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聞寫作的“八忌”
李康學
新聞寫作是個不太好玩轉的活兒,因為它就像工廠裏生產產品一樣,出品要好,質量要高。當然,工廠出的產品是物質產品,而媒體出的文章是精神產品。物質產品一般都有標準的技術生產要求,工人隻要按程序和標準的尺寸要求去做就是了,精神產品卻不同,它雖然也有一定的質量要求,比如說要求新聞選材好,內容新、奇、特,文章主題突出,邏輯嚴密,行文通暢等等。但畢竟它不像工廠的物質產品那樣有精細的尺寸標準要求,精神產品的質量要求是概念上的,比較籠統模糊,文章好壞評判又不太容易掌握,往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以說這種文章寫作不太好玩轉。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寫出的新聞文章見諸媒體後,隻要讀者挑不出什麼毛病,質量就是肯定過關的。而要達到這個至少過編輯和讀者關的基本要求,我們在新聞寫作中就要努力做到避免以下“忌諱”。
一忌假冒偽劣。現在假冒偽劣的東西太多,新聞方麵的假冒偽劣文章也不時出現在媒體中。如2010年內,據中國青年報點評,就有《中國作協作家團入住總統套房》、《中國每年有220萬青少年死於室內汙染》、《炒蒜高手擲千萬買走百斤金條》、《70%舉報人遭打擊報複》、《西安市已被確定為國家第五個直轄市》、《喀什房價兩個月就翻倍》、《一女生世博排隊被強奸懷孕》、《傳我軍數百戰機青島上空軍演》、《“偷菜”遊戲或被取消》、《金庸去世》等十大假新聞報道,先後在一些公開出版的媒體中刊出。社會負麵影響很大。這些假新聞作品的寫手,雖然出名於一時,卻毀了自己一世的名聲。如此結果,對寫假新聞的人來說,其實也是得不償失,其教訓亦足以讓人引以為戒。所以,無論職業的或業餘的新聞寫手,不寫假冒偽劣的文章,都是從事新聞行業人應懂得的基本道德要求。
二忌空洞無物。寫新聞類文章,靠的是用事實說話,有事實則有內容,若無事實,隻有口號或玩弄文字上的遊戲,那就叫空洞無物。所以,不論什麼樣的文章,采用什麼樣的文體,寫什麼樣的題材,都要求有充實的內容。那種沒有充實內容的文章,即使辭藻寫得再華麗,都不會給人留下好印象——我們看文學作品的感受是如此,看新聞類的作品感受當更如此。如果一篇新聞作品空洞無物,不知所雲,那文章必然就會是被讀者所厭棄的敗作。
三忌無中心主題。寫新聞類的作品,尤其寫通訊、特寫、述評之類的新聞作品,沒有中心主題是絕難成稿的。而文章的中心主題,就好比大樹的樹幹。樹幹是一棵樹成長立足的基礎。沒有樹幹,這棵樹也就豎立不起來。所以,寫新聞類的文章,首先得把中心主題,也就是立意弄清。中心主題明確了,圍繞文章中心組織材料也就不難了。而許多通訊員來稿寫得不成功,一個重要原因,也就是中心主題未能突出,文章因而立不起來。
四忌缺六要素。新聞有六大要素,即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結果。這六大要素也就是新聞文章不可缺少的組織材料,如果說,文章的中心主題好比大樹的樹幹,那麼新聞文章的材料就好比樹枝的枝葉。一棵樹沒有樹幹不行,沒有枝葉當然也不行,隻有樹幹和枝葉都具備了,這棵樹看起來才顯得很完美。所以,一篇好的新聞作品,一般都不會缺枝少葉,其中新聞的六大要素都會具備。如果缺少了這些要素,那就可能不會是好文章了。
五忌結構混亂。新聞作品的結構,要有邏輯性。有些通訊員寫稿,常常前言不搭後語,或自相矛盾,該寫在前麵的內容,偏偏放在了後麵;該放在後麵的內容,又往往寫在了前麵。次序上毫無章法,材料組織上沒有邏輯性,整個一盤散沙,這就造成了結構上的混亂。讀起來就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編輯遇到這樣的稿件,自然隻有槍斃。
六忌麵麵俱到。在報社,可經常看到不少編輯部未用的新聞稿件,這些新聞稿往往有個通病,就是文章寫得很長很囉嗦,一篇稿子麵麵俱到,什麼都涉及了,重點卻不突出。編輯碰到這類的稿件很為難,不好編就隻有放棄了。像這樣麵麵俱到的稿子,主要是寫作者功夫不到家,不知道材料如何取舍。如果寫作者留心去學學裁縫,懂得一點剪裁法,這種毛病就會少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