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塔由塔基群房和紀念塔主體組成,塔高53米,象征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塔麵用高梁紅花崗岩剁斧石貼麵。塔基群房建築麵積2900平方米,外牆為灰白色花崗岩蘑菇石貼麵。紀念塔正麵是鄧小平同誌題寫的“抗美援朝紀念塔”七個鎏金大字,背麵是記載誌願軍英雄業績的塔文。
廣場北側,新立一牆,牆上銘刻了作家魏巍親筆書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那篇著名的文章,這是用血寫出的英雄史詩,字字句句抨擊著邪惡,歌頌著正義,敲擊著每個人的心靈。
全景畫館為高28.4米,直徑46米的圓形建築,建築麵積33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全景畫陳列廳,下層為空軍專館和臨時展廳。隨著全景展區的旋轉平台緩緩移動,當年戰爭殘酷的場景幾乎真實再現。
黃繼光紀念館
黃繼光紀念館是為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特級英雄”黃繼光烈士建立的紀念館,坐落於四川省中江縣城東魁山腳下,占地麵積1.6萬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園林建築,由紀念性景區、陳列展覽區和辦公服務區組成。該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景區位於全館中間,有門廳、中朝友誼亭和浮雕、題詞等紀念性建築。門廳是中國古牌樓式建築,上方金字大匾鐫刻著董必武同誌題寫的黃繼光紀念館館名“黃繼光紀念館”。
基本陳列:
黃繼光英雄事跡展
黃繼光英雄事跡展分五個部分展出,通過500餘件實物、圖片、組畫、模型等,詳細展示了黃繼光同誌從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成長為一名中國人民誌願軍特級英雄的光輝曆程。突出地歌頌了他胸懷全局,奮不顧身,為了勝利用胸膛堵住敵人暗堡機槍口的英雄壯舉和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珍貴藏品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題詞 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董必武、劉伯承、鄧小平、郭沫若、謝覺哉、何香凝、張愛萍、秦基偉等的題詞。
朝鮮友人贈送的禮品 金日成主席的題詞、金日成主席贈送的金龍寶刀、鏤空花瓶、人參酒、人參茶、人參精、雙麵繡等珍貴禮品。
黃繼光的遺物
黃繼光小時候用過的生活用具、站崗時用過的梭鏢、曾經用過的轉盤機槍、犧牲時穿過的血衣、犧牲地的坑木和泥土等。
英雄雕塑
跨進紀念館大門,迎麵是層層遞升的3層平台。拔地15米的高層平台上挺立著黃繼光撲向敵人機槍口一刹那間的英姿的雕塑,它把偉大戰士的瞬間的英姿雕鑿成了永恒的紀念。塑像映襯於蒼崖翠嶂之中,象征著烈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如蒼鬆翠柏萬古長青。塑像兩側分別鑲嵌著朝鮮一級國旗勳章和抗美援朝紀念章的模型。塑像後寬大的石岩照壁上鐫刻著中朝友好協會會長郭沫若同誌的題詞“凱歌百代”。像座下寬35米、高9米的山岩石牆上鑿刻著鄧小平同誌題寫的“特級英雄黃繼光”7個雄渾蒼健的大字,與英雄塑像交相輝映。
主題浮雕
題詞下是5幅大型漢白玉浮雕,通過表現送子參軍、上甘嶺請戰、上甘嶺激戰、歡慶勝利、懷念英烈等5個主題,再現了英雄黃繼光從參軍到壯烈犧牲的過程,呼喚著廣大青少年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寧靜的幸福生活。寬闊平整的紀念廣場和第二層平台是人民群眾瞻仰英雄、舉行紀念活動的地方。平台兩側為中朝友誼亭,亭中分別懸掛著董必武和郭沫若題寫的對聯。兩個紀念柱、郭沫若題字“凱歌百代”照壁立在像後。觀眾休息廊等。
附錄 中國人民誌願軍參戰概況
誌願軍第38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38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梁興初、江擁輝(代),政治委員劉西元、吳岱(代)。轄第112師、第113師、第114師。先後隸屬第13兵團、誌願軍總部、朝鮮西海岸防禦指揮部。該軍於1950年10月19日首批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勝利完成任務後,於1953年7月10日回國。該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譽為“萬歲軍”。
誌願軍第39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39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吳信泉、張竭誠(代),政治委員徐斌洲、李雪三、石瑛(代)。轄第115師、第116師、第117師。先後隸屬第13兵團、誌願軍總部、朝鮮西海岸防禦指揮部。該軍於1950年10月19日首批由遼寧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1953年5月7日回國。
誌願軍第40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40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溫玉成,政治委員袁升平。轄第118師、第119師、第120師。先後隸屬第13兵團、誌願軍總部、朝鮮西海岸防禦指揮部。該軍於1950年10月19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1953年7月回國。
誌願軍第42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42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吳瑞林,政治委員周彪、郭成柱。轄第124師、第125師、第126師。先後隸屬第13兵團、誌願軍總部。該軍於1950年10月19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和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10月30日回國。
誌願軍第66軍:1950年10月由華北軍區第66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肖新槐,政治委員王紫峰。轄第196師、第197師、第198師。隸屬誌願軍總部。該軍於1950年10月25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4月10日回國。
