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麼

父母回答孩子們的問題,與他們一起談論周圍的世界——這是引導孩子學習思索的第一課堂。

毛毛的小眼睛隻要一睜開,就不停地滴溜轉著。他一會看看這 兒,一會看看那兒,看到什麼就問什麼:“叔叔在幹什麼?這個是 做什麼用的?怎麼這隻小狗毛那麼短?媽媽,太陽為什麼是圓的?

猴子為什麼會爬樹?爺爺和爸爸為什麼會長胡子?……”

像這樣的問題,在毛毛的嘴裏,一天要有好多好多,開始我還琢磨,這孩子哪來的那麼多問題,後來發現其實他的問題不是憑空 想的,而是就來自身邊,簡直是看到什麼就問什麼。

當這一串連珠炮似的問題向我們“襲”來時,我們是否會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他們打破沙鍋問到底的陣勢真讓我們招架不住。孩子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問題呢?

其實正是這些應接不暇的問題讓我們領略到在孩子們頭腦裏閃爍的智慧與勇氣的光芒。他們對世間萬物有著極大的熱情,對生活執著、熱愛、向往。由於生活閱曆的疏淺,知識經驗的缺乏,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十分好奇,無數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像肥皂泡一樣充滿了他們的小腦瓜。為了尋求答案,他們當然要向父母發起一陣陣地“炮轟”了。

幼兒時期有強烈的求知欲加上天生的好奇心,這就激發了他們的好問精神,也就形成了幼兒時期獨特的生命價值。欣賞並享受孩子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吧,他們是多麼的珍貴!

麵對小問號

有位學者說:“人的童年提出他整個一生的問題,要找到問題的答案卻需要等到成年。”這就可見提問在孩子幼年時期所具有的特殊價值了。

吃過晚飯,全家人都在看電視。豆豆突然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爸爸,電視顏色那麼好看是不是有人在裏麵塗的阿?”這個絕妙的問題逗得全家都前仰後合。雖然我覺得豆豆的這個問題十分可笑,但我還是認真地思考了一下如何回答。最後,我給他的答案是:“當然不是人在塗顏色,人怎麼能進得去電視機那麼小的地方呢?是電視台把節目傳過來的。”

“那電視台是怎麼傳過來的呢?”“電視怎麼就有顏色了?”

多麼認真的提問,他們的腦子裏究竟有多少個問號,這是我們永遠也計算不出來數字。提問是孩子思維的結果,可以促進他們的思維、語言、知識和交流的發展。提問還影響孩子的情感和態度的發展'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如果家裏的寶貝就是一個“十萬個為什麼”'那可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啊!

回到家我便開始忙碌著做飯,毛毛一直纏在我身邊。我拿出了一個雞蛋,毛毛問:“媽媽你拿雞蛋做什麼?”

“我準備做雞蛋西紅柿!”

“你為什麼要把雞蛋打碎?”

“因為這樣蛋黃和蛋清就可以融到一起,攤出的雞蛋又好吃又大!”

“媽媽,不好了,你把雞蛋打碎了那小雞不就死了?”

“從市場上買的雞蛋不是用來孵小雞的,它也孵不出,因為他離開雞媽媽的時間太長了。”

“是不是雞蛋一生出來雞媽媽就孵才能孵出小雞啊?”

“對啊:”

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在我一邊做飯時一邊進行的,我不僅手裏在不停地忙碌,腦子裏還在認真地思考毛毛沒完沒了的問題。這樣幹活確實很辛苦,但是卻很快樂。

教育並非一個簡單的社會活動,它是一種細膩的育人藝術。因而父母不能貪圖方便而簡單或粗暴地對待孩子所提出的問題,切切不可用“不知道”簡單地泯滅了兒童的求知欲。養育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個漫長的成長過程,我們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曆,並學習引導孩子自學,自己探求答案。在孩子提問和求索答案的過程中,我們的輔助和指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起來吧!

