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擊退西北諸王的東侵及對邊疆地區的經營
一、平定西北諸王
窩闊台去世之後,由於在汗位繼承上的爭執,蒙古各貴族集團之間,已有了不少或明或暗的鬥爭,但由於老一輩貴族們多方斡旋和維持,這些爭執一直未發展到大規模動武的地步。自從忽必烈即位之後,矛盾激化,並發展成為大規模武裝鬥爭。首先是以他的親弟弟阿裏不哥為首的貴族集團,公然掀起的武裝鬥爭。在阿裏不哥為首的貴族被武裝平定後,其他貴族藩王的反抗,接二連三,終忽必烈之世未斷。
在阿裏不哥之後,反抗忽必烈最有力的藩王是窩闊台的孫子海都。窩闊台原來的封地,大約在額爾齊斯河上遊、巴爾喀什湖以東、伊犁河以北至卡通河的地區,主帳設在葉密立(即今新疆額敏)。窩闊台即位後,實際上據有了拖雷封地,把自己的封地交貴由管理。貴由即大汗位,封地由其三子忽察、腦忽、禾忽管理。蒙哥即汗位,忽察、腦忽心懷不滿,帶兵東進,為蒙哥所擒。蒙哥為了加劇窩闊台一係諸王內部的矛盾,消滅貴由的勢力,遂將窩闊台汗國封地分割給窩闊台係諸王。其中窩闊台孫海都被封於海押立(今哈薩克斯坦塔爾迪庫爾幹東南庫加雷)。阿裏不哥稱汗,海都立即擁戴,與之相呼應,反對忽必烈。但忽必烈一再忍讓,未使矛盾激化,使海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中立。阿裏不哥歸降後,忽必烈立即對海都進行拉攏,派鐵連為使,赴海都處傳達忽必烈希望與海都和好的意願,說服海都放棄反抗立場。海都當然不會為一使所動,但鐵連卻受到海都優厚的接待,被贈予皮衣等物。鐵連回朝後,忽必烈令將此皮衣全飾以金,凡有朝會,鐵連可穿此衣,以示忽必烈對海都的思念和尊敬。以後鐵連還多次出使海都處,忽必烈曾讚揚鐵連說:“有鐵連,則朕之宗族將不失和也。”(《元史》卷134《鐵連傳》。)可見忽必烈對海都的處理,是十分慎重的。但海都並未為之所動,反而在阿裏不哥失敗後,聯絡術赤後王別兒哥,以及察合台汗諸王、欽差等地蒙古諸王,與忽必烈對抗。
察合台汗國的疆域,最初北以伊犁阿與窩闊台汗國相鄰,西至錫爾河中遊,南達阿姆河,包括楚河、錫爾河、阿姆河上遊、河中地區及天山南北西部地區,察合台去世(約1242年)後,乃蠻真可敦以察合台孫哈喇旭烈兀監國。貴由汗即位後,立察合台次子也速蒙哥為察合台汗。後因也速蒙哥反對蒙哥汗即位,蒙哥汗命哈喇旭烈兀為察合台汗國可汗,並下令處死也速蒙哥。哈喇旭烈兀病死,其妃倭耳幹納代行使命,殺了也速蒙哥,自為監國。忽必烈即位後,察合台汗國諸王成為忽必烈和阿裏不哥爭取的重要對象,各自派擁護自己的察合台後裔,去主持察合台汗國的汗位。結果,忽必烈所派察合台之孫阿卜失合,為阿裏不哥屬下捉獲,送往和林。阿裏不哥所遣察合台之孫阿魯忽到達察合台汗國,迫使倭耳幹納交出政權,成為察合台汗國之汗。
但阿魯忽即察合台汗位之後,對求索無厭、節節敗退的阿裏不哥,並未伸出援助之手,反而於中統三年(1262年),一方麵派人向忽必烈表示效忠,一方麵率軍東向,襲擊阿裏不哥的軍隊,並與窩闊台汗國後王禾忽聯軍,在窩闊台境內葉密立水(額敏河)及伊犁河地區,與阿裏不哥軍展開激戰。結果阿魯忽軍反被擊潰,阿裏不哥軍追至天山以南渾八升(今阿克蘇),互相混戰,阿魯忽被迫西逃至察合台汗國西部的薛米思堅(今撒馬爾汗一帶),阿裏不哥占據察合台汗國中心。此時的阿裏不哥,實際上已經占據了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的大部分地區。但是由於阿裏不哥對這裏的諸王聚斂無度,又不知依靠和拉攏的汗國諸王,再加忽必烈軍事上的勝利,原支持他的海都、別兒哥(拔都之弟、欽差汗國之汗)都改變了態度,阿裏不哥隻好投降忽必烈。而海都此時乘機占據察合台汗國大部分地區,察合台汗八剌(當時已繼阿魯忽為汗)歸附於海都,遠居於汗國西部河中地區,察合台汗國實際成為窩闊台汗海都的附庸。
