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哪些事對自己最有益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首先應想象哪些事情對自己最有益,然後再做出決定,合理安排順序。社會本身是一個有關聯的整體,你作為一名社會成員,就難免有諸多事情需要你去處理,當然有你喜歡的事情,也有你不喜歡的事情。有對你有益的事情,也有對你沒有太大的益處的。
然而,我們在麵臨著這些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有的時候還被它們搞得焦頭爛額。即使做了一件對自己最有益的事情,也高興不起來。這就要用誰先誰後來讓自己心理平衡了。首先給這些事情排隊,確定對自己最有益的為事情著手去做,因為這樣自己得到了益處,也就更放心地去做那些對自己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的事情了。然後你遇到這種問題時,你是不是也采用同樣的方法呢?
有一次,麗貝卡決定參加一個專題討論會,她很清楚自己的目的棗特別是轉型人才的問題,她計劃在會上和會後弄明白。
但是,第一天她就遇到了麻煩,討論會的策劃員當時要求她來協調與會者的活動。在最深層次履行自己的職責、為這次討論會的成功做出貢獻是否符合她的價值觀和原則時,她越思考越覺得這是自己應當做的。但是她也覺得很沮喪,因為她知道這將與她原來的計劃和期望相差十萬八千裏。
她接受了,但她發現自己處於巨大的壓力和憂慮之中;來回奔忙、試圖滿足每個人的要求,由於抽不出時間來做原來想做的事而越來越沮喪。
就在這種憂慮中,她突然停下來,對自己說:“等一等,我不必生活在沮喪之中。我選擇了去做我覺得應當做的事情,但那並不意味著我必須經受這種緊張和憂慮。我可以選擇別樣的結果。”
她深深吸了一口氣,對於當前情況下自己應做的回應做出了選擇。她決心把所有的憂慮、外界壓力引起的焦躁不安,以及對於還未做完的瑣事的煩惱統統忘掉,並不停地說:“我選擇這樣的結果!我選擇這樣的結果!”
她站在那兒,忽然覺得所有的憂慮和沮喪都沒有了,她決心勇敢麵對挑戰,盡自己的所能去做應當做的事情,把其他一切置之腦後。
這不是一時的決定。在一周內她還多次重複這個決定,也就是說當她感覺壓力和憂慮又偷偷回到身邊的時候,她就停下來,說:“我選擇別樣的結果。”她這樣做的次數越多,就覺得自己越有力量。
有一段時間她覺得把這種小兒科叫做“勇氣”有點太過分了。但是,她越想越覺得,要在抉擇時刻去做自己覺得應當做的事情,而不顧各種理由,那還真需要勇氣。這樣會更讓人滿意、更有幫助、更有收獲。
有的人在生活中一直堅持做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他越做越容易幹,而是這件事情對他有益處,他從中能得到更多的收獲。所以說,盡管剛開始時你不喜歡或有許多困難擺在你麵前,但你一定要堅持下去,因為它對你有益。當這件事結束時,你雖然付出了很多艱辛和時間,但你會感覺很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和自己有關的事情需要你去做,即使你一刻不停地去做,可也永遠做不完。所以,想象那些對自己最有益的事,是利己利人的,因為隻有將自己心理一直惦著的工作做完了,你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一心一意幫助朋友和他人。千萬不要怕別人說你自私。正如高爾基所說:“無論多少條江河流入大海,大海依然是鹹的。”
大事第一,還是小事第一
人活在世和自己有關係的事情太多。事情可分為喜事和壞事,當然也有大事和小事之分。那麼在生活中究竟是大事第一還是小事第一?這個問題看上去好像一目了然,回答是肯定的,當然大事第一了,但是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由於性格等原因,把大事給耽擱住,最後後悔不及。
安妮是一家公司的職員,大學畢業後,沒費多少周折,就順利地進入了這家著名的跨國公司。她精明能幹,善解人意,當然很受老板的賞識,進這家公司沒有多久,很快就由普通員工提拔為經理助理。從此,她工作更賣力了,每天都幫助老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和同事關係處理得也很好,單位的同事們都很親切地待她。
安妮在這裏的工作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得心應手,心情也很舒暢。在這個公司,在她一屆畢業的同學當中她是最好的。所以難免會有同學打電話詢問她一些工作上的事情。這些電話大多是長途。作為善解人意的她,接個電話也是無可厚非的。幫助他人也是她的天性,所以每次她都會很認真地幫助出謀劃策。
為此,經理也批評過她,說這些小事下班再說,以免誤了公司的大事。當然,說也隻是不痛不癢地說,畢竟安妮的工作能力很強,這種人情上的事情做了也就做了,因為經理是個中國人,況且她和經理平時相處也很融洽。
一次,國外的老板打電話過來,結果電話一直占線,老板不得不打電話通知中國區的經理讓他等電話,結果他一直等了半個多小時,才把電話打進來。後來他才知道,原來不是因為中國區經理沒把他的話當做耳旁風,而是安妮接了一個電話。當然,外國老板那次也沒說什麼。
直到有一天,正當安妮正在修改一份廣告內容時,有人敲門,而她習慣地說了等一等,當她開門後方知是外國老板,便慌忙地給他倒茶。這次老板來中國後,做出了一個決定,第二天給中國區經理發了一份傳真:
安妮很出色,也很努力,但是她沒有很清楚地分清大小事的靈活度。我希望下次見到的不是安妮而是一個把大事情時刻放在心上的員工。
經理看完,頓時傻了眼,他好像以前沒有太在意安妮那些細節上的小事,隻知道她把工作都做得很好。經理感歎,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區別啊!