敢於對孩子說我不懂

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們的見識越來越廣,思維越來越靈活,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古怪,很多問題都會讓做父母的瞠目結舌。當我們回答不出孩子的問題時怎麼辦呢?

朋朋現在的提問開始有點“學問”了,我經常甘拜下風。一天他看著看著電視突然問我:“媽媽,世界上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還算簡單:“是由猴子慢慢變過來的。”朋朋點點頭說:“噢!這樣啊!那世界上第一隻猴子是怎麼來的呢?”我想了想,怎麼也不能從我的知識庫中調出相關的答案,無奈,我隻好對朋朋搖了搖頭說:“對不起,這個媽媽也不知道!”朋朋笑著說:“哈哈!你也不知道,難倒你了吧!”

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不是百科全書,我們也有不知道的時候。孩子的提問我們不會那是很正常的,如果我們害怕自己在孩子麵前丟麵子或覺得很尷尬就避而不答,或者索性給一個錯誤的答案,那就與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馳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反而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孩子幫助我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大大方方地向孩子承認“我不知道”又有什麼關係呢?一方麵,孩子從父母這裏學到了誠實;另一方麵,孩子把爸爸媽媽難住了,反而更激起他探求答案的欲望。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而開始學習獨立思考和探索世界。

然而,對於我們回答不出來的問題僅僅誠實地對他們說一句“不知道”並不是最終的結果,我們還可以和孩子共同尋找答案。

最近彤彤迷上了地理知識,對相關的一切都十分的好奇,有一 天,她指著地麵問我:“爸爸,地的裏麵是什麼啊?黑不黑啊?”

“嗯……這個爸爸也不太清楚,讓我們回家後查查資料吧!”

當天的晚上,我帶著女兒上網看了一些相關的資料,把地殼下 麵的結構搞清楚了。

要讓孩子成為精神上的樂觀主義,就必須重視孩子最初對世界的探索,積極地回應他們的每一個問題,當孩子向我們提問時,無論什麼問題,我們都要認真對待,千萬不要掉以輕心。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孩子們不厭其煩的提問時常讓我們為之一驚——原來我們並非無所不知。既我們就不要不懂裝懂,查資料雖然麻煩,但有什麼比給孩子提供準確的信息更重要的呢。父母帶動孩子一起查找資料,分析問題,尋找答案,和孩子一起經曆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有其重大意義的。我們不但可以避免孩子等待答案的惰性。而且還可以培養孩子善於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會使他們從中感到自信和無比的快樂。

問題在哪裏?

父母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愛提問的孩子腦筋靈活,對周圍的事物好奇,學東西快。如果您也有這樣的共識,不妨問自己一下:不愛提問的孩子腦筋就不靈活,學東西就不快嗎?當然也不全是。孩子提問固然與好奇有關,但也有很多是來自後天的培養。

每天接貝貝回家的路上,我們都會一路暢談,內容也是天南地北,其中也有很多關於幼兒園裏發生的事情。我經常問他:“今天你在幼兒園有什麼新發現嗎?”貝貝這時就會認真地思考:“今天我發

現幼兒園的石榴紅了!”“我發現我們班新添了一個新玩具!”……在貝貝回答之後,我會追問:“那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秋天快到了所以石榴紅了。”“老師添的新玩具是讓我們練習加減法的。”

孩子自從出生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發現很多自己不明白的事就要提問。父母們應該十分關注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不要過於注重知識的學習。有的父母會發現怎麼孩子年紀越大越不愛開口提問了,其實不是孩子不想提問,而是他們不知道該問什麼。要讓孩子對周圍的世界產生極大的好奇,激發他們提問的欲望,首先我們就應該善於向孩子發問。父母把一些問題拋給孩子,他們就會去主動地思考,捕捉周圍與眾不同的事物。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提問的互動中,就給孩子創造了一種活躍的氛圍,孩子在父母的感染下,就會逐漸對周圍的一切產生興趣。這樣還用擔心他沒有問題嗎?

