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兒談海國婢談兵(1 / 1)

曾聞兵革話承平,幾見承平話戰爭。

鶴盡羽書風盡檄,兒談海國婢談兵。

夢中疏草蒼生淚,詩裏鶯花稗史情。

官匪拾遺休學杜,徒驚絳灌漢公卿。

——魏源:《寰海後十首》之一

魏源是鴉片戰爭時的進步思想家,生於湖南之邵陽,以進士任高郵知州,曾與林則徐、龔自珍等組結宣南詩社。當英帝國主義發動鴉片戰爭時,他在兩江總督裕祿幕府參與抗英軍事,深知當時各地的軍情。這首詩是他感詠時事的作品,從中可以了解到鴉片戰爭中的一些沉痛史實。

詩人開頭就指責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長期來曾興兵革以鎮壓農民運動及義兵的反抗,那時兵連禍結,令受苦的老百姓渴望太平。可是當滿清皇朝鞏固了政權之後,卻不修海防兵備以對付帝國主義的侵略,不斷對外屈服,因此於十八世紀末期導致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幾次攻陷虎門,炮擊廣州,進擾寧波、吳淞、鎮江……迫使道光帝撤換抗戰派林則徐、鄧廷楨等的職務,令投降派琦善、奕山、耆英等向英求和而簽城下之盟,於是九龍、香港淪於英帝國主義之手。

魏源描述了英帝國主義炮艇威脅所造成的形勢:沿海告警的文書有如白鶴的羽毛片片飛京,風聲鶴唳之聲有如傳檄的震動。民間紛紛議論戰事,就連他自己的家人兒女婢仆輩也在關心問及海外英吉利是怎樣的國家?戰局有了怎樣的變化?魏源作為一個愛國誌士,不能不為蜩螗的國事而悲憤,為億萬黎民而灑淚,但也不過形於夢寐而已,自己無所作為。因此三春花草,鶯燕閑情都已拋卻了。至於民間慷慨憤怒的輿情,隻好讓稗官野史去記錄和反映了。為什麼會有這種矛盾痛苦的心情呢?因為魏源自知職非諫官,無路可盡言責,也不想學杜甫。因為當房琯以十萬大軍在潼關討伐安史之亂,卻兵敗於陳陶斜而被唐玄宗罷黜宰相之職,杜甫雖曾犯顏以諫,卻落得罪譴左遷的下場。

如果學杜甫之痛切陳詞,以道光帝的昏懦,是沒有什麼效果的,以當時清廷充斥了貪生怕死的文武官員的情況來說,除了給他們增添一點驚擾之外,又能有什麼指望呢?

這是一篇抒情的佳作,充滿了傷時感事之情,不論遣詞用句、引典運律,都稱上乘,具有史詩的價值。

魏源不僅工詩,也長於經世之學,痛鴉片戰爭之敗,明喪權辱國之由,因而放眼於西方的先進科技,他發奮研究西方的史地,編纂了《海國圖誌》一書,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鞏固國防以求國族的生存。翻開他的《古微堂集》,就可看到他具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是中國近代史上探索富國強兵的一個先驅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