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誌願軍全軍上下一齊進行反“細菌戰”的同時,一批實施這項滅絕人性任務的美國飛行員被中朝軍擊落並俘虜。這些美軍俘虜的供詞,證實了美國在朝鮮進行“細菌戰”的事實。
此外,一位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的美聯社記者於5月18日,通過媒介發出一則消息:1091號船上的戰俘營,正在進行一件肮髒至極的事情……每天從他們的口中和腸胃中取出病菌進行培養,這樣的試驗可達3000次……島上關著的12萬俘虜中,有1000多人病得厲害,其他的人約10%都染有各種疾病。
兩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也披露說,李奇微讓三個日本細菌專家,攜帶進行“細菌戰”的一切必要裝備來到朝鮮,以中朝兩國軍隊的俘虜作為細菌試驗對象,並提出了冬季細菌戰計劃。而那三個所謂的日本細菌專家,就是曾經在二戰時期,在中國東北地區實施滅絕人寰的細菌戰的日本731部隊的成員。
事實擺在眼前,可美國人卻死活不承認。這種有膽量做卻沒有膽量承認的行為,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譴責和唾棄。
居裏夫人的女婿、世界和平理事會主席約裏奧了解事情後,憤然聲明:
使用細菌武器顯然是違反國際法的,這種罪惡行為,直接違反世界和平華沙會議所通過的表示了全人類願望的要求,即禁止細菌武器、化學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決議。
為了調查美國的反人類戰爭罪行,各國科學家也緊密團結起來,組成了“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調查團”和“調查在朝鮮和中國的細菌戰事實國際科學委員會”,先後抵達中國東北和朝鮮地區進行實地調查。事後,兩個調查團寫出了報告,並昭然於天下:
朝鮮及中國東北的人民,確已成為細菌武器的攻擊目標,美國軍隊以許多不同的辦法使用了這些細菌武器,其中有一些辦法,看起來是把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進行細菌戰的方法加以發展而成。
迫於國際壓力,美國人終於悄悄地停止了“細菌戰”計劃。中朝兩國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將美軍的“細菌戰”計劃徹底粉碎了。
徹底粉碎“絞殺戰”
中朝軍隊與“聯合國軍”在“穩定談判”期,雖未展開大規模作戰,但“聯合國軍”從未放棄軍事征服朝鮮的野心。此後,“聯合國軍”的作戰方式由正麵戰場的大規模對戰轉為了陣地戰,對誌願軍實施“絞殺戰”計劃。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誌願軍最大的弱勢就是沒有製空權。誌願軍無論是進行哪場戰役,無論是在前線還是後方的補給線,都吃盡了美國空軍的虧。常常是還未與“聯合國軍”的陸軍正式較量,誌願軍就已經受到重創。後勤方麵所負責的運輸,更是受到空軍的極大破壞。製空權問題一日不解決,誌願軍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有效地扭轉戰局。
1951年初,蘇聯曾秘密派出飛機與飛行員進行支援,但為了避免擴大戰局,蘇聯不宜進行大規模支援。這股空軍支援並沒有起到關鍵性作用,可以說對整個戰局來說是杯水車薪,美國空軍始終控製著朝鮮半島的上空。
1951年6月,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正式成立。在洪學智的帶領下,誌願軍後勤部配合前線打響了一場立體反擊戰,既要組織向前線供應物資,又要組織人員進行戰鬥。用彭德懷的話說就是,前方是我(彭德懷)的,後方是你(洪學智)的,一定要千方百計地打贏這場立體戰。