至元十一年(1274年),海都擁立原察合台汗八剌之子篤哇為察合台汗,篤哇死心塌地聽從海都的意誌,與他們聯合起來公開反對忽必烈,並於當年進兵畏兀兒地區進行騷擾。
早在至元五年,忽必烈為了抵禦海都侵占窩闊台汗國以東地區,就派皇子北安王那木罕出鎮西域,建立於阿力麻裏。《蒙兀兒史記》認為此為察合台汗國夏牙之地,有誤。實際是窩闊台汗國夏牙之地,在今霍城一帶。隨那木罕鎮戍阿裏麻裏的還有皇子闊闊出、昔裏吉、脫黑鐵木兒等親王七八人,各率所部相從,對海都的東侵,起了很大的遏製和威懾作用。至元十二年元軍集中力量於滅宋,中原空虛,海都、都哇聯軍在西北地區大舉東進。而同那木罕一起鎮撫西域地區的親貴大臣、諸王之間,時間一長,出現了一係列矛盾,那木罕大有難於駕馭之虞。忽必烈為了加強邊防,鞏固那木罕的地位,遂派中書右丞相安童,以行中書省樞密院事,到阿力麻裏協助那木罕。安童雖為木華黎之孫,受有良好的教育,但卻無指揮戰爭的實際經驗,也缺乏處理邊疆軍政事務的能力,年紀又輕(時年30左右),更不為各位手握重兵的親貴大臣所重視,所以安童的到來,不僅未能加強邊防,反而加劇了諸貴族之間的矛盾。至元十三年八、九月間,隨那木罕率軍駐守阿力麻裏的脫裏帖木兒(成吉思汗弟斡赤斤之曾孫),勾結阿裏不哥子藥不忽兒、玉龍答失(蒙哥汗子,從那木罕鎮戍阿力麻裏)之子撒裏蠻等,擁立蒙哥汗子昔裏吉(蒙哥汗第四子,玉龍答失之弟,亦隨那木罕鎮戍阿力麻裏)為汗,發動叛變,劫持北平王那木罕、安童等,企圖與海都結盟,共同抗拒忽必烈。但此一陰謀並未得逞,海都堅持窩闊台、察合台後裔共同反對拖雷後裔主政的狹隘觀念,不願與以拖雷後裔為主的反忽必烈的勢力合流,昔裏吉等隻好糾合其部,東進侵犯和林。當時,翁吉剌部首領隻兒斡帶,在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來諾爾西南)起兵響應。忽必烈急命剛從平宋前線歸來的伯顏,率兵北上平叛。叛軍在元軍攻擊下,退守葉尼塞河上遊吉爾吉斯地,不久,昔裏吉叛變集團矛盾尖銳,撒裏蠻分裂出來,嚴重削弱了昔裏吉的勢力。昔裏吉被迫率部南退額爾齊斯河上遊一帶,被各個擊破。至元十九年,昔裏吉破俘,押送上都,被流放於海南島而死。而撒裏蠻等扣押那木罕,依附於海都對抗朝廷,直至至元二十二年,那木罕等始被釋放,忽必烈改賜他為北安王,仍鎮戍於別失八裏地區。
在昔裏吉叛亂後,海都雖不願與之合作,但卻乘元朝政府集中力量平定昔裏吉集團的大好機遇,“侵擾天山南北,殆無虛歲”,今新疆各地連年遭受海都兵燹之苦,同時也迫使忽必烈加強了對今新疆一帶的防務。至元十五年起,先後設置別失八裏、哈剌火者(今新疆吐魯番東南)、兀丹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又命阿老瓦丁、忽必來、別速台、忽都魯迷失等先後戍兀丹(今新疆和田)、阿塔海戍曲先(今新疆庫車)、綦公直戍別失八裏(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等重要戰略要地。在那木罕被劫持的情況下,命親王合班阿隻吉節度諸軍。至元十八年,又改畏兀兒斷事官為北庭都護,以脫脫木兒領都護職。
