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整黨成果,深入改革,著重提高,加速學校建設——在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上屆黨委向大會報告工作,請同誌們審議。
一、三年工作的回顧和學校今後的目標
自1982年7月我校第六次黨代會以來,在黨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在中央教育部門和北京市委的領導下,經過全校共產黨員和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學校認真地完成了整黨任務,教育改革和各項工作都有新的進展。過去的三年,是清華大學在原有工作基礎上繼續前進的三年,是在整黨和改革中發展、提高的三年。
這次整黨,經過一年多思想上和組織上比較充分的準備,於1984年7月正式開始。參加這次整黨的黨員共4024人,其中正式黨員3420人,預備黨員604人;教職工中黨員3030人,學生中黨員994人。遵照中央關於整黨決定的精神,結合我校實際,先後經曆了以徹底否定“文革”為主要內容的學習階段,以進一步端正辦學指導思想為主要內容的整改階段和以增強黨性為中心的總結思想、對照檢查階段,最後進行了組織處理和黨員登記工作。我們在整黨過程中,本著高標準、嚴要求的精神,堅持聯係實際學習文件,統一認識;堅持各級幹部帶頭,以身作則;堅持重在思想教育,啟發自覺,開展談心活動,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並注意聽取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堅持貫徹邊整邊改的方針,使整黨和改革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絕大多數黨員同誌,對這次整黨的目的、意義和要求比較明確,態度是積極的、認真的。通過整黨,廣大黨員受到了一次比較係統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性、黨風、黨紀的教育。整黨中大家從新時期肩負的曆史重任出發,以黨章總綱中提出的三項基本要求為依據,回顧了入黨以來的思想發展過程,總結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著重清理了“左”的影響,從而提高了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覺性。在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增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恢複和發揚黨內民主生活的優良傳統、增進黨內團結、密切黨員和群眾的聯係等方麵,都有可喜的進步,廣大黨員的思想素質和黨組織的戰鬥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1977年以來清查的基礎上,整黨中繼續抓緊清理“三種人”的有關工作。整黨前已處理了45人(內有黨員28人),其中罪行嚴重被判刑的13人(原黨員1人),開除黨籍的6人,取消預備黨員資格的1人,受其他黨紀處分的5人,另20人的錯誤分別作了結論。整黨期間,又進一步係統清理了十年動亂中的各個重大事件,複查了非正常死亡的案件,對“文革”中原在校學生73人(內有黨員21人)的問題作了“記錄在案”,轉交現所在單位研究處理,並著重核查了校內教職工16人(內有黨員12人)。
目前,組織處理和黨員登記工作尚未最後結束。已有2人被開除黨籍,2人留黨察看,3人受其他黨紀處分;現已有3080名黨員進行了登記,有1人不申請登記,有10名黨員緩期登記,還有327名黨員根據整黨安排,要在開學後進行登記工作。三年內,黨的隊伍也逐步擴大,全校在教職工中發展黨員182人,研究生中發展黨員150人,本科生中發展黨員1141人。同時,還按照幹部“四化”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校、係(部、處)的幹部進行了調整和充實,保證了整黨和改革的順利進行。總的看,中央提出的“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的整黨任務,在我校已基本完成。絕大多數黨員認為:這次整黨收獲較大,效果較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三年來,整黨和改革緊密結合,學校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主要是:
1.教育改革邁出了新的步伐,培養人才的數量有發展,質量有提高
學校在調整、改造原有工科專業的同時,進行了理科、管理學科和文科的建設。在理科方麵,繼1980年建立應用數學係之後,增設了現代應用物理係、生物科學與技術係,即將建立化學係,並籌組理學院;在經濟管理工程係的基礎上建立了經濟管理學院(下設四個係);在文科方麵,已建立外語係、社會科學係、中國語言文學係(現設編輯專業)和思想文化研究所。學校建立了研究生院,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建立了以在職工程技術人員和經濟管理人員的知識更新為宗旨的繼續教育學院。現在,學校已初步發展成為以工科為主的,包括理科、文科、管理學科的綜合大學。這是學校性質和結構上的重大改革。
為了全麵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我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一方麵改善和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進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育,改革時事政治學習製度,增設了文史、經濟、法律、音樂等方麵的選修課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勤工助學和課外活動,並結合教學進行學風教育。同時,在教職工中也相應地改革了政治學習的內容和製度,堅持開展“教書育人,優質服務,為人師表”的活動。使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另一方麵,積極改革教學製度、內容和方法,教學質量逐步提高。在1984年第十七次教學討論會以後,全麵修訂了本科教學計劃和研究生培養方案。三年來,學校培養人才的數量逐年增加,高層次人才的數量發展較快。在校本科生從7762人增加到10109人(1985—1986學年約為10400人)。各類研究生從950人增加到1474人(1985—1986學年約為2000人)。其中博士生從43人增加到154人(1985—1986學年約為350人)。接受繼續教育的人數也有較大發展,三年累計8500餘人次。這三年共為國家輸送了4760名本科畢業生和870名畢業研究生。並按照供需見麵的原則,實行了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
