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章節中,筆者對國內陶瓷設計教育演進的來龍去脈,進行了相對全麵貫通的研究論證,也總結了國外近現代陶瓷教育漸變發展與注重特色等經驗,並提出了完善我國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的個人看法及主張。在以上各章的支撐下,筆者就全文做出幾點歸納總結,以作為結論。一是理清我國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的兩條基本線索,方可理出各種頭緒。線索之一,觸及以製陶傳習為特點的傳統陶瓷設計教育,以及它對後世根深蒂固的影響;線索之二,涉及借鑒外來模式及經由調整後,以係統施教為特征的高校陶瓷設計教育。在此過程中,那些媒介類同,內容形式不斷變化,不同時期的各式陶瓷設計教育,存有一種互為關聯、互有區別的演進關係。它們之間並非是一種簡單的、完全的取代關係,而是總體上存在適時過渡,形成主次,利弊兼有,對立統一的關係。二是重新審視調整外來借鑒與母體文化的關係,方能彌補既有缺陷。外來借鑒與影響下的我國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產生時呈突變狀態,缺乏與母體文化和傳統陶瓷設計教育的自然結合。從初始全盤照搬國外,到後來曆經時而批判地汲取,時而又拒之門外這種不和諧的過程與影響,不時地幹擾著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一直在妨礙人們建立良好的係統與全局觀念,造成一些本可避免的問題。因此,唯有重新全麵貫通認識高校陶瓷設計教育,才能彌補此項缺陷。
三是發掘並利用製陶傳習的積極因素,以期擇善而從。盡管製陶傳習方式有顯而易見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傳習環境相對狹窄、內容方式偏於保守的弱點。但它並非全盤如此和完全不可取。道理很簡單,因為它與中國陶瓷文化的輝煌曆程一路同行,其價值與合理性自然蘊涵其中。它所含有的嚴格的傳習程式,師徒間導向與悟性結合的教學關係、它演變過程中自發產生的自學與創新的可能,通過具體成果對我們的昭示等,與高校陶瓷設計教育並無衝突。而高校陶瓷設計教育則應該也可以吸取它的經驗教訓,將它更好地融入原本就有師徒式教育因素的現行工作室製、導師製等。
四是遵循在循序漸進基礎上再行提高的方式,避免突變與偏廢。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特別認識到教育事業的特性。這種特性表現在,高校教育良好的機製、特點和聲譽等,是較長時間積累的結果,並非短時間內便可輕易奏效的。因此,不管在時下相對穩定的大環境下,還是今後形勢有所不同時,我們首先應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的發展,應當認準在循序漸進基礎上再行提高的方式,而不宜采取極端突變,循個人意願的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五是高校陶瓷設計教育改革須有係統與全局觀念,以免重蹈失衡的覆轍。在我們今天強調改革開放觀念、與時俱進觀念的同時,係統與全局觀念應當成為我們陶瓷設計教育領域裏一以貫之的觀念。隻有這樣,方可做到尊重曆史文化,尊重事物本身發展的規律和按一定的教育規律辦事,而不至於頭腦發熱,片麵地認識和處理問題。
六是汲取國外類似高校綜合發展與堅持特色的辦學方向,以利務實與出新。在教育應當全麵反映社會的理念引導下,了解社會需求方向,全麵綜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與力量,強化、優化自己的辦學特色或專業特色,推進高校陶瓷設計教育同產業界的更進一步的結合,巧妙地應用各種動力及資源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七是將發展的延續性視為教育深入發展的動力和資源,以減少無謂的損失。應該說,一種教育若能較好地利用不同時期發展所積累的財富,較好地處理此間經驗積累與現實需求之間的關係,那麼,便有可能保持其相對穩定的發展,並可能減少發展過程中的失誤,獲得事半功倍的效用。
最後是完善我們的教育思想,體現教育最可寶貴、最為本質的東西,那就是在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良好地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方式。係統地組織好教學環及相應的設施,發揮係統施教的優勢。在組合教師團隊,調整更新教學內容,形成係統的理論聯係實際的教育機製。爭取最大限度地減輕因非控製性因素可能帶來的幹擾和損失,以此來積極地影響和調動其他非控製因素。立足於以自我的相對完善,去從容地應對外部世界的種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