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八、柳宗元貶作詩文(2 / 2)

柳宗元的傳記體散文,有的寫一些能夠為民除害的正派官吏,肯定其見義勇為的精神;有的則寫一些平民百姓的苦難生活,對他們的不幸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在《捕蛇者說》一文中,柳宗元記述了一個姓蔣的捕蛇人的故事。據蔣氏說:他家三代捕蛇,祖父、父親都死於毒蛇,他也有幾次險被毒蛇咬死,可他還要繼續捕下去。這是因為捉了蛇好去交稅。捉蛇盡管會有生命危險,可比起鄉親們遭受悍吏的劫掠,還是要好一些。柳宗元聽了蔣氏的訴說後,深深感到:賦稅之毒,甚於蛇毒!從而對孔子所說的“苛政猛於虎也”一語的含義,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柳宗元寫的山水遊記,不僅以細膩、精煉的筆觸刻畫了山水的真貌,而且還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滲透到山水裏麵,使山水人格化、感情化。例如((小石潭記》,這是他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最精彩的一篇。其中一部分內容寫水潭中的遊魚: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這裏寫魚似在空中浮遊,又寫它們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石上,雖無一筆寫水,但水的明淨澄澈可感,達到了此時無水勝有水的效果。他又寫魚輕捷地自在往來,似與遊人相樂,這就進一步把人和魚從情緒相互聯係在一起,從遊魚的身上反襯出遊人此時的內心世界,這種寫作技巧實屬絕妙,真正可謂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寓言,更具藝術獨創性。在此之前,寓言隻是作為一種說理的手段,往往以比喻的形式散落在文章中。柳宗元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造,把寓言發展成為一種完整的獨立的文學形式。他的寓言題材廣泛,大自然中的各種動物,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到了柳宗元的筆下,都會變成生動、形象的寓言故事。他常用這些寓言來說明某種生活哲理或諷刺某種醜惡現象。在《黔之驢》中,他說有一個人把一頭驢帶到了貴州(簡稱“黔”),由於那裏原先沒有驢,橋以附近山上的一隻老虎見到這頭個頭挺大的驢,竟不知為何物,心裏有點害陷,隻是小心翼翼地靠近它。有一天,這頭驢扯著嗓子大叫起來。老虎以為這驢要吃自己,嚇得掉頭就跑。但不久,老虎就聽慣了那聲音,認為也沒什麼了不起,就大著膽子去逗它。這驢大怒,尥起蹄子就踢。老虎一瞧,很高興,說:“驢就這麼點本事呀”,就撲過去把它吃了。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表麵聲勢顯赫,實際上既缺德,又無能的;強中幹式的人物。

柳宗元的創作成就,還表現在詩歌方麵。他的詩,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風格清峭,語言精美,堪稱唐詩中的佳作。他在《江雪》中寫道: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中描繪了一個在萬籟俱寂的銀色世界裏,迎風鬥雪,獨釣寒江的老漁翁形象,借此抒發了作者被貶後,雖處境孤寂悲涼,但不肯屈服的鬥爭精神。這情景簡直就如同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柳宗元在柳州呆了幾年後,就病倒在病榻上。他回想著自己在政治上的遭遇,極為悲憤,但當他想到自己在文學上的收獲,又顯得很欣慰,就這樣,柳宗元帶著幾多不平,幾多寬慰離開了人世,文壇上的一顆璀璨明星隕落了。

柳宗元的一生雖然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但他的文學創作理論和實踐,卻為當時的古文運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對後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文學的寶庫。他的散文為後代提供了學習範本,他的詩歌長期為人們所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