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愛爾蘭的霍比特人(3)(3 / 3)

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說我們人類天性就是要發動戰爭呢?人類有98%的基因和黑猩猩的基因是一樣的,是不是因為我們流淌著同樣的血,才變得如此暴力呢?作出這樣的判斷可能是非常危險的。我們很難以人類的道德標準審判黑猩猩。黑猩猩之所以有暴力的傾向,到底是由於基因的影響,還是因為環境的影響,至今也沒有明確的結論。狒狒以好鬥而殘暴著稱,但是,在肯尼亞的旅遊勝地馬賽馬拉,美國動物學家羅伯特·薩波斯(Robert Sapolsky)基發現了一群非常溫和的狒狒。原來,狒狒們經常會到旅遊點附近爭搶遊客垃圾中剩下的食物。通常,隻有那些最粗暴狡詐的家夥才能搶到垃圾中的食物。但有一次,垃圾中的牛肉是有毒的,於是,很多好鬥的狒狒死於食物中毒,留下來的都是一些比較溫和的狒狒,結果,這個群落變得更加和平了。

但是,觀察黑猩猩的生活,對研究人類的行為仍然有著深刻的意義。我們曾經認為自己和其他的動物截然不同,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人類和動物之間的分界是相當模糊的。動物也會使用工具,動物之間也有類似語言的溝通方式。從這一角度來看,人類的政治遊戲和黑猩猩的政治遊戲,從本質上是一樣的。

首先,黑猩猩是群居動物,人類也是群居動物。假設人類是像黑熊那樣的獨居動物,就不會再有社會,也談不上政治遊戲。隻有當人們群居之後,才會出現合作和衝突、結盟和背叛、戰爭與和平,政治才自此而始。

其次,黑猩猩的群落是由雄性統治的,人類社會中,男人至今仍然幾乎壟斷著統治地位。雄性黑猩猩通過和更多的雌性交配而使後代更多,同時還要想方設法把其他雄性對手排除在外。這意味著雄性從天性上來看是更好鬥、更願意冒險的。但是雌性卻不同,和更多的雄性交配不會給雌性帶來太多的好處,雌性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她們需要選擇最健康的性夥伴,同時也傾向於選擇那些能夠保護自己、為自己提供食物的雄性。黑猩猩的一支近親叫倭黑猩猩,也被稱為巴布諾(Bonobo,據說在非洲的班圖語中這是“祖先”的意思)。和黑猩猩不同,倭黑猩猩群落中的統治者是雌性。食物是由雌性首領分配的,雌性吃完了,雄性才能吃。在黑猩猩群落,雄性的黑猩猩成年之後需要離開家族,到外邊闖蕩世界,但是在倭黑猩猩群落中,雌性的倭黑猩猩成年之後需要離家出走。倭黑猩猩群落中的雄性就像是賴在家中不走的長不大的兒子。和黑猩猩部落迥然不同的是,倭黑猩猩以熱愛和平和性愛著稱。在倭黑猩猩部落中,解決矛盾的辦法往往是通過性愛,或是彼此的愛撫。倭黑猩猩中雄性和雌性的比例大約是1∶1,而在黑猩猩中雌性往往是雄性的2倍。考慮到他們出生時的性別比例大約都是1∶1,可以看出來,在倭黑猩猩部落中,雄性不需要時刻準備政治鬥爭,結果死亡率更低,壽命更高,幸福指數可能也更高。

鬥爭是一種策略,合作也是一種策略。哪種策略最後會占上風,取決於環境、曆史、競爭對手等多種因素。但是,在黑猩猩時代的政治遊戲,就已經表現出其吊詭的一麵。

回到荷蘭阿納姆動物園那一幕悲劇。群落中最強壯的黑猩猩是魯特而不是尼基,但是為什麼葉羅恩會選擇和尼基結盟呢?在政治中,這就是“強即是弱”的規律。黑猩猩部落中的統治者未必是肌肉最發達的家夥,如果他的力量最強大,可能會激怒其他的所有雄性黑猩猩,大家會群起而攻之。所以,黑猩猩政治遊戲中教給我們最重要的一課就是首先要考慮結盟。這和領導們天天琢磨的“班子”問題,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