這年夏初時節,抗美援朝戰爭轉為相持階段。美軍由於長線作戰,兵力已嚴重不足;而誌願軍部隊則在後勤部的支持下,不僅擴充了兵員,還有了充足的物資、彈藥保證。很顯然,朝鮮戰場上的有利形勢傾向於誌願軍部隊。麵對已經構築好堅固防線的中朝軍隊,美軍很難向戰爭初期那樣長驅直入,就算是突破中朝軍隊的某一防線,也有很大的困難。
不過,好鬥的美軍沒有放棄進攻的機會,他們開始迷信自己的海空優勢,企圖憑借空中力量,破壞中朝軍隊的後勤補給線、交通線,以達到阻礙中朝軍隊前線和後方相互聯係的目的。
不巧的是,1951年的夏天,朝鮮北部發生了一場特大洪水。自從進入7月中旬以後,朝鮮北部的天空好像被戳漏了一樣,傾盆大雨不停地往下落,很快就釀成了一場洪澇災害。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大量的房屋、橋梁被衝毀,就連準備搶修道路和橋梁的建材也被衝得一幹二淨。中朝部隊的後方供給線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場洪災持續時間之長,危害範圍之廣,是朝鮮近40年來前所未有的一次災害。
由於洪災,誌願軍司令部不得不搬到一個礦洞裏。即便是這樣,大水也不停地從洞頂往下滲。工作人員找來臉盆,放在地下接水,叮叮當當地很快就蓄滿了一盆水。彭德懷發愁地走到洞口,說:“敵人正千方百計地破壞我們的後勤供給線,偏偏在這時候來場自然災害,唉……我們不得不麵對敵人和自然災害帶來的巨大困難,即使這樣,也要不遺餘力地保障前方戰士不缺糧彈。”
趁著朝鮮北部的特大洪水之機,美軍對誌願軍後方發動了一場規模巨大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也稱“絞殺戰”。他們擬用三個月的時間,摧毀朝鮮北部的鐵路係統,以達到誌願軍後方的鐵路運輸線達到完全癱瘓的地步。
“絞殺戰”並不是美軍的新戰術。它原是二戰期間,同盟國空軍在意大利境內對德軍使用的鐵路線進行空中轟炸的一次戰役,最初叫做空軍協同攻勢,後來才改為“絞殺戰”。由於朝鮮半島的地形、交通線的構成以及美軍空中封鎖計劃與當年在意大利進行過的“絞殺戰”類似,所以美國才仿用這一戰術。
美軍的“絞殺戰”計劃,是在橫貫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位劃定一個阻滯地區,以絕大部分的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進行長時間的毀滅性的轟炸,以切斷誌願軍的後方交通線,窒息誌願軍前線的作戰力量。因此,“絞殺戰”又被稱為“窒息戰”和“阻隔戰”。
“絞殺戰”主要的攻擊對象是誌願軍後方補給線,企圖徹底摧毀誌願軍的補給運輸線。“絞殺戰”開始後,美軍出動了第5航空隊所屬各戰鬥轟炸機聯隊封鎖朝鮮西北部的鐵路線;遠東轟炸機指揮部的H—29型飛機轟炸平壤、新安州、順川等地的重要鐵路橋梁:海軍第77特混艦隊3艘航空母艦上的艦載飛機,攻擊東北海岸的鐵路線。參加“絞殺戰”的美國空軍大多是參加過二戰的,不僅飛行技術好,還有空戰經驗。他們經常超低空飛行,白天鑽山溝,晚上找燈光,時時刻刻都在攻擊鐵路交通線。
此外,美國空軍也加強對誌願軍公路線及運輸車倆的轟炸。白天,美軍用轟炸機掃射誌願軍的運輸車輛和囤積貨物;到了夜晚,又在公路上投放照明彈,用輕型轟炸機分區搜尋目標,進而跟蹤追擊。
為了反擊美國空軍的瘋狂襲擊,誌願軍總部開會研究,製定了動員全軍、包括朝鮮人民軍、朝鮮當地百姓在內的搶修運輸線任務。雖說上有敵人的猛烈轟炸,下有滔滔不絕的洪水,可中朝兩國的軍隊和人民,為了保證前線戰略物資的運送,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搏鬥。他們采取了分段包幹責任製,冒著敵人的炮火,用最快的速度保證了工程量的完成。就這樣,原定一個月完成的搶修公路任務,25天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為了保證運輸暢通,搶修工程隊在保證單線通車的基礎上,還開辟了許多條迂回公路,使公路縱橫連接成網,條條道路通往前線。同時,還拓寬了狹窄路麵,排除了危險路段,疏通了失修的水道涵洞,並在公路沿線修了大量的汽車掩體。從此,誌願軍從根本上改善了後方交通的狀況。