在花鳥魚蟲市場裏,我邊看邊給苗苗介紹各種各樣的魚,苗苗 聽得很認真,還不斷地自言自語:“魚都可以生活在水裏,它用腮呼吸,身上還有鱗片……”就在我暗自誇苗苗聰明的時候,我們來到了一家買烏龜的攤位前,苗苗看著在水裏自由自在遊著的烏龜奇怪地問:“媽媽,烏龜的鱗片在哪呢?它也沒有鰭啊?那為什麼能和魚一樣在水裏遊呢?”

孩子的這些問題多麼奇怪,甚至不著邊際,但卻充滿了想象力。然而這些問題可不是孩子憑空構想出來的,而是來自他們的生活,通過觀察而得出的。父母要知道,孩子善於觀察和發現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問題。那麼我們就要來當孩子的領航人,多鼓勵他們觀察周圍的事物,引導孩子去發現,隻要孩子眼中看到事物了也就能提出問題了。

走在馬路上,我提議,和兒子一起來發現樹坑裏的秘密。我們沿路尋找,兒子發現有的樹坑裏長出了小蘑菇,他問我:“爸爸,蘑菇為什麼會長在這兒?這是什麼蘑菇啊?”一會兒,兒子又看到了一個隻剩下樹根的大樹坑,他又問我: “爸爸,這棵樹是怎麼了?好像是被人砍了,你說他是做成了桌子還是做成了紙?”

父母帶領孩子有針對性地觀察,能讓孩子觀察得更仔細,在產生思考後,出現了疑問,他們就會見到什麼問什麼了。對於孩子的提問習慣,我們應該加以肯定:“你提的問題真好,我怎麼都沒有想到呢?”“寶寶今天問了這麼多問題,一定動了不少腦筋”……父母在給予肯定的同時,鼓勵也是很重要的:“你問了爸爸一個特別奇怪的問題,我都不知道,還有沒有?”“我的寶貝越來越會思考了,媽媽真為你高興!”……在這樣的鼓勵下,孩子的問題會源源不斷的。

在孩子成長的歲月裏,會有一個又一個,一堆又一堆的問題湧現。我們應該希望有一句句的“為什麼”伴隨著孩子。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難住時,就會欣喜地發現孩子在漸漸長大。

家庭教育資料卡

提問是兒童學習的重要方式

兒童最初的學習承襲了人類口傳身授的原始方式。學習的內容並不是像學校授課的內容那麼係統和完整,它們往往來自於身邊的任何一個事物,並且孩子的問題是隨時隨地提出的。因此,兒童的問題一般表達兩層意思:“我不懂”和“我想知道”。

問題源於無知,思索始於驚異。促使孩子對周圍世界的奧秘產生驚訝的心情,並讓他們享受到認識這些事物後的歡喜感受,將激發和活躍孩子的思維。父母如能在孩子的意識中引發具有鮮明感情色彩的問題,那麼孩子的頭腦中就會發生一種難以抑製的過程——那些沉睡著的大腦皮層細胞就會慢慢活躍起來——經驗證明,年幼孩子的智育應當通過發展他們的求知欲來進行。

提問隻是孩子學習的開始,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標誌。父母的工作不僅僅是讓孩子把問題提出來,更重要的是支持他們去尋找答案。這需要耗費我們大量的精力,但這也是造就“天才”的重要途徑,你準備好了嗎?

在遊戲中發展

幸福父母法則

和孩子們在一起玩,父母可以發現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許多優秀的品質:自尊、自製、正義感、誠實守信、禮讓的態度等等。與此同時,也能發現他們性格的一些弱點:任性、急躁、自負、怯懦等等。這樣,父母便可以全麵地了解孩子,充分地幫助孩子克服那些弱點,發展他們健全的人格。

我們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精力充沛、有進取心和富於創造精神的人呢?

我們怎樣讓孩子成為一個與人和諧相處、合作共事、互助發展的人呢?