誌願軍第50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50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曾澤生,政治委員徐文烈。轄第148師、第149師、第150師。先後隸屬誌願軍總部、朝鮮西海岸防禦指揮部。該軍於1950年10月26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和遼寧安東(今丹東)兩地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4月12日回國休整。同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擔任朝鮮西海岸防禦及搶修機場任務,11月參加西朝鮮灣渡海攻島作戰。1955年4月19日回國。
誌願軍第20軍:1950年11月由第3野戰軍第20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張翼翔、政治委員張翼翔(兼)、譚佑銘。轄第58師、第59師、第60師及第89師。隸屬第9兵團。該軍於1950年11月7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第二、五次戰役和朝鮮東海岸防禦。1952年10月11日回國。該軍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烈士)榮獲“中國人民誌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誌願軍第27軍:1950年11月由第3野戰軍第27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彭德清,政治委員劉浩天、曾如清。轄第79師、第80師、第81師及第94師。隸屬第9兵團。該軍於1950年11月12日由吉林臨江入朝,參加了第二、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10月14日回國。
誌願軍第26軍:1950年11月由第3野戰軍第26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張仁初,政治委員李耀文。轄第76師、第77師、第78師及第88師。隸屬第9兵團。該軍於1950年11月19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第二、四、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6月5日回國。
誌願軍第64軍:1951年2月由第1野戰軍第64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曾思玉、唐子安,政治委員王昭、黃文明。轄第190師、第191師、第192師。隸屬第19兵團。該軍於1951年2月16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和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3年8月回國。
誌願軍第63軍:1951年2月由第1野戰軍第63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傅崇碧,政治委員龍道權。轄第187師、第188師、第189師。隸屬第19兵團。該軍於1951年2月17日由遼寧長甸河口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3年9月回國。
誌願軍第65軍:1951年2月由第1野戰軍第65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肖應堂,政治委員王道邦,後軍長兼政治委員王道邦。轄第193師、第194師、第195師。隸屬第19兵團。該軍於1951年2月22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1953年10月回國。
誌願軍第60軍:1951年3月由第2野戰軍第60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韋傑、張祖諒,政治委員袁子欽。轄第179師、第180師、第181師。先後隸屬第3兵團、第20兵團。該軍於1951年3月17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1953年9月回國。
誌願軍第12軍:1951年3月由第2野戰軍第12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曾紹山,政治委員李震。轄第31師、第34師、第35師。隸屬第3兵團。該軍於1951年3月21日由遼寧長甸河口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禦戰術、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及上甘嶺戰役、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1954年4月25日回國。該軍100團2連班長伍先華(烈士)榮獲“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爆破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104團4連副排長楊春增(烈士)榮獲“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戰鬥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91團5連戰士胡修道榮獲“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殺敵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誌願軍第15軍:1951年3月由第2野戰軍第15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秦基偉、李成芳(代),政治委員穀景生。轄第29師、第44師、第45師。隸屬第3兵團。該軍於1951年3月25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及上甘嶺戰役、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1954年5月回國。該軍135團2營通信員黃繼光(烈士)榮獲“中國人民誌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135團7連排長孫占元(烈士)榮獲“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戰鬥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87團9連邱少雲(烈士)榮獲“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戰鬥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誌願軍第47軍:1951年4月由第4野戰軍第47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曹裏懷、張天雲,政治委員李人林、劉賢權、陳發洪(代)。轄第139師、第140師、第141師。先後隸屬誌願軍總部、第9兵團。該軍於1951年4月11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和1953年春上浦防東山作戰。1954年9月24日回國。該軍141師偵察連文書羅盛教(烈士)榮獲“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愛民模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一級戰士榮譽勳章。
