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作為家庭成員之一的孩子,不可能不與錢打交道,試圖給孩子創造一個純而又純的消費環境是不切合實際的。因此,適當地注意增強孩子的經濟意識,從小培養孩子的經濟頭腦,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有利。
當然,培養孩子的經濟頭腦,主要是從日常消費和家庭理財中加以引導和說明,使孩子從具體操作中體會經濟功能。讓孩子從小懂得消費規範和投資理財知識,養成勤儉節約、崇尚勞動、熱愛生活的美德。隻要家長能夠抓住細節,帶動孩子在健康的教育模式下接受對金錢的教育,那麼孩子在未來也就有一番認識。
70.社會是一本大書,處處留心皆學問
孩子一天天長大,由於接受的知識麵越來越廣,而且隨著社交能力的擴大和增加,很多小孩已經儼然一副小大人的樣子。這個時候,大人在欣喜和驕傲的同時,也要注意孩子對於新奇社會中存在的多方知識的好奇與探索。
孩子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探索奧妙的興趣,往往是在小時候培養起來的。然而不少家長卻認為“孩子還沒上學,還沒有一定的識字量,怎麼可能會了解那麼多”。由於這種心態的影響,於是很多家長把孩子麵對社會的好奇之心也一並鎖了起來。
李嘉誠14歲就輟學,開始工作,直到現在他都沒有機會進過學校求學。但是他依然擁有淵博的學識,卓越的才智,這些與他努力地自修有重要的關係。可以說,李嘉誠的成功就是建立在他不斷地學習上。
李嘉誠對自己14歲之前的求學、求知經曆,曾有過這樣的感歎:“少年時期學到的知識彌足珍貴,它令我終生受益。”在香港最初李嘉誠打工的那段期間,即便是勞累了一天回到家,他都依然沒有忘記學習。他的同事們閑暇之餘聚在一起打麻將,李嘉誠卻捧著一本《辭海》在啃,時間長了,厚厚的一本《辭海》都被他翻得發了黑。
當時的李嘉誠工資微薄,既要維持家用還要供養弟妹上學,根本就沒有多少多餘的錢用來買教材,李嘉誠隻能買舊教材。當李嘉誠回首這段往事時這樣說:“先父去世時,我不到15歲,麵對嚴酷的現實,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學業。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裏是那樣地窮,我隻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新的舊教材。就這樣,我既學到知識,又省了錢,一舉兩得。”
有記者曾經問李嘉誠:“今天你擁有如此巨大的商業王國,靠的是什麼?”李嘉誠回答:“依靠知識。”有人問李嘉誠:“李先生,你成功靠什麼?”李嘉誠毫不猶豫地回答:“靠學習,不斷地學習。”是的,“不斷地學習”就是李嘉誠取得巨大成功的奧秘。李嘉誠曾經告誡自己的兩個兒子,知識永遠都是屬於自己的,要多學知識,多學新的知識。
或許是看到了父親的經曆和耳濡目染了父親的教誨,李澤钜和李澤楷兩兄弟從小就很是上進,而且不僅僅是在學校,甚至步入了社會,他們依舊牢牢緊記著父親的教誨,並且時刻學習著商場上那些過來人的經驗與常識,用以補充自己,以便每天都能取得進步,每天都能取得新的進展。
18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是富蘭克林,但是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幼年時期卻是一點也不喜歡學習的。那時候,盡管富蘭克林的家裏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他的父母還是為富蘭克林買了好多有意思的書籍,並把這些書籍放在很顯眼的地方。
但富蘭克林卻很少去看這些書籍,當他拿起書來想看看的時候,結果還沒看幾頁,聽見外麵有夥伴叫他去玩或者街道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立馬把書一扔,就飛快地跑出去了。
這天,正在外麵玩耍的小富蘭克林跑了進來,對他母親說:“媽媽,你能告訴我埃及金字塔是怎麼一回事嗎?我的一個夥伴在考我。”富蘭克林的母親於是就認真地開始給他講解了起來……小富蘭克林聽得很入神,他對母親說:“媽媽,你真是太厲害了,怎麼什麼都知道啊?我希望以後能夠變得像你這麼聰明,有著這麼淵博的知識。”
“親愛的孩子,媽媽並不是什麼都知道,媽媽知道這些也都是從那些書上看來的。其實書上的知識很豐富,而且很多都是很有意思的,隻要你去看,去發掘,就能變得和媽媽一樣懂得這麼多,甚至比媽媽懂得還要多。你所有的疑問,都能夠在書中找到答案!”從此,富蘭克林對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拿來書籍翻閱,而且他還通過實踐,更大地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