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藏保鮮應注意幾個問題:(1)應在完全成熟後采收,采前一周內不灌水,晴天采摘;(2)輕摘輕放,防止果實受傷,貯前挑去傷、病、蟲果;(3)在貯藏前進行防腐、滅菌處理。
2.加工利用
甜柿果實加工工藝較簡便,產品營養價數高,色、形、味美。其產品具較高商品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除柿果可加工外,柿葉可製保健飲料和柿葉茶。柿葉茶在日本已有近千年曆史。目前,他國已開始生產柿葉茶,產品已進入商品市場。柿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是含有大量入,有一些野生柿,同時還含有盧丁、膽堿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降血脂、降血壓和防癌作用。
硬骨淩霄
一、形態特征
常綠半蔓性灌木,近直立,高可達2米蔓性枝條攀附它物可長5厘米左右。枝細長,常具小瘤狀突起。羽狀複葉對生,小葉5~9枚,卵形至寬橢圓狀卵形,長1~2.5厘米,寬0.5~10厘米端漸尖或短漸尖,基楔形至近圓形,緣具不規則粗鋸齒;多無柄或有不明顯短柄。頂生總狀花序;花冠漏鬥狀,稍彎曲,橙紅色,具深紅色縱紋,長約如耶雄蕊伸出花冠外。蒴果扁線形;栽培者多難結實。
二、原產地概況
原產南非西南部,分布於好望角附近,地處大西洋與印度洋交彙點,北有開普山脈,為開普山山前狹長的台地及海灘地,無較大河流,多為季節性泄水溪溝;海拔在700千米以下;因受印度洋與大西洋的洋流影響,故溫度較高,年平均溫在15攝氏度左右,最冷月平均也在10攝氏度以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水量在1000毫升左右;又瀕臨洋麵,故濕度較高;土壤肥沃,排水良好。
三、引種概況
本世紀初即已引入我國,最初在華南栽培,30年代引入西南,在四川、雲南、貴州皆見有園林種植。長江流域由於冬季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露地難以越冬,故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多作盆栽,深秋以後移入室內。現北起哈爾濱,烏魯木齊,多有盆栽。
四、生長與適應性
我國各地栽培,無論華南露地或北方盆栽,都表現良好;在西雙版納露地栽培,可全年開花不斷;華南花期為6~10月;北方盆栽花期為9~11月。除西雙版納外,很少結實。
硬骨淩霄為陽性植物,能耐半陰;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在51以下即受凍;要求肥沃、濕潤而又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不耐幹旱,亦忌水浸。微酸至微堿土均能生長。
五、繁殖特征
我國栽培的硬骨淩霄,由於生態條件尚不能完全滿足,故多數地方僅可開花,花後脫落而多不結實。因此普遍采用扡插繁殖。3、4月剪1年生成熟,或於6~8月剪取嫩枝或半成熟的當年可扡插。硬枝扡插需30~35天生根,嫩枝或半成熟枝約20天即可生根。地自生新根,故可人為壓條,亦可將著地生根枝條剪離母株掘出移植。在進行嫩枝扡插時應注意適當遮光,以降低高溫和減少蒸發;否則常因高溫及蒸發過大而使插穗萎蔫。北方扡插生根後,應立即掘出上盆栽植,並先置於蔽陰處周至十天,苗挺拔後再移至陽光下正常管理。
六、栽培管理
在華南及西南地區露地栽培區,栽植應選向陽、土層深厚而肥沃、疏鬆之地,不可積水。否則應挖深穴更換客土,並適當施放腐熟有機肥料。若遇特殊幹旱持續20天以上時,還應適當澆水。北方盆栽,平時注意澆水,每半月結合澆水施液肥一次。花後應將殘花及弱枝剪除,並注意春季出房時將雜亂枝條修剪,保持植株姿態美觀;徒長枝應設法引誘偏斜,不能全剪掉,以免基部垂發新的徒長枝破壞株形姿態;偏斜後可促其再生側枝以彌補空缺。
5、6月高溫幹旱時期常有蚜蟲危害新梢,應及時噴殺,以免新梢受損影響開花。
