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後不久,他的妻子打算從一本樣本書裏挑一些牆紙。但他們的品位卻大相徑庭。
“我喜歡這張。”妻子說。
“那看起來像一個病懨懨的病人。”丈夫說。
“你怎麼那樣說?這是威尼斯的經典圖式。”
“威尼斯人都瞎了眼了。他們自那以後就叫瞎子,你忘了!我喜歡這張。”
“就算我是魔鬼我也不會把它掛在地獄裏。”
爭論不休中,妻子“啪”地把書合上,“這書中有兩百個圖樣,”她聲明,“我說我們白白浪費時間在那些我們都不喜歡的圖片上,倒不如集中精力找出一張我們都喜歡的來。”
他們就那樣解決了糾紛,最後找到了一張大家都合意的圖式。那本牆紙書成了解決他們婚姻中無數爭執的標誌。“好吧。”當他們為了家具或度假地點而爭執時,她說:“我們商量一下好嗎?”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最好在爭執發生的最初階段把矛盾消滅掉。這就需要一方首先妥協。一方妥協後,另一方也就無力、無理再繼續下去,等大家情緒都穩定以後,不過是泯然一笑而已。所以,一定要學會妥協,這不是示弱,而是智慧的表現。
在現實的生活中,每天都要麵對很多瑣碎和細小的事情,坦然麵對瑣碎的生活,學會妥協,保持感情交流的暢通,才能使愛情之帆暢通無阻。
切莫喋喋不休
加強交流是延續和加強情侶之間感情的一種重要手段,正如那句名言所說:真理往前一小步,就變成了謬誤。如果你對你愛人交流的方式,走向了喋喋不休的境地,那結果將事與願違,不但不能加強感情,反而會成為你們之間的障礙,甚至可能成為感情惡化的根源。試問,有誰願意自己的身邊有一個長舌婦呢?
托爾斯泰的一生是一幕悲劇,而這幕悲劇的原因就是他的婚姻:他的夫人極好奢侈,而他對此卻十分鄙夷;她愛慕虛榮,熱切地渴望著社會地位,然而,這些輕浮而愚蠢的事情在他看來卻一文不值;她狂熱地渴求金錢與財富,但他卻認為財富和私有製是罪惡的根源。當她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她就整天沒完沒了地嘮叨。
最糟糕的是她那強烈的嫉妒心。她憎恨接近她丈夫的每一個人。她甚至把自己的女兒也趕出了家門,隨後,她還闖入托爾斯泰的房間,用氣槍朝著她女兒的照片射擊。
有好幾年,她一直追著他哭鬧咒罵,她把家庭變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因為托爾斯泰堅決主張俄國人可以隨便翻印他的著作而不需要支付任何版稅。
當他反對她時,她就會歇斯底裏地躺在地板上像潑婦一樣打滾咒罵,手裏拿著一支鴉片要去尋死,或者就是哭喊著要去投井自殺。
托爾斯泰夫婦結婚差不多有半個世紀了。有時,她會跪在他的腳下,請求他讀他當年為她所寫的美麗、熱情的詩句,那是48年前他們瘋狂地熱戀時,他所寫下的日記。當他讀到那些永遠逝去了黃金時代的美麗記憶裏,他們倆都被感動得痛哭起來。
最後,當他82歲時,他再也不能忍受她那沒完沒了地嘮叨。於是,他在1910年10月的一個深夜,離開了他的太太,逃出了家門——逃進了寒冷與黑暗裏,這個偉大的靈魂也不知道自己該去往何處。
11天後,他因肺炎在一個孤寂的火車站去世了,在他去世的前幾天他說:“上帝會安排好一切的”。而他最後留給人世的一句話卻是:“去尋找,永遠去尋找。”
妻子那沒完沒了地嘮叨造成了托爾斯泰離家出走,慘死車站的悲劇。可見,喋喋不休也害人不淺,願天下所有人以此為戒。
無論哪一個人,一定要提醒自己:千萬不要犯這種低級的錯誤;無論你是一個多麼善談的人,都不要在你的愛人麵前喋喋不休。尤其是不要對一些瑣碎的事情,發表你那永無止境的詞語,而就算你的目的是出於對他的關心,也不可以。男人的世界容納著太多的東西,如果整天麵對你這些毫無意義的唾液,那將是怎樣的痛苦?
