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之後,一個叫花子般的少年出現在了秦國領土的武關縣。大周帝國名義上占有著華夏大陸五分之四的領土,人口數十億,從帝國的中央,拍快馬日夜兼程,到達帝國最近的邊緣也需要一年多的時間,但實際上,現在的大周帝國皇室所實際掌控的領土不到兩千多裏,其餘的領土,被秦、韓、趙、魏、楚、燕、齊七大諸侯國和宋、衛、魯、唐、陳、中山等三十六個小國所瓜分了,當年被分封的諸侯國,早已經尾大不掉,反客為主,現在都沒把周皇室太當一回事了。周皇室數百年來也漸漸式微,近十代君主都是庸碌之輩,國家也沒有棟梁之材,所以整個皇室就更趨江河落日了。直到牧野的父親牧神橫空出世,整個大周皇室才腰板才硬了一點,但是牧神也清楚天下大勢,各諸侯國絕對不會願意周皇室的中興,所以牧神做出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定:揮軍南征莫蘭帝國。
莫蘭帝國與大周帝國毗鄰,同在華夏大陸,可領土卻遠比大周帝國小很多,不過雖說小,也有兩個大型的諸侯王國那般大小,而且人口就有數億之眾。莫蘭帝國此時也與大周帝國情況差不多,甚至比大周帝國更為混亂一些,莫蘭帝國境內大小王國就有上百個,分成了兩大陣營,數百年來,征戰不休,莫蘭帝國的皇室對此也無能為力,嚴格來說,這些人並不是為了反對皇室而引發的戰爭,而是帝國裏兩大教派的戰爭:婆羅門與佛教之間的較量,兩者都擁護皇室,但是彼此卻對立死敵,這百年消耗,早已經嚴重打擊了莫蘭帝國的實力。牧神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於是盡起全國精銳十萬大軍,悄然翻越三千裏的泰古山脈,悍然對莫蘭帝國發動戰爭,企圖吞並莫蘭帝國,壯大實力,然然逐一平定大周帝國境內的各大諸侯實力,重整帝國昔日輝煌。
帶走大周境內所有精兵,牧神並不擔心各大諸侯國會對皇室發動戰爭,周皇室雖然衰弱,但是天下共主的招牌依舊還在,雖然這個招牌的光環已經暗淡,但是其他的諸侯國可不是吃素的,都是勢均力敵的對手,誰染指周皇室,其他的諸侯王就會以“尊王”的口號聯合起來,數百萬大軍殺過來,到時候便宜占不到,反而惹了一身腥味。一百年前的鄭國和梁國就是最好的榜樣,一時腦子發熱犯迷糊,以為周皇室弱小,欺負了就欺負了,也沒啥好說的,兩國君一商量,就發兵伐周。結果卻被七大諸侯國派出百萬大軍,耗時半月,將這兩個蕞爾小邦給瓜分,國君被裝進了籠子裏運到了大周王畿洛陽遊街示眾,最後列國會盟,在洛水附近,活生生的把鄭國國君和梁國國君千刀萬剮了。
從此以後,再無諸侯國膽敢打周皇室的主意,可是周皇室的力量,也被各大諸侯國嚴格監控著,各諸侯國容不得周皇室壯大實力。牧神這十萬大軍,他還是秘密招募訓練出來的,各諸侯國都不知道,要是知道了,諸侯的聯軍早已經兵臨城下了。雖然十萬大軍相對於個諸侯王國動輒蓄養數百萬大軍來說算不得什麼力量,但是卻表明了一個道理:周皇室不老實了。周皇室存在的意義,對於各諸侯國來說,是一張可以打的外交牌,雖然周皇室的影響力不大,但是個諸侯國都是周皇室分封下來的,許多東西有了周皇室的確認,那就等於打了金字招牌,管用得很。比如趙國原來分封是公國,但是燕國卻是王國,趙王在見燕王的時候,總覺不爽,雖然自己也稱王,但人家的王是先祖就封下來的,自己的卻是自己加冕的,各大國家都不承認,好說,派個使者,帶點貢品到周皇室那裏,威逼利誘一下,一個王國的封號就下來了,這個可就是法律憑證了。於是乎皆大歡喜,周皇室就是在扮演著類似的萬金油角色,這個格局已經維持了一百多年。
可是牧神仍然敗了。他率軍南征,各大諸侯國雖然不知道,但是卻被一個神秘的組織洞悉。這個組織名叫“七國聯盟”。七國聯盟是個極其神秘的組織,他們的成員無人知曉,但是他們卻有幹擾任何一個國家的實力,他們經常會製造事端,挑起各諸侯國之間的混戰,以此牟利,可以說,這戰國一百年來,各諸侯之間的戰爭,過半數是由於七國聯盟操控發生的。各國君王對七國聯盟也忌憚三分,不敢過分幹涉七國聯盟的力量。
當然,也不是沒有國家膽敢與七國聯盟叫板。秦國就是其中之一。那是三十年前,秦國的秦獻王對七國聯盟忍無可忍,在國內發動了掃蕩七國聯盟勢力的行動,但是七國聯盟馬上就采取了報複,策動了天下第一強國的魏國攻秦,雙方在河西一帶血戰三年,秦國在這一場戰爭中死傷慘重。實力一下子跌落到七大戰國的末位,最後割讓了河西一帶兩千多裏土地給魏國,魏國才罷兵休戰。而在兩國交戰的過程當中,秦獻王也被七國聯盟派來的殺手刺死。要不是繼位的秦孝王隱忍示弱,與七國聯盟妥協,秦國遭受的打擊恐怕更加嚴峻。從此之後,各國無不對七國聯盟畏如蛇蠍,不敢隨便招惹。但是也加強了對朝廷的控製,防止七國聯盟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