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上屆黨委向大會報告工作,請同誌們審議。
一、三年工作概況
在1985年8月召開的我校第七次黨代會上,確定了學校今後的發展目標,即“按照著重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的方針,用十年或較長一些的時間,建成高水平的以工科為主的綜合大學,使清華大學成為我國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三年來,在國家教委和北京市委的領導下,全校同誌團結奮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使清華大學在提高中穩步發展,在改革中紮實前進,為實現上述發展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整個學校工作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了較大進展,主要有以下十個方麵:
1.繼續調整了專業和係科的布局。理科增設了化學係,組成了理學院;工科新建了環境係、材料係和建築學院(下設兩個係);文科建設在提高水平、辦出特色上取得一定進展。目前,我校已成為擁有17個工科係、4個理科係、3個文科係、4個經濟管理學科係的綜合大學。
2.繼續進行了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在充實和完善原有教改措施的同時,試行了三學期製、評選一類課程,在畢業分配和研究生招生、培養、管理等方麵的新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較好效果。總的看,畢業學生的質量有所提高,適應工作的能力有所增強。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以本科生和研究生為主的,包括大專、雙學士學位和第二學士學位、博士後,繼續教育的比較完整的人才培養體係。在校各類學生總數近15000人,已達到原定1990年的規模。其中碩士生2200餘人,博士生660餘人,在實現高層次人才培養基本立足於國內的要求上,取得了顯著進展。
3.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的規模和水平有較大發展和提高。三年共新上科研項目1976項,其中國家“七五”攻關項目大小課題200多個。共獲科研成果獎412項,其中國家級獎勵59項,有一批成果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技術開發工作有較大發展,科技協作範圍進一步擴大。為了加強領導,統籌安排,發揮學校綜合優勢,促進科技產業的發展,學校成立了科技開發總公司。
校辦工廠在為教學、科研服務中取得了新的成績,並進行了管理體製和產品結構的改革,提高了經濟效益。三年中,平均每年完成利潤400多萬元。
4.學校與企業、部門、地方的橫向聯合有了很大發展,內容和形式多樣化。目前,我校已與產業部門、企業或研究機構建立了36個科研生產聯合體和以技術、智力投資的工技貿相結合的經濟實體,並開始形成一些科技產業;學校和一部分係分別參加了一些大型企業集團並與一些大型企業建立了從招生、分配、培養到科研、繼續教育等多方麵的合作關係;學校還與中國科學院、航天部及部分高校建立了科研與教育工作的合作關係;最近,又進一步加強了與沿海城市的合作。
5.國際合作與交流有較大發展,進入了科研合作與聯合培養人才的新階段。三年來,舉辦了13次國際學術會議,新派各類出國人員1595人次,新聘外籍客座和名譽教授19人,主請外籍專家236人,接待順訪專家318人。目前,我校與國外大學、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科技協作的項目有64個,與國外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生有39人。
6.加強了隊伍建設。三年來,新增教師705人,調出幹部和教職工355人,離退休教職工418人,隊伍的結構有所改善。目前,我校年輕教師已近千人,他們正在教學、科研、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生力軍的作用。三年中,共提升教授和研究員286人,副教授、副研究員、高工1431人;評定處級、副處級調研員77人;評工人技師31人,並選配和充實了各個方麵的骨幹。
為了提高教職工隊伍的思想、文化素質,加強了職業道德教育,繼續開設了各類選修課,並加強了技術培訓。
7.改善了學校的物質條件,加強了後勤保障工作。從1985年起,我校基本建設作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三年來,共完成國家投資6214萬元,建成教學、科研、生活等用房14萬餘平方米,是我校建校史上完成年平均投資和麵積最多的時期。三年中淨增儀器設備9546件,價值9842萬元,占全校儀器設備總價值的41%。
後勤部門試行多種形式的經濟承包責任製,開展“優質服務,服務育人”活動,加強了管理,提高了效益。還組織學生參加建校公益勞動,吸收學生參加民主管理、勤工儉學、技術培訓,努力為學生提供在校內參加社會實踐的場所,取得了較好效果。
1987年,學校新征地649畝,為學校近期和長遠發展創造了條件。
8.完成了向校長負責製過渡的準備工作。上次黨代會後,本著黨政分工協作的精神,調整了校黨委常委會和各係(所)黨委的組成和職責,建立了“常委會、校長工作會聯席會議”和“校長、書記辦公會”製度,加強了行政領導係統,改進了職能部門的工作,全麵實行了係主任負責製。為了加強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1986年9月正式建立了教職工代表大會製度,這些措施為過渡到校長負責製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為了實施校長負責製,進一步理順關係,把黨政職能分開,今年4月,學校成立了管理體製改革小組,就黨政關係、校係關係和機關轉變職能等問題分別進行了調研,並起草了有關條例,提交本次黨代會征求意見。
9.結合形勢和任務,做了大量思想教育工作,保證和推動了學校各項任務的完成。按照師生員工的不同特點和要求,組織了多種內容和形式的學習、文化、科技、體育活動,積極倡導參加社會實踐,深入進行“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工作。建立了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統一協調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全麵指導學生的各項課外活動。全校絕大多師生員工擁護黨的路線,工作努力,學習勤奮,精神狀態是健康向上的。