海當時都雖可號令大部分窩闊台、察合台諸後王,聲勢十分浩大,而且企圖控製整個新疆,但在戍守天山南北諸將及畏兀兒亦都護的合力抗擊下,其圖謀始終未能得逞。在海都對西部侵擾十多年的過程中,畏兀兒亦都護在抗擊海都的侵擾中,有過突出的表現。
元代畏兀兒亦都護所控製的地區,主要在以吐魯番盆地為中心的今新疆東部地區。海都和昔裏吉之亂,其主要活動地區雖在吐魯番盆地以西,但對亦都護控製地區的騷擾,也時有發生,致使“種人不安其業,多所流亡”。忽必烈曾下旨,命亦都護將流散於各宗王地區的維吾爾族群眾,招回本地加以安置。(《蒙兀兒史記》,第316頁。)至元十二年(1275年)附於海都的都哇等,率兵再一次侵擾吐魯番盆地,亦都護火赤哈兒的斤退守哈喇火州(今吐魯番縣),為都哇12萬大軍圍困,逼亦都護投降。火赤哈兒的斤率全城居民,拚死守城,被圍達半年之久。都哇見久攻不下,遂射書於城上,提出:“爾能以女與我,我則休兵,不然則急攻爾。”(《元史》卷122《火赤哈兒的斤的》。)當時城中糧秣將盡,人心不穩,為了顧全大局,保全全城居民,火赤哈兒答應都哇的要求,將女兒也立亦黑迷失別乞周身用厚氈包裹,用繩索從城上吊出城外。都哇久攻不下,又懼忽必烈的援軍,在得到此女後,也隻好收軍西撤。其後火赤哈兒到大都覲見忽必烈,受到忽必烈的嘉獎,並將貴由汗的公主巴哈兒嫁給他為妻,發鈔十萬鋌,恢複火州城的生產和生活,同時批準將火州城的居民暫時遷徙到辟展(今鄯善)居住。不久火赤哈兒在抗擊海都、都哇的戰鬥中犧牲。
至元二十三年,海都、都哇聯軍進攻別失八裏,大敗元軍於洪水山,俘輔國上將軍、都元帥、宣慰使綦公直及懷遠大將軍、管軍總管李進,於是海都、都哇聲勢大振。至元二十四年,乃顏在遼東叛亂,海都欲千裏應援,使東西兩股叛亂力量相連。幸有伯顏奉命駐鎮和林,遮斷海都東進與乃顏聯兵的通道,再加乃顏迅速被平定,海都遂打消東進的企圖。但海都勢力得以越過阿爾泰山東擴,至元二十五年侵襲甘肅北部,次年入蒙古中部杭愛山一帶,長期駐守沿邊的皇孫甘麻剌率軍迎戰,結果被圍於薛涼格河(今色楞格河)一帶,幸有援軍及時趕到,始得解圍。海都此次東進,在蒙古地區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聲勢,和林宣慰使怯伯、同知乃滿帶等,竟率軍響應海都,“漠北大震”,一時間,整個漠北似有被海都占有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於至元二十六年秋七月北上親征,大軍至和林以北,海都有意回避,忽必烈未能找到海都大軍,於十月無功而還。至元二十九年,嶺北樞密院副使、欽差親軍衛都指揮使土土哈率軍征討海都,在金山(阿爾泰山)一帶大敗海都,俘獲海都部兵三千餘戶還和林。至元三十年,土土哈又率軍進入葉尼塞河上遊吉爾吉斯地區,收複唐努山以北吉利吉思、烏斯、撼合納、謙州、益蘭州五部之地,並在此處屯兵駐守,給海都以巨大打擊。
海都自至元七年以窩闊台汗國汗王身份,起兵反抗忽必烈,後又聯合察合台汗國後王都哇等,一起聯兵在天山南北、大漠以北以及中亞一帶,騷擾二十餘年,使這一帶社會、經濟遭受破壞,給忽必烈的統治以很大打擊。到至元三十年,在多年的反複戰爭中,海都勢力受到削弱,甚至包括金山以北窩闊台汗國的基地,都遭到元軍的打擊。但在西域及金山以南和察合台汗國其他地區,反抗忽必烈的勢力仍很強大,原來屬於蒙古大汗管轄的各汗國,已完全脫離了蒙古大汗,即元朝皇帝的管轄,而窩闊台汗國諸後王、察合台汗國東部諸後王,反而成為忽必烈的敵對勢力,給元朝西部、北部邊疆造成嚴重威脅。忽必烈就是帶著這一遺憾,於1294年去世了。
