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歐洲各國都因為科技進步和軍事競爭而處於不停的發展狀態,但是,“仍有可能在各個敵對國家中,有一個國家因擁有充足的資源而脫穎而出,超出其他國家,控製整個歐洲大陸。”保羅?肯尼迪認為在1500年之後的150年中,這個因為資源充足而脫穎而出的國家就是西班牙。但是西班牙卻遭到了歐洲其他強國的聯合反對而它自己也擴張過度,“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們盡管擁有大量資源,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使地盤擴展過大,戰線拉得過長,致使自己日益衰落的經濟基礎無法支持過於龐大的軍隊。”盡管歐洲其他強國在與資源充足的西班牙的對抗中同樣損失巨大,“但它們想方設法地(雖很勉強)比哈布斯堡王朝更好地保持了物資資源與軍事力量之間的平衡。”
而後來的英國的國際地位日益突出則是因為其先進的金融借貸係統和發生了促進生產力大發展的工業革命,在歐洲試圖控製歐洲大陸的國家總是因為其他強國的聯合反對而遭受失敗的情形下,“由於到18世紀初供養龐大的常備軍和國家艦隊耗資巨大,能夠建立先進的銀行借貸係統的國家(如英國)比金融係統落後的對手,享有多方麵的優勢。”此外,“在18世紀之後,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這使它更有能力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失敗拿破侖統治歐洲的企圖。”
在19世紀上半期,歐洲各國因為主要關注內部****或者專注於領土擴張因而使得歐洲的國際局勢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在此期間各國的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都得到了迅猛增長,尤其重要的是這一時期工業革命相繼在各國發生並逐漸形成了以蒸汽為動力的社會工業生產體係。但是到了19世紀下半期,歐洲範圍以外的國家也先後進行工業化,“這使國際力量對比逐漸變得不利於舊有的一流強國,而有利於那些既有資源,又善於組織利用新生產工具和新技術的國家。”而在這一時期中所發生的幾場戰爭中,“一些國家之所以在戰爭中失敗,是由於它們未能實現軍事係統的現代化,沒有基礎穩固的基本工業設施,來支持其龐大的軍隊和製造正在改變戰爭性質、造價昂貴、結構複雜的武器裝備。”
到了20世紀,“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各國國力的增長速度快慢不同,國際係統與50年前相比變得更加動蕩、更為複雜。”“每十年統計一次的經濟力量增長指數表明:世界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而變化的結果則是“法國、奧匈帝國和剛剛統一的意大利等傳統歐洲強國盡管做出了巨大努力,在競賽中卻逐漸範例。”而另一方麵,“地大物博、橫跨大陸的美國和俄國(這個沙皇國家的生產效率低)則脫穎而出。在西歐各國中,可能隻有德國有足夠的力量躋身於未來世界強國之列。”
第一次世界大戰顯示出“德意誌帝國比沙皇俄國具有某些優勢,因為德國的工業生產組織有序,全國上下工作效率高;而俄國雖然加快了現代化步伐,但仍很落後。”而協約國隻是“由於後來美國出兵,特別是提供經濟援助,西方盟國終於擁有戰勝其敵對聯盟的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軸心國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最終無法克服生產資源比1914-1918年戰爭時更為不足的弱點。它們確實做到的一點是,占領了法國,削弱了英國,爾後即被同盟國的優勢兵力所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