孩子是在社會活動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們所熱衷的豐富的遊戲、娛樂和各種活動的世界是他們個人發展的最好場所。一般地,對於孩子來說,隻有當他們做那些毫無意義的消磨時光和遊手好閑的行為時,我們才應當加以禁止。而當他們投身於創造和想象的活動中時,父母則應當是他們最忠實的支持者。

玩出的能力

遊戲是動物的本能,所有動物都喜歡遊戲。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小貓相互戲弄對方的尾巴,是為了發展它們將來捕捉老鼠和其他小型動物的能力;而小狗之間互相撕咬的遊戲,也是為了發展它將來捕食時收放自如的本領。動物下一代的技能都是在遊戲中進行的,為了培養孩子的各種生存技能我們不妨也和孩子們一起遊戲吧!

遊戲是喚起孩子學習興趣的最好辦法。如果有一種活動能使孩子們欣喜若狂,讓他們浮想開懷大笑,那麼它就是遊戲。有益的遊戲能豐富孩子們的感情生活,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認知能力。

4歲的豆豆在剛剛學習鋼琴時,遇到了一個大難題——五線譜。他還不能理解五線譜的線和間的關係。不過豆豆的媽媽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她和豆豆玩起了。“開車回家”的遊戲。_

豆豆媽媽在客廳的地板上畫了個超大五線譜,她告訴豆豆這是一個大大的停車場。豆豆是司機,他的任務就是把小車開回家。豆豆拿著一個玩具方向盤跑著開小車,當媽媽說,把車開到一線“mi”的位置上,豆豆就要以最快速度完成運輸任務。如果任務完成得都很好就可以得到媽媽給他的“優秀駕駛員”的大獎在學鋼琴的最初一個禮拜,媽媽每天都和豆豆玩這個遊戲很多遍,豆豆都是樂此不疲,非常高興,短短幾天下來,五線譜對於他來說已經不是一件難事了。

豐富而有情節的遊戲容易引發孩子們的注意力。如果我們將單純的知識融入那些有濃厚的趣味性的遊戲中,孩子們就會主動地參與到遊戲中,並且全情投入到學習裏。

邊玩邊學

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正是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工作”,在遊戲中身心獲得健康的發展的。因此,遊戲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僅是培養興趣,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拓展孩子們的視野,開發孩子們的智力,豐富孩子們的閱曆。

詞彙接龍是媽媽和毛毛經常玩的遊戲。媽媽先說一個詞,毛毛 接著媽媽說的那個詞的最後一個字再重新組成一個新的詞;然後媽 媽再接毛毛的詞……就這樣依次接龍。例如:媽媽說“毛衣”,毛毛就說“衣服”,媽媽再接“服裝”,毛毛再接“裝甲車”…

過了一段時間,毛毛有了一些詞彙基礎。媽媽又開始和毛毛玩 4個字的成語接龍。漸漸地,毛毛的詞彙量大大增長了,表達能力也增強了。

在和孩子玩遊戲時,我們不能急於求成,因為即便是遊戲也需要適應與經驗積累。父母如果能夠多從孩子現有能力出發,降低遊戲起點,並在遊戲的過程中及時根據孩子的表現做相應調整,就能在保持孩子高度興趣和自信的同時有效地提高孩子與遊戲相關的能力。

在和孩子進行某個遊戲前,父母和孩子之間要先用簡潔語言講清楚遊戲的規則,還可以相互進行示範或演示。這種遊戲之前的熱身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幫助參與遊戲的父母和孩子更好地了解遊戲,減少或避免因為不了解遊戲規則而產生的誤會,使遊戲能夠順利進行。

依然的爸爸想出了一個培養孩子觀察力與記憶力的簡單遊戲。 在遊戲前爸爸拿出3種顏色的水彩筆。他一邊讓依然認真觀察,一 邊對女兒說:“聰明的依然,請你認真看好哦,我手中的水彩筆都是什麼顏色,看好可要記在心裏啊!一會兒你再看看爸爸手中的筆有什麼變化?”