忽必烈去世後,海都之亂並未平息,元成宗鐵穆耳即位之後,防禦海都仍是其西部大事,雙方之間曾多次發生大戰,互有勝負。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都哇召集的汗國四十王,與元朝軍隊在金山以東激戰數十日,都哇膝部受傷先退,海都亦隻好西還,途中病死,時年約60歲。在都哇主持下,立海都子察八兒為窩闊台汗。長年征戰,使蒙古西部、金山南北、天山南北部落分散,人民貧困,就連一部分諸王貴族亦厭惡戰爭,希望和平。海都死後,諸王貴族中要求和平的人數增多。察合台汗都哇首先向察八兒建議,向元朝中央政府“遣使請命,彼此罷兵,通一家之好”(《蒙兀兒史記》卷74《昔裏吉傳》)……察八兒欣然同意,遂於大德七年(1303年)遣使元朝中央,表示歸附。但不久,都哇、察八兒失和,並於大德十年(1306年)雙方大戰於忽氈(今塔吉克斯坦苦盞,原列寧納巴德)、薛米思堅(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最後都哇偷襲察八兒成功,同時元成宗亦命元朝軍隊逾阿勒台山,襲擊察八兒後方,進軍至額爾齊斯河,配合都哇對察八兒的進攻。察八兒由此一蹶不振,隻好歸附於都哇。都哇乘機不僅將海都所占察合台汗國領土全部收回,而且將窩闊台汗國大部領土兼並。不久都哇死(約在大德十年),察八兒子至大三年(1310年)至上都投降元朝政府。從此整個西域為察合台汗國所占有,窩闊台汗國實際消失。對元朝來說,首先由窩闊台汗國汗王海都所發動,以後又有察合台汗國後王都哇參加的反對忽必烈的叛亂活動,延續近五十年,在忽必烈去世15年後,終於基本結束。但這場戰爭卻使漠北、新疆及中亞一帶,社會經濟遭到很大破壞。都哇死後,長子寬即察合台汗位,他繼續執行都哇最後與元朝中央政府和好的政策,在武宗時,寬“將成吉思汗時所造戶口青冊進於朝”(《蒙兀兒史記》卷32《察阿歹傳》。)表示服從元朝中央政府。此後諸察合台後王與元朝政府的關係時好時壞,但隸屬關係始終未斷,中央在察合台汗國境內的官員、屯兵也維持了很長時間。以後隨著元中央政府的腐敗、中原地區的動亂以及察合台後王內訌的加劇,察合台各後王獨自為政,互相攻伐,一直延續到明朝建立。
二、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經營和管理
元朝西北邊疆,主要指今新疆地區。這裏最早與蒙古發生關係的是高昌回鶻王國。高昌回鶻王國是9世紀60年代由回鶻人以高昌(今吐魯番)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地區政權。其範圍大約東起哈密,西到阿克蘇、溫宿,北至伊犁河,南與吐蕃勢力相接,即達今若羌、且未一帶。11世紀初,高昌回鶻王國歸附於哈喇汗王朝。12世紀,西遼建立後,高昌回鶻又歸附於西遼,受西眾所派“少監”控製,向西遼繳納大量貢賦。13世紀初,蒙古在阿爾泰山一帶連連取得重大勝利,聲名遠播天山南北,高昌回鶻亦都護巴爾術阿而忒的斤於1209年殺西遼“少監”,歸附於成吉思汗。1211年,亦都護還親自到克魯倫河畔覲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封巴爾術阿而忒的斤為第五子,又以親女嫁給亦都護。從此高昌回鶻與蒙古建立了密切關係,其首領世代與蒙古黃金貴族聯姻,成為蒙古統治高昌地區的基本支柱。但在高昌回鶻西部的天山南北及中亞地區,仍是西遼的勢力。在高昌回鶻政權歸附蒙古政權後,成吉思汗又派大軍經阿爾泰地區,進入西遼境內,並占領原西遼的廣大地區。