作為這場反“絞殺戰”的直接領導指揮者——洪學智,常常在最困難、最關鍵的地方出現。交通樞紐、渡口、敵機封鎖帶,常常能看見他奔波的身影。對於美國空軍重點轟炸的“三角地區”(即清川江至大同江間的鐵路、公路交道樞紐),洪學智也常常深入現場進行督戰,指揮部隊防空、搶運和搶修等。
時隔多年後,洪學智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舊記憶深刻:“一個是激烈的戰爭,一個是特大的洪水,真是雪上加霜,困難上加困難。我作為兼後方勤務司令員,日夜不安,夜不成寐,心急如焚!為戰勝洪水災害,保證運輸,保障前方的糧、彈供應和傷員的後送,我誌願軍後勤部的領導們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首先是把不通的橋梁和能通的公路連接起來。為此,發動了全軍動手,朝鮮人民群眾和人民軍也都投入了這項勞動。因為道路不通,是大家的困難。”
誌願軍前線陸軍在空軍的威脅下已經麵臨重重困難,如果後方補給線遭受重創,那麼會直接影響前線戰局態勢,使誌願軍陷入絕對困境,情形更加緊急。
在這種情況下,解決製空權問題就勢在必行了。製空權問題並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中國雖從蘇聯購置了百架飛機,但數量上還是遠遠少於美軍。最重要的是,誌願軍的空軍戰士幾乎沒有飛行經驗。此時的戰局已經不容誌願軍對戰士進行長期的飛行訓練,誌願軍高層隻得讓飛行員戰士在蘇聯飛行員的指導下進行十幾或幾十個小時的飛行訓練,然後就整裝正式奔赴戰場。
誌願軍這支幾乎毫無飛行經驗的空軍所麵臨的敵人是有著豐富二戰經驗的空軍隊伍,但誌願軍戰士毫不畏懼,他們猶如初次試飛的雛鷹,雖然知道前途充滿危險,仍舊懷抱著壯誌躍躍欲試。
1951年9月,首批參戰的誌願軍空軍第4師,在朝鮮半島的上空初露鋒芒。因考慮到飛機數量有限,誌願軍采取用10架飛機對敵機100架飛機的作戰策略。
9月25日,第一次空戰進行到白熱化階段,誌願軍空軍第4師出動了10餘架飛機與清川江橋附近的美國空軍作戰。由於空軍力量的懸殊,誌願軍一架飛機經常要與多架飛機周旋。誌願軍的這些勇猛雛鷹在戰鬥中學經驗,將學到的經驗運用到戰鬥中。空軍戰士劉湧新與敵人6架飛機周旋,最後在擊落敵人一架美國最新式飛機後,壯烈犧牲。
這場空中戰鬥一直持續到9月27日。經過三天的激烈空戰,美國空軍方麵大為震驚。在空中一向所向披靡的美國空軍,忽然遇到了強大的對手,而誌願軍這些初出茅廬的飛行員,仿佛一夜之間從雛鷹成長為馳騁天空的雄鷹。
這之後,中國人民誌願軍的“雄鷹”們,又多次參與空戰,予以美國空軍沉重打擊。美國空軍參謀長範登堡都震驚地說:“中國幾乎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主要空軍強國之一。”
11月18日,永柔地區遭到9批100架敵機襲擊,這些敵機對該地區的鐵路進行大規模轟炸掃射。誌願軍空軍三師九團接受上級命令,前去進行截擊戰鬥。
9團一大隊的大隊長王海,雖然經驗比不上美國的飛行員,但他果敢又機智。王海帶領全隊6架飛機升空作戰,一上來,就遇到了敵人60多架飛機。看著數量大於自己大隊十倍的飛機群,王海麵不改色,沉著地向隊員下達命令。6架飛機在王海的指揮下迅速從6000米高處迅速俯衝到1500米,對敵人發起突然襲擊。
敵人被這從天而降的戰鬥機驚得慌了神,連忙采取他們慣用的空戰策略“拉弗伯雷圓圈”。這種空戰策略的具體實施方法是讓8架飛機圍成一個圓圈,8架飛機互相掩護,互相合作,既可以有效地對敵人進行攻擊,還有利於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