭罪受難,他越高興,毫無同情心。

通過以上幾個方麵特征,大家對於你所討厭的人應該有了基本認識,但是具體與他們怎麼溝通呢?可能一下子想不出很好的方法。這裏介紹幾種方法以供借鑒。

①對他們要曉以利害,使他們必須按照你的意圖行事,對他們決不能心慈手軟。

②如果實在教育不好,就一棒子把他“炒”掉算了,幹脆利索。

③對他們在不同場合,要進行適當的讚美,使他一下子想起自己好像也是一個高尚的人,檢討自己的惡言惡行。

④對他們要采取以逸待勞的方法,在溝通時要悠閑平靜,表情輕鬆,通過這種方法去和討厭人溝通相信效果不錯。

⑤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自己正人君子行為影響他們,使之改惡從善。

奧博在舊金山一家五金經銷公司工作。一天他的同學波羅頓找他,並告訴他又自己失業了,讓他幫助給找一份工作。當時奧博所在公司的營銷位置上有一個空缺,於是他就把波羅頓介紹到他們公司裏上班。波羅頓上班不久就得到了上司的青睞,可是奧博的威信卻逐日下降,終於有一天,上司對他說:“你被解雇了。”奧博莫名其妙,他工作一直很賣力的,可是怎麼落得這樣一個下場,百思不得其解。這時他的另一位同事告訴他,波羅頓把他平日裏談論上司某種做法不對的話添油加醋地向上司做了彙報。

奧博回到家裏很氣不過,覺得波羅頓這人太差勁了,簡直是恩將仇報,這種沒良心的人,還要他幹什麼?拿起一把刀子向波羅頓家裏走去,到了波羅頓家眼看著要釀成一場大禍,幸好奧博的妻子及時趕到,製止了奧博,對波羅頓說:“你怎麼能這樣?過河就拆橋,人家吃水還不忘挖井人呢!你倒反而恩將仇報。”

波羅頓說:“我隻是隨便說說,誰能想到會造成這樣的後果。”

奧博妻子轉身又對奧博指責道:“你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怎麼能在背後議論領導呢?有意見可以當麵提!還怪人家背後給你紮針,記住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兩個大男人被教訓得都無言地低下了頭。

與討厭的人溝通,必須講究方法,方法也得因人而異,就像醫生給人看病一樣,必須要對症下藥。對於波羅頓和奧博的行為,奧博妻子運用的旁敲側擊的方法很有效。

對於喪盡天良的人,最好用我們說的第二種方法。對良心未泯的人,最好采用我們說的第五種方法。

在生活中運用我們說的這五種方法與討厭人仔細對照,便能取得最好的溝通效果。

4 惹不起時先學會隱忍

隱忍對於對付哪些強大的對手是非常有效的。用頑強的意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而等待時機,時機一旦成熟,立刻奮起還擊,最終獲得成功時,也就把以前所受的恥辱一同討還回來了。

那種盛氣淩人、傲然自恃的人在鬥爭中經常被淘汰,隻有那種處變不驚、善於忍耐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1)用偽裝迷惑對方

時機不成熟時,聰明的人一般都會在強大的對手麵前先把自己偽裝起來,用表麵軟弱的現象迷惑對方,使對方放鬆對自己的警戒,暗中聚集自己的力量,一舉降服對手。

在與那些盛氣淩人的對手交往時,盡量表現自己的渺小,誇大對手的能力,使其感到心理滿足;對於他的侮辱,表現出超常的平靜,要用巨大的耐力去忍受這一切,為將來打敗他打下基礎。

1805年奧斯特利茨戰役和1807年弗裏德蘭戰役中,俄軍被法軍打得大敗,實力大大減弱,剛登基的亞曆山大一世為重整旗鼓,與拿破侖展開了新的較量,他使用了新的“壯舉”,卑躬屈膝地討好對方,處處表現出退讓的姿態,以屈求伸。

1808年,拿破侖決定邀請亞曆山大在埃爾特宮舉行會晤。這次會晤,是拿破侖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用法俄兩國的偉大友誼來威懾奧地利。

亞曆山大認為目前俄國的力量不足,還必須佯裝同意拿破侖的建議,並向他“獻媚取寵”,爭取時間,妥善做好準備,時機一到,就從容不迫地促成拿破侖垮台。

有一次看戲,當女演員念出伏爾泰《奧狄浦斯》劇中的一句台詞,“和大人物結交,真是上帝恩賜的幸福”時,亞曆山大居然裝模作樣地說:“我在此每天都深深感到這一點”,這使拿破侖非常滿意。

又一次,亞曆山大有意去解腰間的佩劍,發現自己忘了佩戴,而拿破侖把自己剛剛解下的寶劍賜贈給亞曆山大,亞曆山大裝作很感動,熱淚盈眶地說:“我把它視做您的友好表示予以接受,陛下可以相信,我將永不舉劍反對您。”

1812年,俄法之間的利益衝突已經十分尖銳,這時亞曆山大認為俄國已做好準備,於是借故挑起戰爭,並且打敗了拿破侖。

亞曆山大總結經驗教訓時說:“拿破侖認為我不過是個傻瓜,可是誰笑到最後,誰就笑得最好。”亞曆山大偽裝自己,使拿破侖放鬆了警惕心,又暗中壯大自己的勢力,最終打敗了對方。

以退為進的說服方法在經濟談判中運用得較多,雙方談判如同兵戰,能否靈活、嫻熟地運用“以退為進”的戰術,直接關係到談判的成敗。

(2)暗中積蓄力量

忍耐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它可以使你轉敗為勝,轉危為安。

理論多了可能是空談,讓我們看下麵這個故事,看完這個故事,不用我說,我相信讀者朋友也會懂得忍耐的力量的。

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忍自安,隻有這樣你才能輕鬆地戰勝你身邊難纏的人,達到無往不勝、左右逢源的高超境界。

在中世紀的歐洲,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君權神授,神權高於君權。

1076年兵荒馬亂時,德意誌帝國皇帝亨利與羅馬教皇格裏高利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

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裏高利的教皇職位。格裏高利針鋒相對,在羅馬拉特蘭諾宮召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