西遼是原遼朝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在今新疆西部和中亞東部建立的政權。1124年,在遼朝即將滅亡的前夕,耶律大石自立為王,率部西遁,憑借遼朝的威望,組織了10多萬人的軍隊,於12世紀30年代初,進入新疆西部地區,在當地回鶻政權和居民支持下,逐漸擴大勢力,並趁喀喇汗朝內部矛盾,消滅喀喇汗王朝,建立起以虎思斡耳朵(又稱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布拉納古城)為首都的西遼政權。
13世紀初,以鐵木真為首的蒙古部興起,打敗了強大的乃蠻部,乃蠻部首領屈出律逃到了西遼境內,為西遼國王直魯古所接納,並將女兒嫁給他,屈出律由一個逃亡者一躍而成為西遼國的駙馬爺。1212年屈出律在西遼各部鬧分裂之機,與西遼內部的反叛勢力相勾結,篡奪了政權,成為西遼政權的國王。成吉思汗的宿敵乃蠻部首領屈出律的得勢,對剛剛興起的蒙古來說,當然是心腹之患。1218年,成吉思汗命大將哲別率軍進攻屈出律。不到一年時間,蒙古軍隊消滅屈出律的勢力,占有了原西遼的廣大地區。成吉思汗去世後,新疆西部地區分別成為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忽必烈即位後,今新疆地區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阿裏不哥公開反對忽必烈後,窩闊台汗國後王海都以北疆為基地,首先打起擁戴阿裏不哥,反對忽必烈的旗號,接著,察合台後王阿魯忽亦采取騎牆態度。阿裏不哥投降後,窩闊台後裔海都實際控製了新疆西部大部分地區,並聯合受其控製的察合台後裔篤哇,共同抗拒忽必烈,成為元朝西部的心腹大患。因此,治理今新疆地區就成為忽必烈抵禦西部諸王叛亂,鞏固元朝政權的重要一環。當時忽必烈一方麵依靠高昌回鶻亦都護抵禦篤哇的侵犯,同時采取一係列措施,治理天山南北。
1268年(至元五年)海都等率兵內侵,忽必烈率大軍迎擊,海都兵敗,忽必烈大軍追至阿力麻裏,海都遠遁。忽必烈為加強新疆地區抵禦海都的力量,任命皇子北平王那木罕為首率親王七人,兵馬數千,建立於阿力麻裏(《元史》卷63《西北地附錄》)。地在今新疆霍城縣西北克幹山南麓。《新元史》本傳記此事於至元四年。《蒙兀兒史記》以為在至元八年。作為元朝在西部邊疆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在這件事上,忽必烈很可能是想利用各路王子的身份和地位穩定那裏的形勢,結果事與願違。那木罕、闊闊出雖是他的兒子,但並無多高威望,亦無統兵能力,對這些親王並無多大約束力。其他幾位親王,如玉龍答失(蒙哥汗子)、昔裏吉(蒙哥汗子)、藥不忽兒(阿裏不哥子)、撒裏蠻(玉龍答失子)、阿速帶(蒙哥汗子)、脫裏帖木兒(鐵木哥斡赤斤孫)雖都表示擁戴忽必烈,但大都曾跟隨阿裏不哥反對過忽必烈。何況七八個親王各率所部駐守於阿力麻裏,豈能長期相安無事,矛盾衝突必多有發生,最後必然導致發生嚴重分裂。