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與陌生人交往最重要的事(3 / 3)

叔侄倆對奧林的慷慨感激萬分,他們許諾如贏了奧林將得到兩萬美元,輸了將從以後別墅的交易中補償給奧林4萬美元。

一番感激,一份承諾,讓此時的奧林完全沒了戒心,當然我們也可以分析他的心理:贏了可以白賺兩萬美元,輸了又跟自己毫無關係,這樣的買賣誰又樂而不為呢?

第二天,拳賽在體育館內舉行,韋卡交出現金。突然,紳士的拳擊手用力一揮,痛擊基爾斯的臉,將他擊倒在地,血從嘴裏噴瀉而出,他劇烈咳嗽,然後一動不動。裁判和賽場醫生檢查了基爾斯的脈搏,然後就宣布他已經死亡了。觀眾們驚惶失措,每一個人都搶著要在警察抵達前離開,害怕被控告謀殺。

奧林匹嚇壞了,留下他的4萬美元。跑掉了。在他認為,隻要能夠避免卷入犯罪行為,付出這些錢實在微不足道。

人們都跑出體育館之後,基爾斯站了起來,他不過是咬破了事先含在嘴裏的一顆灌滿了熱雞血的球。

整個故事看起來有些囉唆,情節有些複雜,但古往今來的大騙局都不那麼簡單,騙子也是巧妙地利用引人的誘餌、合理合法的方式讓受騙人一步一步走入圈套。為此,在與陌生人接觸,尤其是有重要的合作時,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保持足夠的戒備心,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不要太逞強

凡事喜歡逞強的人,他們對社會和環境的適應性往往極差,易與人發生摩擦,也很難處理好個人關係。如果有人指出他們的毛病和缺點,他們就會從心理上產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會惱羞成怒。這類性格的人因為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常會因內心苦悶無處訴說,最後陷入心理變態的泥潭之中。

爭強好勝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一種心理障礙。在與陌生人接觸時,重要的是要盡量克服虛榮心理,不必總是掩蓋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不要自妄為大,誇口其談不懂裝懂,要善於把虛榮轉化,用一種“他在這方麵強大,但我在那方麵要比他強大”的心態來控製慰藉自我,克服逞強的欲望,達到心理平衡。

麥迪西家族原本是典型的中產市民家族,到14世紀末,喬凡尼·德·麥迪西經過努力奮鬥終於成了銀行界不容忽視的勢力。

喬凡尼過世後,他的兒子寇西默掌管家族事業。在他的控製下,麥迪西家族成為歐洲卓越的銀行家族之一。但是掌握實權的阿爾比茲家族卻爭強好勝,他們雖然從沒見過寇西,卻處處與麥迪西家族為難,他們占據了重要的官職。寇西默不但沒有為此鬥爭,反而默默地在經濟上支持由阿爾比茲家族統治的政權。

1433年,阿爾比茲家族開始運用他們的勢力,以麥迪西家族陰謀推翻共和政府的罪名追捕寇西默,對此,寇西默仍然沒有做出反抗,隻是靜靜地離去。

寇西默雖然被流放在外,但是他卻利用自己的財富在佛羅倫薩的公共事務上發揮著影響。1434年9月,城市爆發內戰後,阿爾比茲家族的勢力被推翻。寇西默立刻回到佛羅倫薩,他的地位恢複了。

他不像阿爾比茲那樣逞強好勝、野心勃勃,他知道,那樣做的結果隻會激起人人的反對與嫉妒,最終也會得到和阿爾比茲一樣的下場。但是,如果他不發揮任何作用,就會讓另外的家族崛起,從而危及麥迪西家族。

寇西默讓自己的盟友坐上政府高位,而實際上他在幕後操縱一切。然而,當他在幕後運作以掌控大局的同時,他在公開場合從來都不炫耀自己,看起來他就和普通的中產階級一樣。

逞強有時也許會贏得成功,得到人們一時的尊重,但卻會製造出眾多沉默的敵人。而人生近於完美的人一般都是盡量掩飾他們的聰明才智,避免那些碌碌無為的人與他爭強好勝,因為他們明白:兔子和烏龜賽跑,誰贏了都不是英雄。

不要以貌取人

俗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也就是說,不要以一個人的外表作為判斷這個人的標準。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又常常愛犯這個毛病,以貌取人。殊不知外在美並不是真正的美,何況這種美不會長久,再美的花朵也有凋謝的時候。更何有些人還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科爾頓說:“美麗的外表可以吸收真正的傾慕者,但是真正地吸引他們,需要有美麗的靈魂。”外在美固然重要,但是真正的美應該屬於心靈的美。

對於我們比較熟悉的人,我們一般比較了解,不會因其外表而對其存在較大偏見,但是在與陌生人交往時就不同了,在一本雜誌上曾看到這樣一則笑話:

法國一家大公司的經理要聘請一位秘書,於是請一位心理學家做主考,他的題目是2加2等於幾。第一個應征的女子相貌較好,但穿著比較樸素,她的答案是4;第二個應征的女子年輕貌美,穿著緊身衣,她回答可能是22;第三個應征的女子相貌平平,衣著樸素,她的答案是既可能是4,又可能是22。於是心理學家對經理解釋測驗的結果,他說第一個女子很實際,但太保守,第二個好空想;隻有第三個最理想。然後他問經理如何決定,那經理想了一想,才羞澀地回答:“我看還是那個穿緊身衣的好。”

這位經理很明顯是以貌取人,但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經理又何止他一個人呢?年輕貌美的擁有優先錄用權這已是許多公司不成文的規定。而那些擁有真才實學,相貌平平者則被拒之門外,這也許是現代人的一種悲哀。

曾有人告訴我有關一位優秀教員的事。他是一位在某縣任教38年,受學生愛戴,充滿愛心的老師,他的出發點是什麼呢?

這位老師在小學二年級時,在寒冷的某一天,家裏來了挨家挨戶賣唱的母女倆。母親邊彈三弦邊唱歌,小女孩就隨著歌聲起舞。外麵雪花紛飛,少年邊吃零食邊看她們表演。

曲終,少年將吃到一半的零食要給那個小女孩。這時,在庭院裏的父親突然跑過來,一下子將少年推倒在地上。

父親驚慌地站在一旁,鄭重地向母女倆賠罪,因為自己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吃到一半的東西送給她們,父親要少年下跪賠禮道歉。

父親不但送給她們穀糧還將少年手裏整袋的零食交給小女孩,對於跪在地上哭的兒子,瞧也不瞧一眼,徑自拉起了牛往山裏耕作去了。少年的父親的少年以切身的體驗,牢牢記住“人皆平等”這個道理。這位少年長大成人後,衷心銘記父親的這種愛心,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兢兢業業。

所以,在與陌生人交往時,一定不要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