之後爸爸背著依然將一種顏色的水彩筆拿掉,並且詫異地說: “咦?粗心的爸爸買水果時不小心丟了一根,是什麼顏色的呢?” 依然知道了遊戲的玩法,很快就能夠找到記顏色的方法了。然後爸爸增加了難度,水彩筆的數目由3根上升到4根5根……拿掉的顏色也有1根上升到2根、3根……父女倆相互“考驗”,越玩兒越有意思。

父母出個好注意,孩子玩出大名堂

與孩子一起玩兒,父母一定得多動些腦筋,想方設法給孩子“出難

基”。當然,我們的目的不是為難孩子,而更多的是為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更充分地發揮孩子學習的潛能。

和兒子搭積木很有趣,我們可以一同建出很漂亮的樓房,每次搭建樓房我都會鼓勵兒子創新:“今天咱們好好想想,還能搭出什麼樣的樓房!”在我的建議下,兒子就會開動腦筋,總能想出新的樣式。有時我也會問他:“你說,用牙膏盒能不能搭樓房呢?”

久而久之,每當我的問題一出來,兒子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去試一試。這一試就是兩個禮拜。為了實現用牙膏盒搭樓房的願望,兒子首先發動班裏的同學、鄰居家的小夥伴、我和他爸爸一起搜集原材料——各種牙膏盒。

一周以後,兒子的整理箱裏已經堆滿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牙膏盒。利用周末的休息時間,兒子纏著爸爸陪他開始“蓋房子”。由於牙膏盒太輕,不能搭高樓,於是兒子就將他在學校學到的“新技術”——“剪刀+膠棒法”——裁剪和粘連引進到”蓋房工程”裏了。

可是新的問題很快又出來了:蓋好的房子立不住,一有動靜就倒了。怎麼辦呢?我們又帶著兒子去附近的建築工地進行實地考察,我們發現為了降低重心,大凡高樓必深挖地基,地麵以下的部分所占的麵積比地麵以上的部分要大。回家後,我們一家三口都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牙膏樓房的設計工作中。兒子還把他在街上看到的各種樓房的外觀形狀也考慮進來了。我也提出了顏色的設計問題雖然這個牙膏樓房耗費了我們一家三口兩個禮拜的休息時間,但是兒子在“蓋樓”的整個過程中所做的搜集材料、設計、調整方案、學習新技術等工作,已然把他鍛煉成了一個工作嚴謹、求實務真的小小工程師。

遊戲中父母多向幼兒拋出問題,更能引發他們的深入思考。我們帶領孩子在遊戲中進行更多的嚐試,讓他們的觀察能力、模仿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鍛煉。一個小遊戲能玩出許多大名堂。

遊戲中學習交流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們獨享家庭的教育資源和父母的寵愛,他們很少有機會學習與他人協商、接納他人意見、包容夥伴缺點等交流方式。自負、武斷、任性、輕慢等不良的交往態度很容易侵蝕他們的心靈,讓他們變得偏執而孤僻。

如何讓孩子能夠欣然地接受他人的建議,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呢?聽起來好像挺深奧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與孩子共同遊戲,讓他們學習按照規則行事,學習交流的要領。

吃過晚飯,就是我和兒子一起遊戲的時間了,我們要用各種紙盒等廢舊材料共同製作一架飛機。

進入兒子的小屋,我們就紮進了飛機雜誌:

“兒子,你看這架戰鬥機怎麼樣,看上去多威風!”

“啊!這也太難了吧!爸爸,我喜歡這個,它的翅膀可真大,咱做這個行嗎?”

“昨天咱們不是剛做了一個大翅膀的嗎?

