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貴族女裝
用“高冠”,滿飾金銀珠翠,後妃命婦有“鳳冠、霞帔”。萬曆時,“九龍四鳳冠”、“翊龍雙冠”、“九四鳳冠”、“鸞鳳冠”(北京定陵出土),龍鳳,珠翠裝飾。金銀絲編框,表裏敷上紗、羅。六扇雲形“博鬢”分垂左右。金絲編的龍、鳳、、鳥綴於頂上;側插金釵、釵頭鳳銜珠串,珠花垂肩。一般多用簪、釵等首飾。玉步搖(傳世實物)玉簪外端高挑珠串。
服裝,有“霞帔”、“長衫”、“褙子”,以及“長襖”、“短襦”、“長裙”等。“霞帔”,為“恩賜貴婦專用”。由深青色緞上繡雲霞禽紋,一、二品繡翟紋,三、四品繡孔雀,五品繡鴛鴦,六、七品繡練雀。還有“雲肩”,金繡紋飾的披肩。衣“長衫”,禮服用真紅紗、緞製作,合領大袖對襟到膝,正德時漸大並繡金彩“補子”,有錦雞、孔雀、鴛鴦、喜鵲等禽紋顯示品級,俗稱“大袍”。如大袍(常州出土),對襟大袖,領、袖、裾有寬緣邊。“褙子”,多深青色,禮服大袖,紋繡亦按品級。便服則為窄袖。另有“長襖”至膝下,或拈金繡紋,全緣邊。短襦(江蘇出土),素黃暗紋綢料,小身大袖。“長裙”,應“行不露足”之俗,裙長及地。用紗、羅、絹、緞製作。繡纏枝花紋裝飾流行,有素黃暗紋綢裙(鎮江博物館藏),中部橫向花飾,下緣花邊。又有鳳尾裙(傳世實物),素腰綴係帶,裙垂如意絛鑲貼裝飾,間綴飄帶,下垂彩色流蘇。
中國古典服裝,發展到明代達到頂點,於世界服裝史上高峰突起,獨標風格特色。
二、清代服裝
清兵入關強製推行滿族服裝。順治九年(1652)頒布《服色肩輿永例》規章龐雜繁縟。以滿族儀俗為主,保留漢族某些特點,廢止了兩千年來的冕冠衣裳製度。
1.男裝
“旗人”新製,有“禮帽”俗稱“大帽子”。冬用“暖帽”,為圓形圍寬沿,由黑色皮毛或呢、緞、布製作,康熙時江寧出“剪絨暖帽”。夏用“涼帽”,為圓錐形,以竹篾和麥秸編製,外裹白色或湖色、黃色綾羅,都綴朱緯覆頂,裝頂珠花翎。“頂珠”分為九品“頂戴”。還有“便帽”,俗稱“小帽子”,即“六合帽”,黑麵紅星,用紗或緞製作,額緣綴方玉“帽準”,頂綴紅線編的“結子”,滿漢通用。民間還有“氈帽”、“拉脫帽”、“皮困秋”以及“鬥笠”、“草帽”等。
服裝有“禮服”,以袍褂為主。“長袍”有多種。“珍珠袍套屬官曹,開禊衣裳勢最豪”。皇族的四開衩,官民兩開衩,名稱“箭衣”。裝馬蹄袖口,稱“箭袖”,平時翻起,放下行禮。民服無開衩齊袖的叫“一裹圓”。作禮服另裝袖叫“龍吞口”。典型如皇帝朝服(故宮藏品),為黃色箭衣,胸、背、肩、袖、衽內,各繡一正龍紋,腰帷繡五個行龍紋。襞積前後各繡九個團龍紋,下裳繡二正龍紋四行龍紋,“十二章”列衣裳左右,領披繡二正龍紋。“吉服”,以明黃箭衣為主。如龍袍繡金龍,前後各三條,雙肩與襟內各一條,正背看見五條,數合“九五之尊”,下擺對稱的斜向排列藍間白色曲線,稱“水腳”。上有浪花、山石寶物,名“海水江涯”。有“一統山河”延綿無盡之意,承明式而發展。另有“蟒袍”,為“官服”,又稱花衣。一至三品為五爪九蟒,四至六品為四爪八蟒,七至九品五蟒。例如繡蟒朝服、紫蟒長袍,紫紅緞圓領,大襟四開衩,繡九條黃蟒,藍白色雲紋與團花萬字,彩色“海水江涯”,黑緞金弦箭袖,領袖滾藍絛繡行蟒,片金緣邊細毛出鋒。還有“缺襟袍”,是將右襟裁下一塊,用紐扣綰住,以便騎馬行路,或謂“行裝”。另有“褂子”,為袍外短衣,為圓領齊袖對襟開衩長衫。“公服”,有“補褂”,綴有“補子”。有親王補子(傳世實物),圓形青緞地,繡金團龍紅火焰,金壽字白五幅藍雲朵白水紋。有一品文官補子,方形青緞地。繡有“白鶴”,丹頂黑尾,紅日三蝠藍雲,綠水白浪淺藍山石,四邊水紅花朵,四角回文格。另有“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鸂鶒”、“鵪鶉”、“練雀”。有一品武官補子,方形青緞地,繡金“麒麟”、綠鬃尾,紅日藍雲黃白水浪,蝠紋壽字邊。另有“獅子”、“豹子”、“虎”、“熊”、“彪”、“犀牛”、“海馬”。各有九品,構成多種方形綜合紋樣。有“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便於騎馬,又稱“馬褂”、“無貴賤皆服之”。(《嘯亭繼錄》)“黃馬褂”最貴重,唯“特賜服用”。又有“馬甲”,也稱“坎肩”,有對襟、大襟缺襟等式樣,勇士穿的有多紐扣,四周鑲邊,正胸上橫排十三粒扣稱“一字襟”,後成半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