作為女人,無論如何都要吸取這個教訓,不要等到了那一天,才後悔莫及。
真心地讚美對方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無論是真心的還是虛假的,這就是我們人性的弱點,也是人類本能的需要。每個人都有虛偽的一麵,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差別隻在於程度的深淺。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一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社會上打拚,為了事業更為了生存,挫折和困難始終存在,所以,現代社會有那麼多抑鬱症患者,甚至心理變態者。其實,產生這種情況的社會原因就在於社會的普遍冷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我們能夠給別人多一些關心和讚美,而不是嘲諷和恥笑,整個社會就會變得美麗起來。
讚美別人,不但會給對方帶來快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除非你讚美的是你的敵人。如果你讚美的是你的愛人,那所帶來的就不僅僅是雙方的快樂,還有彼此感情的進一步深入。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丈夫是很勤快、很厚道的一個人,也很愛她,常稱讚她溫柔賢惠、善良正派。然而,她不滿足也不踏實,覺得這並不是愛的理由,每個女人都希望別人把她變成大美人。雖然她知道自己並不美。終於有一天,她很不甘心地問丈夫:“難道你就從來沒有覺得我有美麗的時候?”問完,她忽然很害怕,她怕丈夫的回答會讓她失望。
“當然有。”丈夫沉吟了片刻,回答說:“你每次洗完頭,將披散的長發向後一甩,這個動作很美;每次上街,你走累了,便會輕輕地靠住我,這時你的表情很美;在外麵吃飯時,滿桌的人都大嚼大咽,隻有你小口小口地,那麼克製,那麼優雅,真美;你最美麗的時候,是在周末的夜晚,朦朧的燈光下,你雙頰潮紅,兩眼發亮……”
女人真的是很滿足很陶醉。在問這話之前,她設想過丈夫的許多回答,說她奶孩子時最美,說她孝敬父母時最美,說她帶學生春遊時最美,這些回答都會讓她覺得遺憾。因為這些隻是作為母親的美麗,作為女兒的美麗,作為老師的美麗,而不是純粹作為女人的美麗。丈夫不落俗套的回答,讓她真正明白了,即使是相貌平平的女子,也總會有美麗的時候。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動作,有時是一刹那,但男人發現了,心動了,記住了。
女人相信這才是愛,並由此感到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安全與踏實。
夫妻之間,有愛才有“美”。雖然有“美”可能會產生愛,但沒有愛,“美”很快就會消失。
俗話說,“情人眼裏出西施。”你選擇了對方作為自己的伴侶,必定有他吸引你的一麵,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之辭,真心地、熱情地讚美他的優點,為他的每一次善舉,每一個成功盡情抒發你的讚美之情,使他感覺到自己是一個高尚的人,使他樹立信心,並保持樂觀的態度,這樣也才能在他遇到挫折時,使他能夠重新鼓起勇氣,迎接挑戰。
如果,你對他的每次成功都視若無睹,從無讚美之辭,久而久之,就會使他感覺自己無能,在你麵前抬不起頭來,或是認為你已不再愛他,從而逐漸喪失自信。非但事業無成,你們的感情也將很快陷入危機。試問,有誰希望和一個對自己漠不關心甚至瞧不起的人生活在一起呢?
因此,你要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發現他的每一處值得讚美的地方或者行為,毫不保留地說出你的讚美之辭,讓他充分意識到他在你心目中的重量和地位。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會從他所深愛的人身上獲得無窮的動力源泉。
善於表達體貼和關愛
一個人孤零零地來到世上,他的心靈其實是孤獨的、寂寞的,他需要得到關心和愛護,無論這個人從外表看起來是多麼冷傲和孤僻。其實他內心世界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愛。
心靈深處都在苦苦尋覓自己的另一半,直到遇到他(她)。彼此互相關心和愛護,共同生活、共同奮鬥,完成此生的輪回,隻有這樣,他(她)人生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在人的生命過程中,無論他怎麼富有,怎麼有權有勢,他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愛護。如果得不到這些,那他就是空有一個軀殼,他的靈魂將始終處於一種飄蕩的狀態,不能真實地感受生命的存在。這種關心可以來自於父母姐妹、親戚朋友、自己的愛人。這幾種關愛是不同的,特別是情侶的關心和體貼。因為,那是來自自己身體一部分的關懷,更能貼近他的生命和靈魂,也更能使他觸動和感動,因為那是心靈深處的悸動與依靠,有時甚至是父母之愛和朋友之愛所無法取代和比擬的。
列寧是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領袖,肩頭上的擔子之重,工人之繁忙,是可想而知的,但他總是盡量主動分擔一些家務事情,以減輕克魯普斯卡婭的勞累。他曾自告奮勇地說,外出買麵包一類的事情就由我包了。恰好有一回列寧正在屋子裏埋頭寫作,他的嶽母發現沒有麵包了,又不忍心去打擾列寧,就在廚房裏輕聲對克魯普斯卡婭說,麵包吃完了,喝茶時沒麵包,該買了。克魯普斯卡婭輕聲答道:“好,我這就去買。”