“行不行?”“好嗎?”“這樣可以嗎?”……通過這再普通不過的話語,我們感覺孩子身上的霸氣漸漸消失了。兒子沒有因為爸爸不滿足他就鬧脾氣,相反,孩子很友善,一直都是用商量的口吻和爸爸對話。

很多父母工作很忙,平時陪孩子遊戲的時間不多,所以心裏覺得有些對不住孩子,心想,好不容易陪孩子玩一會就他說什麼是什麼吧,家長用心良苦,可孩子們還小卻體會不到。“我覺得這樣不行。”“要不咱們這樣把。”“我看這樣不太好!”剛才的爸爸在遊戲中並不是完全依著孩子,而是很自然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在遊戲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很好接受,在很自然的情景下體會交流的快樂。

父母陪孩子遊戲,並不是完全都是為了哄孩子開心。通過遊戲,我們可以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交流,自然地接受父母的教化,這樣的效果要比講大道理來得更好。

遊戲中學會堅韌

不論何時,孩子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時在心裏肯定會引起一片波瀾。孩子做事 往往不是他們想放棄,而是因為孩子在各方麵的經驗都有限,一時不知該怎麼辦,所以就選擇了最簡單的辦法——放棄。

其實很多看起來很難的事情,隻要孩子們動動腦筋或是反複嚐試就可以完成。但對於年齡還小的孩子來說,我們不要把困難完全拋給他們,通過遊戲和他們一起麵對困難,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對孩子的幫助是很大的。

“啪!”的一聲響,將我的注意力轉移了過去,隻見妞妞氣呼呼的,地上攤著沒有完成的手工,我明白了剛才聲音的由來。

“怎麼了?”

“怎麼也固定不住,我不做了!”一邊說,一邊去拿洋娃娃。

儼然,妞妞是在做手工時遇到了困難,放棄了。我撿起了完的小書包對妞妞說:“這個小書包怎麼做啊。我也來試試;在我開始製作時,妞妞放下了洋娃娃站在我身邊看,而我就故意的做錯了,妞妞一看我做的不對,馬上又回來了:“媽媽你做錯了!應該這樣!”說著就親自動起手來教我。

這樣,妞妞一步一步地教我,該固定了,激將法果然有效,妞 妞認真地琢磨起來,經過幾次失敗,終於在第五次成功了!

“太棒了!你看這個小書包多漂亮!妞妞很能幹啊!”

妞妞拎著小書包高興地要拿給奶奶去看。

麵對妞妞對製作的放棄,媽媽並沒有指責,相反加入了妞妞的製作。一句巧妙的點播能很快重新點燃孩子的熱情之火,讓他們願意繼續投入到將要放棄的事情中。一句激勵的話,能使孩子的信心大受鼓舞,孩子成功地做完一件事情時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

——想了解你的孩子嗎?和他玩吧!

——想發展你的孩子嗎?和他玩吧!

——想改變你的孩子嗎?和他玩吧!

在與孩子朝夕相伴的日子裏,給孩子一個天真的笑臉,支持孩子遊戲,創造條件讓孩子遊戲,並要懷著一顆童心和孩子一起遊戲,通過遊戲讓他們發展各種能力,學會與同伴交往遵守規則的同時,也愉悅了他們的童心,讓遊戲填滿他們快樂的童年,何樂而不為呢?

家庭教育資料卡

怎樣和孩子一起遊戲?

把遊戲當作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每天都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段、固定的地方和孩子一起專心遊戲。

認真地和孩子玩遊戲。孩子是家長的一麵鏡子,我們的品行會無聲地傳給孩子,我們的行為習慣孩子也會自然地模仿。父母全情投入孩子的遊戲中,也會讓孩子心靈中生長信任、專注、熱情等美好的品性。

指導孩子選擇有益身心健康發展的遊戲,但不把遊戲與學習成績掛鉤。讓孩子在遊戲中鍛煉骨骼、肌肉、血脈和髒器,讓孩子積極動腦、動手、動眼,讓孩子大膽表達與交流。

隨著孩子的興趣愛好玩孩子喜歡或擅長的遊戲。每個孩子都有其興趣和能力上的偏好,摒棄“完美主義”的觀念,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特長自由選擇他們的遊戲內容和形式。

鼓勵孩子們約請同齡夥伴一起遊戲。讓孩子在放鬆的狀態下與他人相處,並學會處理遊戲中發生的一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