誌願軍第67軍:1951年6月由華北軍區第67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李湘、邱蔚,政治委員曠伏兆。轄第199師。第200師、第201師。隸屬第20兵團。該軍於1951年6月21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1954年9月29日回國。該軍595團1連戰士李家發(烈士)榮獲“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戰鬥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誌願軍第68軍:1951年6月由華北軍區第68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陳仿仁,政治委員李呈瑞。轄第202師、第203師、第204師。隸屬第20兵團,該軍於1951年6月24日由遼寧長甸河口入朝,參加了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複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5年4月9日回國。該軍607團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榮獲“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戰鬥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誌願軍第36軍:1951年9月由華北軍區第36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王建業(代),政治委員康健民。轄第106師、第107師。隸屬第23兵團。該軍於1951年9月7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入朝,主要擔負機場的搶修、維護和警戒任務。1951年11月30日回國。
誌願軍第37軍:1951年9月由華北軍區第37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張世珍,政治委員帥榮。轄第109師、第110師。隸屬第23兵團。該軍於1951年9月7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入朝,主要擔負機場的搶修、維護和警戒任務。1951年11月30日回國。
誌願軍第23軍:1952年9月由第3野戰軍第23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鍾國楚、吳瑞山,政治委員盧勝、謝福林。轄第67師、第69師、第73師。先後隸屬第9兵團、第19兵團。該軍於1952年9月5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複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8年3月回國。該軍200團9連戰士許家朋(烈士)榮獲"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戰鬥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誌願軍第24軍:1952年9月由第3野戰軍第24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兼政治委員皮定均、張震(代)。轄第70師、第72師、第74師。隸屬第9兵團。該軍於1952年9月12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複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5年10月回國。
誌願軍第46軍:1952年9月由第4野戰軍第46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肖全夫,政治委員吳保山。轄第133師、第136師、第137師。先後隸屬誌願軍總部、第19兵團。該軍於1952年9月15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複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5年10月回國。
誌願軍第16軍:1952年12月由第2野戰軍第16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尹先炳、潘焱,政治委員陳雲開、戴潤生。轄第32師、第46師、第47師。先後隸屬第9兵團、第19兵團。該軍於1952年12月28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和夏季反擊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複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8年4月回國。
誌願軍第1軍:1952年12月由第1野戰軍第1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黃新廷、唐金龍,政治委員梁仁芥、顏金生。轄第1師、第2師、第7師。先後隸屬第19兵團、誌願軍總部。該軍於1953年1月22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複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8年10月回國。
誌願軍第54軍:1952年12月由第4野戰軍第54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丁盛,政治委員謝明、謝家祥。轄第130師、第134師、第135師。先後隸屬朝鮮西海岸防禦指揮部、第20兵團。該軍於1953年2月2日入朝,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和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複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8年7月回國。
誌願軍第21軍:1952年12月由第3野戰軍第21軍編為誌願軍序列。軍長吳泳湘、謝振華,政治委員謝福林、吳融峰。轄第61師、第62師、第63師。隸屬第20兵團。該軍於1953年3月14日由遼寧長甸河口入朝,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和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複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8年7月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