安妮被辭退了,同事們都感到很吃驚,但是在後來這家公司的招聘時,麵試題中就多了一項,大事第一,還是小事第一?
安妮的工作經曆是不是給我們大家一個警鍾:有的時候,看似很小的事情,卻能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那位外國老板的想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那些生活瑣事,表麵上看似影響不大的問題,它實質上卻能耽誤大事情。
小彭是保險公司的業務員,有一天他和客戶約好在一家麥當勞裏談業務,他使出渾身解數給這位客戶介紹業務內容,但是這位客戶好像誠意不太大,一直心不在焉地喝可樂,好像根本就沒有聽進去。小彭知道他是搞電腦硬件銷售的,小彭對電腦也知道一些,就一轉話題大談當今電腦硬件在市場上遇到的普通問題。結果把對方的興趣搞上來了,最後兩個人談得很投機,這個人也答應投他的保,兩個人並約定下個星期同一在此見麵,正式簽單。
小彭高興壞了,那天,小彭早早地就準備一切相關材料,結果這時他的手機響了,是多年沒有聯係上的大學同學,他激動不已,大學同學說現在他在車站,想讓他去接他。他放下這邊的事情,直接去車站接同學,結果當他返回麥當勞的時候,客戶早就走了。
如果小彭當初能將大事和小事處理好,也不會有現在的下場。他完全可以讓同學多等會,或者給他解釋清楚現在自己有重要的事,並告訴他怎麼走不就OK了嗎,相信同學也會理解他的。
生活的規律很簡單,就是不要錯失良機,不要讓小事纏著你,使你睜不開眼睛,而讓大事從你身邊偷偷地溜走。
他人第一,還是自己第一
你是一位先人後己的人,還是一位處處都替自己考慮的“現實”主義者?當問到這個問題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前者,咱們先不考慮他們是出於虛榮還是本身就高尚,這最起碼體現了一個好的社會風氣,況且誰願意把自己說成自私呢?先人後己,是我們從小就在思想品德課上學過的。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人有時候雖然嘴裏喊著為他人著想,替他人分憂,而行動上根本不知道怎樣才算是先人後己,最後把自己搞得很被動。
貝利很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他憤憤不平地對朋友說:“工作上的壓力太大,我都能忍受,可是讓我無法容忍的是上司對我的態度,他從來沒有把我放在眼裏,對我的態度十分蠻橫。他一生氣,我們就成了替罪羊了。為了他的私事,我們有時就放下手頭的工作而去為他服務,簡直是太不像話了,太自私了,我真想辭職不幹。”
“你對那家貿易公司全弄明白了嗎?對於他們做國際貿易的竅門完全搞通了嗎?”貝利的朋友反問道。
“還沒有。”貝利回答道。
“你先別著急,我建議你好好地把他們的一切貿易技巧、商業文書和公司組織完全搞懂,甚至連修理影印這些小故障都學會,然後再辭職不幹。”他的朋友建議道:“你把這家公司當成免費學習的地方,所有的東西都搞通之後,在一走了之,這樣對上司來說不就損失更大,你不但解氣了,而且還學會了很多東西,收獲不是也更大嗎?”
貝裏聽了朋友的話,從此便默記在心,偷學技術,甚至在下班之後,還研究協商文書的辦法。
一年之後,貝利通過了自己鍥而不舍的學習,基本上掌握了這家公司的國際貿易運作的全部方法,這些貝利都是秘密進行的,這一年,上司依然我行我素。
一次公司舉行貿易形勢和商業技巧競賽,貝利也報了名,別人對他嗤之以鼻,可是令人們難以相信的是貝利在這次競賽中博得頭彩,這時他的上司才知道貝利是一個人才,為自己平日裏對貝利的態度有些後悔。
第二天,貝利向上司遞交了辭呈,上司看著辭呈感到詫異,當他意識到這是真的時,趕緊過去抓住貝利的手說:“貝利先生,你先不要走,我們以前從未有過溝通的機會,今天我們交流一下。”貝利無奈地說:“老板,現在已晚了。”
貝利走後,他得到另一家貿易公司的重用,這家公司在貝裏的打理下,兩年的時間就成了同行業的巨頭。
這位上司是不是既可憐又可悲,平常的自以為是確實讓自己心裏舒服了,然而最終自己卻吃了一個大虧。一個人一味追求自己的感受這也叫自私,他總會受到懲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