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中醫基礎理論

隨著生產力的大力發展,人均壽命的提高,中老年人健康問題備受社會關注,特別是中老年人如何防止疾病,自我保健,提高生活質量等等。

祖國醫學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同疾病作鬥爭的豐富經驗的總結,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形成並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理論體係,為全世界人民的醫療及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醫學基本特點

中醫學的理論體係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中國古代哲學的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於臨床實踐,反過來又指導著臨床實踐。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一、整體觀念

所謂整體觀念,即認為事物是一個整體,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的,事物與事物之間也有密切的聯係,整個宇宙也是一個大的整體。

中醫從這一觀念出發,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結構互相聯係,不可分割;人體的各種功能互相協調,彼此為用;在患病時,體內的各個部分亦相互影響。同時,中醫認為人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是一對不可分割的整體。整體觀念是中醫的一種思想方法,它貫穿於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辨證、養生和治療等所有的領域中。

(一)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髒為中心,通過經絡聯係,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係起來的有機整體。人體是由肝、心、脾、肺、腎——五髒,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和膽——六腑,皮、脈、肉、筋、骨——五體,以及眼、耳、鼻、口、舌、前陰和肛門諸竅共同組成的。其中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功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器官。但所有的器官都是通過全身經絡而互相聯係起來的,而這種聯係有其獨特的規律:即一髒、一腑、一體、一竅構成一個係統,如肝、膽、筋、目構成“肝係統”;心、小腸、脈、舌構成“心係統”等等。每一係統,皆以髒為首領,其中以心為最高統帥,因心對人的生命活動起著主宰的作用。《素問·靈蘭秘典》:“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因此,心的功能不正常,則會危及五髒六腑和全身,《素問·靈蘭秘典》說:“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因此,中醫曆來重視對心的調養和保護。形成以心為主宰,由髒、腑、形體和官竅共同組成的結構嚴密、分工有序的整體,有條不紊地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

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辨證的統一。各係統中,髒、腑、形、竅之間,密切相聯係,髒腑所化生的精氣不但滋養髒腑本身,同時也滋養著形體和官竅,以共同完成人體的生理活動功能。因此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髒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由於各髒腑、組織、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聯係和影響,就決定了在診治疾病時,可以通過五官、形體、色脈等外在變化,了解和判斷內髒病變,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1.認識疾病重視人體某一部分的病變對其他各部分的影響,以預測病情的演變。如肝火傳心,則心肝火旺,見煩躁易怒;肝火傳肺,即肝火犯肺,見脅痛咯血;肝火傳胃,即肝火犯胃,見脘痛泛酸,甚至嘔血。

2.診斷疾病注重整體,察外知內,如舌診、脈診就是通過外部診察來測知內髒病變的診斷方法。

3.治療疾病著眼於整體,即注意髒、腑、形、竅之間的聯係,如臨床上口舌糜爛用清心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這是因為心開竅於舌,心與小腸經脈相互絡屬,有表裏相合的關係。同時中醫也注重五髒係統之間的聯係,如五髒之間的關係和傳變規律,《難經·七十七難》雲:“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