北方盆栽者可於6月中旬將枝梢盤曲,綁紮於竹架上,令其造成各種形態造型。5月初出房後進行一次修剪,將雜亂,傷殘枝修剪掉;生長期應保持盆土濕潤,每周結合澆水施一次液肥;10月中旬入室內越冬,進房前應檢查有無殼蟲,發現有蟲時應用舊牙刷除後再入房。
七、用途
花色豔麗,花期長,是很好的觀賞植物,華南露地植庭院,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盆栽供秋冬季節室內觀花。
茜草科
咖啡
一、形態特征
又稱大粒種。該種原產於非洲利比裏亞。為常綠喬木,植株高大,枝幹木栓化最快;葉片大,呈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厚、硬而有光澤,葉脈稀,約6行;自花授粉,花大,果實大,成熟時為淡紅色,果皮及果肉硬而厚;枝條單節結果少,單位麵積產量低;產品味濃烈,刺激性強,飲用質量最差。
二、原產地概況
小粒種咖啡原產於非洲東部熱帶山地高原氣候的埃塞俄比亞。該地氣候全年溫暖,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9~20.5攝氏度,年平均最高氣溫25~28攝氏度,年平均最低氣溫13~14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32~34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1~7攝氏度,年降水量880~1500攝氏度,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4~9月,12~2月冬雨量在30毫升以下。
咖啡原產於非洲剛果的熱帶雨林區,該地氣候全年溫度較高;年平均降水量1000~2000毫升。大粒種咖啡原產於非洲西部的利比裏亞,產地屬熱帶雨林氣候。
三、引種曆史及現狀
公元前525年,阿拉伯人已開始栽培咖啡,15世紀以後,傳入荷蘭、斯裏蘭卡、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地。18世紀以後,熱帶地區開始大量栽培咖啡。目前,全世界有70多個國家種植咖啡,麵積已達1130萬公頃,主產區是拉丁美洲,其次是非洲和亞洲。其中小粒種咖啡麵積約占世界總麵積的80%,主要分布於北緯22度(古巴)南緯26度(巴西的巴拉那),主產國是巴西、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等國;中粒種咖啡種植麵積約占世界總麵積的15%,主要分苟於熱帶南北緯10度之間,主產國為科特迪瓦、喀麥隆、印度尼西亞、印度、菲律賓等國;其它種如大粒種等種植麵積在世界總麵積的5%以內,大粒種主要分布於南北緯8度之間。
咖啡在世界各種植國的經濟地位中所占比重不同(如咖啡是巴西、哥倫比亞、科特迪瓦等國的主要外彙來源),因此,各國的重視程度及所采取的鼓勵措施也不盡相同。又由於各咖啡種植國的自然條件、氣候因素等差異,各國的單位麵積產量差異也很大。
華僑自馬來西亞帶回大、中粒種咖啡在海南省儋縣的那大附近種植,以後陸續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引進種植於海南省的儋縣、文昌、澄邁等縣。雲南的咖啡是景頗族同胞於1914年從緬甸引入的,廣西的咖啡是本世紀20年代從越南引入的,廣東粵西地區的咖啡最早始於1934年,引入高州、徐聞等縣種植。但這些都是零星種植,未能形成規模。直到解放後,咖啡生產才得以較大發展。
40年來,我國咖啡生產時起時落。根據不同時期咖啡發展情況,可把我國咖啡生產的曆史分為以下時期:
50年代(1954~1960年):這段時期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咖啡飛躍發展時期。1960年,我國種植咖啡麵積達到8667公頃,是1986年以前30多年的最高紀錄。
60~70年代(1961~1980年):60年代初期咖啡生產急劇下降,1985年全國咖啡種植麵積不到667公頃,以後略有發展,時有起伏,1980年全國咖啡種植麵積已不到667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