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一、成吉思汗陵的兩座碑文
1982年國務院批準公布的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吉思汗陵的這兩座碑文:《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陵》,是1987年經楊勇起草,內蒙古大學教授亦鄰真先生審訂,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準,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時刻碑,於1987年7月26日立。
成吉思汗(碑文)
(1162—1227)楊勇成吉思汗,名鐵木真,好奇渥溫氏。出生於蒙古部貴族世家,父也速該,母月倫。鐵木真九歲時,父遭世敵下毒身亡,家族勢力頓衰。少年時代經曆艱難坎坷,煉鑄了他堅毅勇敢的性格。
其時,蒙古高原部落林立,塔塔兒人、蒙古人、克烈人、乃蠻人、篾兒乞人、斡亦剌人相互攻戰殺伐不息。鐵木真依靠亡父的盟友收集舊部,在十二世紀八十年代建立了斡耳朵,稱汗。曆經多年征戰。鐵木真先後消滅了塔塔兒、篾兒乞、克烈、乃蠻等部。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忽裏台大會,建大蒙古國,即大汗位,號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將整個蒙古國劃分為九十五個千戶,並建萬人怯薛丹,作為政權的武力支柱。設紮魯忽赤,掌管行政司法事務。他在全國推行維吾爾體蒙古文,使之成為本民族的文字。在成吉思汗的統治下,蒙古高原各部落之界限逐步消泯,蒙古民族共同體開始形成。
成吉思汗即位後,先後向西夏、西遼、金朝用兵。1215年蒙古軍占領金中都。1218年滅西遼。1227年滅西夏。
1219年至1224年間成吉思汗大舉進攻花剌子模,征服了大片領土,前鋒部隊曾遠抵克裏木半島。
成吉思汗在攻滅西夏的戰爭中病逝於六盤山。臨終提出了聯宋滅金的戰略。1265年,元朝追諡廟號,稱元太祖。
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為中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他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善於運用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他知人善任,曾起用木華黎、博爾術、失吉忽禿忽、耶律楚材等一大批傑出的軍事、政治人才。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對蒙古民族的形成有巨大意義;攻金滅夏,為全中國一統王朝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成吉思汗陵(碑文)
武占海成吉思汗誕生於公元1162年,逝世於公元1227年,葬漠北起輦穀。元代曾建有大斡耳朵祭祀。明代,祭祀成吉思汗的斡耳朵稱八白室——八頂白色蒙古包。
大約在十五世紀後半期,八白室遷於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清初,鄂爾多斯部實行盟旗製,八白室始移置伊克昭盟盟長兼鄂爾多斯濟農田璘臣所封之郡王旗境內,即今之所在地,清朝文獻謂之成吉思汗陵寢。
抗日戰爭初期,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在伊克昭盟之蒙古族愛國人士和廣大群眾紛紛要求下,為避戰亂於一時,遂於1939年將成吉思汗陵寢西遷後方。曾取道延安抵甘肅榆中縣興隆山,1949年再遷青海湟中縣塔爾寺。
1954年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內蒙古人民政府派出迎陵代表團前往青海,隆重迎接成吉思汗陵重返鄂爾多斯故地。1955年,國家撥專款興建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寢殿,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烏蘭夫親自破土奠基,1956年寢殿落成,隨之將由伊克昭盟各地陸續集中起來的忽蘭皇後、郭勒布勒津高娃、拖雷、額錫哈屯、黑蘇勒定、阿拉格蘇勒定、景肯巴特爾、神馬、弓箭、銀馬鞍、奶桶等一並供奉於斯。“文化大革命”期間,成吉思汗陵遭到了嚴重破壞。從1977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民委,自治區文化廳,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先後多次撥出專款,用以維修、保護成吉思汗陵園。1982年,國務院批準公布,將成吉思汗陵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吉思汗寢殿分為六個部分:正殿、後殿、東西殿、東西過廳。正殿高2.81米,東西殿均高18米。整個建築參差錯落,渾然一體。正殿塑有一尊高大的成吉思汗漢白玉座雕。後殿黃緞蒙古包內分別供奉著成吉思汗和大皇後孛兒帖及其另兩位皇後、兩位胞弟別勒古台和哈撒兒。西殿內供奉著成吉思汗的戰神——蘇勒定。東殿內供奉著元世祖忽必烈的父母拖雷、額錫哈屯唆魯和帖尼,並有反映成吉思汗文治業績的文物陳列。寢殿內繪有豐富多彩的壁畫,介紹成吉思汗一生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