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研究生會、僑聯等群眾組織和民主黨派,在思想教育方麵做了很多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10.在整黨的基礎上,加強了黨的建設。堅持了平時和期末的黨內學習製度和組織生活製度,健全和加強了校、係領導班子的學習製度和生活製度,這對於統一認識,明確任務,加強團結,起了重要作用。各級黨組織在圍繞學校的中心任務,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維護安定團結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積極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
從1985年7月至1988年7月,全校共發展新黨員1660人。其中教職工263人,本科生1068人,研究生329人。1986至1988年7月,共向社會輸送黨員1501人。
在肯定上述工作進展的同時,必須看到,我們工作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各係、各部門、各單位的工作發展也不平衡。從學校的領導工作來檢查,主要存在三方麵缺點:
1.改革和開放的思想還不夠開闊,學校教育還不能很好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加強學校與社會的橫向聯合、加強國際合作以及加強校內各係、各專業之間的聯係協作等方麵,工作還不夠有力,潛力還未很好發揮。
2.思想政治工作還不適應形勢和任務的要求。對新的曆史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及規律研究得不夠;存在一些不適應新形勢的觀念和方法,有些思想教育工作缺乏應有的說服力和滲透力;對改革開放中的各種社會思潮深入了解和分析得不夠,對一些錯誤觀點的影響和危害有時估計不足,有些思想教育工作缺乏應有的預見性和針對性,沒有擺脫被動防禦的局麵。
3.學校管理工作的體製和運行機製還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活力不夠,效率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官僚主義、事務主義等現象。學校和有關部處對一些綜合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調查研究得不夠,在了解各係情況,聽取意見,並指導、協助各係工作上,也不夠有力,學校的綜合優勢和整體效益未能充分發揮。
二、主要體會
這次黨代會,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校召開的第四次代表大會。四次黨代會期間經曆了劉達同誌、高景德同誌兩位校長的任期。回顧這些年,特別是近幾年來學校的工作,我們有以下幾點主要體會:
1.主動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學校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校從實際出發,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有關重要決定,各項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教育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對高等教育事業的建設和改革從認識到實踐也有了相應的突破。學校相繼提出的關於“一個根本(培養人),兩個中心(教育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三方麵結合(教學、科研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指導思想,關於“著重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的方針,關於“建成以工科為主,兼有理科、文科和經濟管理學科的綜合大學”以及學校的長遠發展目標和近期規劃等重大決策,是基本符合學校教育主動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這個方向的,並為幾年來學校改革和工作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學校已基本建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學研究中心,已初步形成開放辦學的局麵。
學校要建立主動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有效機製,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完善的過程。黨的十三大製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隨後,中央又提出了要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秩序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主動、及時地了解和研究客觀形勢和社會需求的變化情況,善於把適應當前需要和適應長遠需要結合起來,善於發揮學校的綜合優勢和整體效益,以不斷提高學校的適應能力和工作水平。這是一個要長期努力解決的基本問題。
2.培養具有良好全麵素質的人才,是學校的根本任務
這幾年我們堅持把培養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強調學校的各項工作都要圍繞和配合提高學生全麵素質來進行,是正確的,有效的。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以及國內競爭、國際競爭和新技術改革的挑戰,對學生的全麵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在培養教育過程中,要使學生全麵理解黨的基本路線,具有“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共同理想和良好的道德紀律修養;要使學生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善於吸收和運用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養成“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良好學風;要注意培養學生具有改革開放的意識,具有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和對外交往的能力,並教育他們增強民族自尊心和國家利益的觀念,為實現共同理想發揚“民主、團結、進取、獻身”的精神;還要使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這樣,我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夠既繼承和發揚學校長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培養出新一代的“四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