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剛柔相濟(76)(1 / 2)

我所說的新戰略理論,實際上並不新穎,在此之前,人類曆史上就已經大量存在過此種戰略理論所描述的戰略現象,隻不過,之前的那些戰略現象不僅空間狹小而且缺乏係統深入的理論框架。由此,我所說的新戰略理論,其新穎之處,正在於其理論框架的新穎性,是在研究和整合前人的戰略現象及借鑒前人的一部分戰略理論的條件下、通過進一步的思考和總結而得出的新理論框架。

針對另一部分人所說的根本就不存在你所說的新戰略理論的說法,我的回答是,既然是新戰略理論,之前就一定不會存在此種新戰略理論。但是,任何一種新的戰略理論都必然有一個最初的形成過程和問世的階段。至於各式各樣的新戰略理論,其究竟是否具有存在價值,這當然要取決於最終的實踐過程,不過,這並不能妨礙此種戰略理論的提出者促動此種戰略理論形成和問世的過程。

我在主觀情感上對於那些不關注理論本身卻首先對理論提出者之身份進行非難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我也並不刻意去謀求改變這一部分人的做法。我更相信,此種做法實際上也是一種社會傳統中的人之常情。

諸子百家

先秦諸子百家在闡述和踐行自己的學說時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習慣於將自己所強調的那一方麵無限誇大以致於蓋過了其他所有方麵。老子強調柔的作用就以為天下之事都是以柔克剛因而柔弱勝過剛強,孔子崇尚仁義因此在被問到一定要去掉兵、糧和仁義之一方麵或兩方麵的時候而認為兵和糧都可以去掉唯獨仁義不能去掉,孫武在強調謀略對於戰爭勝負的重大作用時則將謀略擺在首位而攻城排在末位所謂“上兵伐謀”是也,韓非在強調法治理念時又將法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唯法是依”。如此旗幟鮮明、觀點犀利,的確有助於人們更多地了解到他們各自所強調的那一方麵,可是與此同時也因為他們過於強調某一方麵而不可避免地使得他們對其他方麵的認知出現了偏差,而過分推崇某一方麵、偏差認知其他方麵的結果則是他們各自的學說都在演繹到極致的同時又走向了極端。後世人和現在研究者們,如果想要更加準確全麵地理解事物的話,就不能完全信奉他們之中的某一種學說,因為這些學說原本就存在著認知偏差和極端趨向,因此最好的做法是進行比較吸收和在比較的過程中研究。

老子在《道德經》第36章中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後世人將其概括為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老子的原意,是要說明柔弱勝過剛強,所謂以柔克剛。

然而,老子的邏輯卻是沒有來由的,柔能克剛、同時剛也能斷柔,所謂水滴石穿,正是以柔克剛,而所謂快刀斬亂麻,正是以剛斷柔。這兩種情形從理論上都能說得通,然而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其時效性卻是天壤之別。一塊石頭即使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接受滴水的作用,而想要滴穿它也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而一把快刀隻要出鞘便可以立即將眼前亂作一團的麻繩斬斷。一定要用以柔克剛的辦法,那也就是說當事人要等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後才能取得水滴石穿的效果,可是事情卻總是發生在當下並要求當事人立即做出可見的決策,所以不能依靠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後的效果來處理每天都要遇到的事情。盡管在現實社會中,想要使眼前的決策收到百年之效用的情形也很常見,可這卻絕不等同於以柔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