不料,盡管她們的說話聲很低,還是被列寧聽到了,他馬上抓起一件外衣走過來說:“真要麵包嗎?這應該我去!”瞧他那不容分說的堅決態度,克魯普斯卡婭隻好做了讓步。列寧一溜小跑到了街上買回了麵包,才又一頭紮進房間進而繼續寫作。
列寧在家庭裏對待妻子,總是像在革命隊伍中對待同誌一樣體貼入微。倘若克魯普斯卡婭身體稍有不適,列寧就非要動員她去醫院不可,生怕因診治不及時而使病情加重。1913年,他們僑居國外時,克魯普斯婭患了重病,經診斷是眼球凸出性甲狀腺腫,並嚴重地影響了心髒。住院動手術20餘天,列寧每天上午都坐在魯普斯卡婭的病床前,精心護理照料。隻是到了下午才去圖書館看書工作,並在圖書館裏查閱了許多在於甲狀腺腫病的醫學書籍,做了詳細的筆記,目的是把這些知識講給我魯普斯卡婭聽,以使她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早日恢複健康。
1918年8月30日,特務那罪惡的子彈打中了列寧,傷勢十分嚴重,但當克魯普斯卡婭趕來探望時,列寧竟竭力裝得和平常一樣,風趣地與她談話,以表示自己的傷得並不重,沒多大關係,因為他知道妻子有嚴重的心髒病,受不了大的刺激。
列寧就是這樣時時刻刻地關懷著妻子,這位偉大的革命導師,在家庭裏也是如此高尚、偉大。
所以,你的體貼和關心對你的愛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千萬不要以為,彼此都是大人了,能夠自己照顧自己,不必像對待孩子那樣關心和愛護了。其實不然,我們人類無論多大,永遠都是個孩子,至少在情感上像孩子一樣需要依賴,許多老年人年齡越大越像孩子一樣依賴家人的關愛,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家庭就像一個溫暖的避風港,在外麵遭遇挫折和打擊後,家庭是一個人最後的避風港灣,而你就是一劑治療傷痛的良藥,一句溫暖的問候,一杯熱水,一個擁抱、一個親吻,甚至是默默地陪他坐著,對於此時的他來說都是莫名的安慰。不要把他想象成頭可斷,血可流的鋼鐵硬漢,其實,外表的堅強並不代表他不需要你的懷抱和溫暖的話語。
而對於女人來說,則更加需要細心的嗬護和關愛。
有一位婦人,她辛苦地支撐著一個家,卻從未得到家人的任何感激。有一天晚上,她問她的先生:“彼得,我在想,萬一我有一天死了,你會不會花一筆錢買花向我哀悼。你會嗎?”
“當然會啊!瑪莎,幹嗎問我這個?”
“我隻是在想其實到那時候,20塊的鮮花對我已一點意義也沒有了。但是我還活著的時候,有時候隻要一點鮮花,對我卻更有意義。”
瑪莎感歎,這不也正是每個人內心深處呐喊的心聲嗎?有時隻要一點鮮花,便能帶給別人活下去的希望和喜悅。
那麼你還等什麼呢?你還要等到你的心無法再愛,眼睛永遠無法再睜開,耳朵也永遠聽不到時,才肯行動嗎?
彼此關心和愛護,共同承受風雨,兩心緊貼,攜手前行。這才是一幅絕妙的情侶圖。
製造點浪漫
可以說,幾乎每個人都有喜新厭舊的本性,這本不是什麼壞事,正因為人類具有這種本性社會才得以進步,但如果將這種本性運用到愛情和婚姻上則變得可怕了。
但人的本性確實如此,雖然並不見的所有人都會移情別戀,但難免會使最初的美麗光環黯然失色。戀愛時的卿卿我我、浪漫情調,逐漸被瑣碎、單調、枯燥乏味的現實所代替。因此,婚姻被人稱為是愛情的墳墓。從邏輯上來說,有它的合理性,但這隻適用於懶惰的人,或隻會被動接受的人。而積極主動的人,則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他們會根據實際情況,努力地去改變這種看似宿命的結局。
佳克和馬克是經別人介紹後才認識的。但是就在第一次見麵的夜晚,雙方都有一種相見恨晚、一見如故的感覺。佳莉對我是這樣描述的:“我打開家門,門口站著那麼一位漂亮得令我難以置釜的男士。他朝我投來一絲微笑,首先向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可以借用你的電話嗎?’我朝他莞爾一笑,答道:‘當然可以’。他走到電話機前,撥動了充當我們之間介紹人的那位朋友的號碼,告訴他說:‘嗨,約翰,你真夠哥兒們。你關於她的介紹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我真服了你了。’這就是我們那次會麵的開場白。”
佳莉與馬克見麵時,剛剛跨入而立之年。佳莉嬌小玲瓏、活潑可愛,當時在一所小學任教,靠教書來供養先前婚姻所留下的兩個孩子,同時還在奮發努力,爭取獲得博士學位。馬克那時38歲,正在競選一家公眾機構的主席。佳莉現在仍能回憶起當時城裏的每一塊招貼牌上都貼著他的照片。
馬克給佳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他居然將注意的目標對準了佳莉,佳莉真是受寵若驚。“一天我們二人和介紹人約翰以及他的妻子共進晚餐。約翰的妻子對我說道:我知道你們結識不久,但是我還是得說:‘我從來沒有見到任何男女像你們這般珠聯璧合。’然後她拉著我的手說:‘你一定要和馬克喜結良緣。’馬克點了點頭,對我說道:‘可要注意她所說的噢。她可是一個非同一般的女流之輩呀’。那天晚上他陪我回家,我們坐在屋前的小汽車裏,他對我吻過不停並且邊吻邊說:‘也許這有點失去理智。但是,我的確愛你,而且愛得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