在這件事上,顯然是忽必烈的一個失誤。1274年(至元十一年),海都擁立察合台後裔八剌之子篤哇為察合台汗國之汗,窩闊台後裔和察合台後裔這兩股反忽必烈的勢力在新疆聯合,勢力大增,給那木罕以很大壓力。駐守阿力麻裏的諸王開始動搖、分裂。至元十二年(1275年)海都、篤哇聯軍進攻高昌城,圍城達半年之久,亦都護火赤哈兒的斤,被迫將親女獻出,始得解圍。在這次事件中,那木罕、安童竟未出兵相援,這也反映出當時駐守阿力麻裏的元兵的形勢十分險惡。至元十四年(1277年)《蒙兀兒史記》以為在十三年。駐阿力麻裏各親王之間發生分裂,蒙哥汗諸子昔裏吉、玉龍答失及其子撒裏蠻,阿裏不哥之子藥不忽兒等劫持那木罕、闊闊出及安童,推昔裏吉為大汗,率眾叛變,企圖與海都聯合,並率眾東進和林。忽必烈在新疆地區的兵力和管理機構受到嚴重打擊。此後,忽必烈逐步加強了對新疆地區的兵力和管理。在南疆地區,以斡端(和田)為中心,大量進駐軍隊和官員。至元十五年派西域人阿老瓦丁“將兵戍斡端”,抵禦海都入侵。至元十六年(1279年初)海都部眾又一次大規模東進,侵入南疆,形勢危急,又以“忽必來、別速台為都元帥,將蒙古軍兩千人、河西軍一千人戍斡端城”,正式設立斡端宣慰使都元帥府,任命川西道宣慰使劉恩為都元帥,率兵進駐斡端,元軍大敗海都部將玉倫亦撒,穩定了南疆局勢。雖然如此,但由於對南疆地區缺乏長遠而有力的治理措施,元朝在南疆的兵力畢竟難於長期維持。在海都等叛王的壓迫下,忽必烈終於在至元二十六年撤銷了斡端宣慰使都元帥府,這應該說是忽必烈對南疆政策的又一個失敗。(《蒙兀兒史記》卷100《李進傳》。)新疆北疆地區,一直是忽必烈心目中重點保護的地區。自阿力麻裏失守,那木罕被俘,元朝在這裏的統治也岌岌可危。在那木罕被俘後的第二年(至元十五年),授八撒察裏虎符,命其掌管別失八裏和高昌城的軍站事,保證新疆與內地的交通暢通。至元十七年,正式改畏兀兒斷事官為北庭都護,都護秩二品,置官十二員,駐別失八裏。初以脫脫木兒等領其事(《元史》卷89《百官誌》五。)至元十八年(1281),任萬戶綦公直為都元帥、宣慰使,任都護,鎮別失八裏。(《元史》卷11《世祖本紀》)為十七年,《綦公直傳》為十八年。綦公直在別失八裏鎮戍五年,在他任內,忽必烈曾將北庭都護改為北庭大都護,以諸王阿隻吉掌大都護事,以統管南北疆軍事和元軍。(《元史》卷89《百官誌》五。)至元二十二年,因“阿隻吉失律”被撤銷都護事,將當時駐守在和林的老帥伯顏調至別失八裏,坐鎮新疆,抵禦海都。忽必烈時期,由於他認識到今新疆地區的特殊性,沒有在這裏設置像內地一樣的管理機構,他主要是依靠和利用畏兀兒亦都護和當地原有地方機構和部落首領,進行管理。同時,在阿力麻裏、別失八裏、斡端等主要地區,駐守大量軍隊,並設置了宣慰司、都護府以及按察司等官員。但這些官府和官員,大多是因事而設,事畢即撤,並無完整和穩定的行政部門,在新疆所設官府,主要還是軍事部門。這正是忽必烈繼承曆代王朝對西域邊疆的統治經驗,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所采取的治理措施,應該說從整體上還是成功的,特別是對待高昌亦都護和當地各部、各地方首領的態度上,既繼承了曆史上各統治王朝因俗而治的羈縻政策,又派親王、大將率兵戍邊並設流官處理地方事務,這些政策對團結抵禦海都等的侵襲,安定地方秩序,都起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