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知識淵博,曾潛心講學,有弟子三千人。不過,孔子從不以學者自居,不論碰到什麼問題,隻要自己不懂,就不恥下問,不知道決不說知道。
有一次,孔子帶弟子子路去周代祖廟參觀,看到一個製作精巧的陶器,孔子不知道這陶器做什麼用的,便問看廟人:“這是什麼陶器呀?”
看廟人說:“這是座右銘器。”
孔子仔細看了一下座右銘器說:“我聽說這種陶器裝滿水就歪倒在地;空著就躺在那裏,立不起來,隻有把水裝得適中,它才能立起來,是嗎?”
看廟人說:“是這麼回事。”
於是,孔子又讓子路取來水,試驗一下,果然如此。孔子歎了口氣說:“唉,滿了怎麼會不倒呢?”
子路問孔子:“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陶器盛滿水不倒呢?”
孔子說:“那隻有抑製、減少水,讓它不滿,它才不倒。”
“怎樣抑製減少呢?”子路又問。
孔子說:“德高望重的人,就要謙虛恭敬講禮貌;見識廣的人,就要虛懷若穀,傾聽別人的意見。能這樣做,我想就可以抑製減少滿而傾覆了。”
孔子借物寓意,表現了他謙虛做人的美德。
還有一次,孔子帶弟子子貢、子路等人去陳國。路上,孔子見花紅柳綠,一個年輕姑娘在采桑葉,順口吟出一句詩:“南枝窈窕北枝長。”孔子話音剛落,采桑女也吟道:“夫子行陳必斷糧。”孔子還沒明白采桑女的意思,采桑女又吟出兩句:“九曲明珠穿不過,回來問我采桑娘。”
孔子和弟子們對采桑女的話很奇怪,可為了趕路,就沒上前細問。
他們當天來到陳國,應了采桑女的話,受到陳國的冷遇,隻好餓著肚皮過了一夜。第二天,孔子朝見陳國國王,國王拿出一顆九曲明珠(珠子中間有九道彎)說:“聽說你很有學問,又很聰明,你能把線穿過這顆珠子嗎?”
孔子用線試了試,怎麼也穿不過去。他猛然想起采桑女的話,後悔當時沒問問這個聰明的姑娘。於是,他趕忙叫子貢去向采桑女請教。子貢來到昨天采桑女采桑葉的地方,不見那位年輕的姑娘,隻見樹旁堆著一堆土,不遠處又堆著三堆土。子貢想了一下,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桑是木,木旁堆土,這個姑娘一定姓杜。旁邊還堆著三堆土,一定是三娘的意思。”
恰巧這時走過一位砍柴人,子貢上前打聽:“您知附近有叫杜三娘的嗎?”
“有,就住在前麵村子裏。”
子貢按照砍柴人的指點,很快找到杜三娘,向她請教用線穿九曲明珠的辦法。杜三娘笑著告訴他:“可以在線上抹上油脂,把線拴在螞蟻腰上,讓螞蟻爬進珠孔。如果螞蟻不肯往裏爬,就用煙熏它,肯定能成功。”
子貢趕快回到陳國,把采桑女的方法告訴孔子,孔子照著去做,果然將線穿過了九曲明珠。事後,孔子不無感慨地說:“真是‘學不可以已’呀,要不是采桑姑娘教的妙法,我們還不知要多尷尬呢。”
名師點評: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三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