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大敗之後,竟然也能隱忍不發,另有圖謀,然而秦國又快速奪下了楚國的武關一帶,把它變成了秦國的商於郡,秦孝王感於公孫鞅的大功,就把商於這一個地方封給了公孫鞅,所以公孫鞅又被人稱為商君,或者商鞅。不過失去武關的楚國並不服氣,每年總有一段時間想揮軍北上,奪回屬於自己的領土,但每次都被秦國大敗。所以看到武關戒嚴,牧野還以為楚國人還不死心,又卷土重來了。
走近了城門,城門兩邊都貼著羊皮底料的告示,旁邊黑壓壓地圍著一批人,一個黑衣皂隸正在大聲說著什麼。牧野也走了過去,走到人群的外圍就聽到了黑衣皂隸的話“……國賊公孫鞅聚眾謀反,今已敗逃,大王有令,即日起,取締公孫鞅商君爵位封地,剝奪公孫鞅秦國大良造官職,關閉全國關口,所有人員許進不許出,直到公孫鞅伏法梟首為止,所有人員,不得窩藏逆賊,否則按十伍連坐法株連,另,秦王發下緝拿公孫鞅賞金,活捉此賊者,賞萬金,封侯萬戶及為秦國銳士萬夫長,擊殺此賊者,賞金五千,封侯五千戶擊為秦國銳士千夫長,舉報商鞅下落者,賞金一千,封侯千戶……”
牧野聽著這告示,眉頭就皺了起來,心裏暗暗稱奇:“這商鞅不是秦國的大功臣麼,怎麼轉眼就變成了起兵造反的逆賊了?”牧野從小就聽父親說商鞅的事跡,說商鞅是不世奇才,更是秦國的再造恩人,牧神最大的願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夠把日落西山的大周王室整頓得像秦國這般蒸蒸日上。
牧神對商鞅的敬仰可不止這些,牧神曾經去過秦國鄭重拜訪過商鞅,甚至不惜拜這個年齡與他所去無幾商鞅為師,但是商鞅忙著在秦國變法,無暇教導牧神,不過他卻指點牧神:“大周帝國不同秦國,大周帝國不能變法,一變則招惹天下諸侯之威壓,絕無成功的可能,如果想成功,隻能另開一片天地,徐徐以重圖天下。”牧神得益於商鞅的指點,才秘密招兵買馬,揮師南下,進攻莫蘭帝國了。
牧野知道自己消息閉塞,自己已經離開這大周帝國久已,對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事情一無所知。不過他心裏卻有一個很堅定的信念:商鞅不會叛秦。牧野雖然是個十五歲的少年,但是他卻出身於貴胄之家,博聞廣記,心智絕不是同齡人可比擬的。他對商鞅的了解還是很多的。他腦海裏馬上就浮現了對商鞅的認知。
商鞅,師承不詳,曾經在魏國丞相公叔痤家當門客,官職中庶子,公孫痤知道他的才能,臨死前曾向魏王推薦商鞅為丞相,但是遭到了魏王的拒絕,然後公叔痤急了,要求魏王殺了商鞅,意為既然不用這等奇才,也不能讓別的國家用了。但是魏王也隻當了耳邊風。
公叔痤死後不久,秦孝王發布了求賢令,商鞅入秦,得到了秦孝王的賞識,於是商鞅的才華得以施展,進行了一係列的變法,使積貧積弱的秦國鹹魚翻身,一舉成為真正意義的大國,不僅如此,為了推行新法,商鞅不惜得罪秦國的權貴,與秦國世族貴族全部結仇,從太子到秦孝王的哥哥太傅,五一不對商鞅恨之入骨。商鞅雖然得罪了秦國權貴,但是卻得到了秦孝王的全力支持,把太子貶為庶人,給自己的親大哥施以割鼻之刑,從此秦國上下,無人敢與商鞅做對。這麼一個得以秦王賞識信任的人,怎麼會叛秦呢?
牧野很快就意識到,秦國可能已經變天了。他仔細傾聽人群裏的的議論聲,想從其中得知一點有用信息。
“官府說商君謀反,這怎麼可能,商君可是咱們大秦的恩人呐,據說先王駕崩之前,執意將王位禪讓商君,商君也不接受啊……”一個聲音傳來,牧野心中一凜,心裏一驚:“原來商鞅的大後台秦孝王已經死了,是新秦王頒布這法令的。”牧野恍然大悟,商鞅在秦國位高權重,除了秦孝王,其他的權貴都對他怨恨甚深,新秦王自然一不例外,誰是新秦王呢?牧野眉頭一轉,秦孝王贏蕖梁隻有一個兒子,贏駟。贏駟年輕時候反對商鞅變法,被秦孝王流放到邊遠之地,難道是這家夥回來了?
“誰說不是呢,新王與商君有舊怨呢,還記得十九年前麼,還是太子的大王因為反對商君,結果被先王貶為庶人,直到一年前太子才被赦免罪狀,迎回鹹陽呢……”這聲音壓得很低,但是牧野卻聽得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心裏的推測並沒有出現錯誤。牧野仔細地觀察了這個說話的漢子,見他身高七尺,頭上頂著竹篾帽,身上穿著厚厚的土棉衣,看起來就像個普通的農家漢字。不過一個農家漢子,可絕對沒有這膽量說這話。牧野見這漢子那張大眾臉上還帶有一個刀疤,估摸這人也當過兵的。秦人尚武好鬥,都以從軍為榮,自商鞅變法後,有戰功就有豐厚的封賞,所以軍隊的戰鬥力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