2.科學研究工作麵向經濟建設,在規模和水平上有較大的發展的提高,國際學術、技術交流和合作進一步擴大
這幾年,學校先後承擔了國家“六五”攻關項目43個,“六五”基礎項目34個,目前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近600個。三年來,已通過鑒定和評審的科研成果有326項。其中獲國家發明獎11項(累計19項),獲有關部委和省市獎勵的261項。獲國家發明一等獎的“新型MIG焊接電弧控製法”和“自適應頻率捷變雷達係統”都是具有國際水平的重大發明。今年4月1日我國實行《專利法》以來,我校已申請專利168項。三年來,全校在國內外發表科學論文共3541篇(國外114篇);編寫、出版科技著作175種,其中有4種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著作一等獎;教材建設也有一定進展。
在開展科學研究基礎上,技術開發和服務工作有了較大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僅1983年、1984年兩年,已推廣應用的科研成果有195項,占這兩年科研成果總數的88%,其中得到使用單位正式確認年增益百萬元以上的有19項。在不久前舉行的首屆全國技術成果交易會上,我校有500多項技術成果和新產品參加展出,正式簽訂合同的成交項目187個,成交額達1000餘萬元,獲交易會頒發的“技術交易轉讓項次獎”和教育部係統一等獎。現在學校與社會的聯係更加廣泛,有科技協作項目的地區已遍及全國除台灣省外31個省、市、自治區。
三年來,我校與國外的學術交流和技術協作也有了進一步發展。計有643人次出國學習、進修、考察,130人次出國接受培訓,聘請了280名外國專家來校講學,主辦了兩次國際學術會議。對外技術服務有所發展,已向日本出口了一批係統軟件,並開始進入美國軟件市場。今年,熱能工程係的重點科研項目“煤的沸騰爐燃燒”已和美國、日本及國內有關企業實行合作,開辟了國際科技協作的新渠道。
這幾年校辦工廠積極為教學、科研服務,在教學實習改革和技術改造上都有進展。同時努力生產,創造財富,1982年到1984年產值共達2839萬元。上交學校利潤318.2萬元。
3.物質建設和後勤工作改革有了新的進展
從1982年到1984年,學校共完成基建投資3000萬元,完成建築麵積6.6萬平方米(其中教室樓1萬多平方米,學生宿舍和食堂1萬多平方米,家屬住宅3萬多平方米);完成了實驗室改建工程185項;完成平均每年1000萬元以上的技術物資供應;通過各係、所的努力和利用世界銀行的貸款,擴建和裝備了一批水平較高的實驗室。辦學的物質條件和師生員工的生活條件逐步有所改善。
經過整黨與改革,後勤部門職工的思想覺悟和管理水平都有提高,在學校發展快、任務重、矛盾多的情況下,克服困難,積極改革,努力為教學、科研服務,為師生員工服務,做了大量工作,有較大進步。
4.初步進行了校內管理體製的改革,加強了隊伍的建設
三年來,在全校進行了定編工作,製定了崗位責任製和考核、獎勵辦法;從去年開始,在一部分係試行係主任負責製和教職工校內任務聘任製,並初步擴大了係一級的職責和權限;部分教研組按學科發展進行了調整;在校一級實行黨政分工,加強了行政係統的職能和作用。
在隊伍建設上,這幾年主要致力於改善隊伍結構。在選配各方麵骨幹的同時,注意組織學術梯隊,繼續進行人員調整。三年來共調出幹部和教職工440人。由上級指定或委托,參加籌辦和支援深圳大學、煙台大學和北京聯合大學,先後配備了幹部和教師近百人。同時,根據工作需要,補充了一批教職工。
上述整黨任務的完成和四個方麵改革和工作的進展,是全校廣大黨員和師生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也應當清醒地看到,學校工作中還存在不少缺點和不足,主要是:加強本科教學第一線的措施不夠有力,科研中的協作和聯合攻關組織得不夠好,選拔學術帶頭人和建設合理梯隊的工作還不夠落實,教職工和研究生的經常性思想工作還比較弱,管理水平比較落後。總的說,我們的領導水平還不適應學校改革與建設的要求,作風不夠深入,工作效率不高,有些方麵的潛力沒有充分發揮,有些可以做好的工作沒有做好。但縱觀從1977年5月改組原黨委至今八年多來,學校經過撥亂反正,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恢複較快,在發展和提高的進程中已初見成效,為學校長遠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現在,中央在教育體製改革決定中已經確定了本世紀末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清華大學的擴建工程已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項目之一。為了適應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要求,學校根據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決定的精神,從實際出發,初步確定我校今後的發展目標是:按照著重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的方針,用十年或較長一些的時間,建成高水平的以工科為主的綜合大學,使清華大學成為我國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其基本要求是:
(1)全校各個學科應具有自己的特色。絕大多數工科學科處於國內先進水平或領先地位;理科、文科和管理學科在國內同類學科中有自己的長處,其中部分學科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或領先地位。
(2)本科生、研究生都要基礎堅實,思想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德智體全麵發展;研究生的數量要繼續發展,特別是培養博士生的速度要加快,質量要是第一流的;要培養出一批有突出才能的學士、碩士和博士。
(3)有一批在國際學術界有影響的教授、學者,並形成學術梯隊;某些重點學科的學術水平接近或達到世界水平;高水平地完成一批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為經濟建設作出較大貢獻;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實驗室,建設好圖書館,吸引國內外學者和研究人員來校進行學術研究和交流。
(4)完成基本建設計劃和各項有關任務,提高技術服務和生活服務水平,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的校園,使師生員工的學習、工作、生活條件逐步得到改善。
(5)爭取在校各類學生的總數達到2萬人。
從學校目前發展的情況預計,可提前約兩年時間達到原定1990年在校各類學生總數15000人的規模(預計1988年本科生約11200人、碩士生約2400人、博士生約650人,繼續教育約1000人)。根據上級批準的1986—1990年的發展規劃,五年內將擴建校舍總麵積20萬平方米左右。到1990年底,爭取在校各類學生總數達到17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