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奔赴新的戰場(3 / 3)

會上出現這兩種意見,也是很正常的。困難都擺在眼前,能不出兵最好還是不要出兵。可是,即便美國在占領朝鮮後,不對中國發動攻擊,也會對中國的東北地區進行不斷騷擾。這是美國人強烈的占有欲而決定的,是不可避免的。況且,東北地區的工業是新中國恢複經濟的重要組成力量,若是遭到破壞,那麼中國的建設也無從談起。所以,朝鮮的危機也就是新中國的危機,中國的領導人不可能坐視不管。

中央政治局會議延續到10月4日接著召開。這天,遠在西安主持西北事務的彭德懷被召回了北京。對於朝鮮問題,他也一直密切關注。在出兵援助這個問題上,他是堅決主張出兵的。多年的軍旅生涯讓他敏感地意識到,美國極有可能將戰火延伸到中國的土地上,而且會阻礙台灣的和平統一進程。

在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與會人員全麵分析了朝鮮局勢和新中國麵臨的問題,權衡利弊之下,全體政治局成員終於達成了一致意見。10月5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組建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

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簽署了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

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借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誌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彭德懷掛帥出征

中國既然已經做出決定,幫助北朝鮮,出兵共同抗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的侵略,那麼接下來麵對的問題就是軍事部署問題:由誰來掛帥遠征朝鮮。

關於這個問題,在10月4日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之前,毛澤東就已經開始思考,並確定了最合適的人選——身經百戰的彭德懷將軍。新中國成立後,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50年10月4日那天,彭德懷正在西安主持局長以上幹部會議,商討大西北的經濟發展問題。彭德懷與各位領導正討論得熱鬧,一位中央辦公廳同誌打斷了這次會議,並報告彭德懷,毛主席已經派專機準備接他去開會。

彭德懷見這麼著急叫他去北京開會,猜想有可能與朝鮮有關。彭德懷沒有多問,吃過午飯,沒和妻子告別,就直接坐飛機趕往北京。

當彭德懷趕到北京中南海的會議大廳時,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已經進行了一個多小時。會議上,幾位戎馬一生,見識過無數大場麵的領導個個神情嚴肅。彭德見此情景,心想:看來會議上探討的一定是個十分艱難的問題。

彭德懷來到會場後,大家向他解釋了一下會議探討的內容。不出所料,果真是關於朝鮮問題的。當時會議觀點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從長遠角度出發,表示應該出兵支援朝鮮;另一派是從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出發,表示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出兵。彭德懷在會議上並沒有表態支持哪一方。會議進行了很久也沒有討論出結果,幾位領導人準備第二天繼續。

當晚,彭德懷輾轉難眠,思考著會上所討論的問題。到了第二日,也就是10月5日,彭德懷在會議前到中南海與毛澤東見了個麵。彭德懷明確地向毛澤東表態:支持出兵。

毛澤東看到彭德懷的這個態度很高興,因為他也認為出兵才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同時也是最正確的選擇。毛澤東試探著詢問彭德懷:“由你掛帥出征,如何?”

彭德懷毫不猶豫地表示:“可以!”

關於支持“出兵”的理由,彭德懷曾在自己的自述中這樣寫道:

……美國占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製我台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胃口,向它讓步是不行的。我把主席的四句話,反複念了幾十遍,體會到這是一個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指示。我想到這裏,認為出兵援朝是正確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決定,而且是迫不及待的……

在當日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彭德懷向大家表示道:“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就是了。否則,等美國占領了整個朝鮮,將來的問題會更複雜。如果美國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擺在我們家門口,它想發動侵略,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與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設。”

彭德懷的這次發言讓許多猶豫的同誌也堅定了出兵的決心,經過長時間的討論,中央終於做出了出兵的決定,並授命彭德懷親自指揮這場戰爭。

說到這裏,這其中還有一個“師出有名”的小插曲。事情是這樣的,在做出出兵的決議後,各位領導人開始思考要以什麼名義出兵比較合理,以在名義上避免與美國等國家造成正麵對戰。毛澤東與周恩來建議的名字是“支援軍”,支援朝鮮人民的意思。但是民主人士黃炎培老先生否定了這個提議,他說:“支援軍那是派遣出去的。誰派出去支援?國家嗎?我們是不是要跟美國宣戰?”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毛澤東聽後覺得言之有理,將“支援軍”改為“誌願軍”,意思是中國人民誌願幫助朝鮮人民,並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宣戰。以黃炎培的話來說,就是“師出有名則戰無不勝”。事實證明,這個“誌願軍”的名號,的確起了很大作用,限製了戰爭規模的擴大,英、法、美等國家也紛紛表示這不是與新中國的戰爭。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簽署了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命令全文如下:

彭、高、賀①、鄧、洪、解②及中國人民誌願軍各級領導同誌們:

(一)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借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誌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二)中國人民誌願軍轄十三兵團及所屬之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及邊防炮兵司令部與所屬之炮兵一師、二師、八師。上述各部須立即準備完畢,待令出動。

(三)任命彭德懷同誌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四)中國人民誌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地,所有一切後方工作供應事宜,以及有關援助朝鮮同誌的事務,統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同誌調度指揮並負責保證之。

(五)我中國人民誌願軍進入朝鮮境內,必須對朝鮮人民、朝鮮人民軍、朝鮮民主政府、朝鮮勞動黨(即共產黨)、其他民主黨派及朝鮮人民的領袖金日成同誌表示友愛和尊重,嚴格地遵守軍事紀律和政治紀律,這是保證完成軍事任務的一個很重要的政治基礎。

(六)必須深刻地估計到各種可能遇到和必然會遇到的困難情況,並準備用高度的熱情,勇氣,細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去克服這些困難。目前總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於我們有利,於侵略者不利,隻要同誌們堅決勇敢,善於團結當地人民,善於和侵略者作戰,最後勝利就是我們的。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

一九五〇年十月八日

注釋:

①彭,指彭德懷。高,指高崗。賀,指賀晉年,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前司令員兼參謀長。

②鄧,指鄧華,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洪,指洪學智,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員。解,指謝方,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參謀長。

之後,毛澤東致電中國駐朝鮮大使倪誌亮,讓他轉告金日成:根據目前形勢我們決定派遣誌願軍至朝鮮境內幫助你們反對侵略者;由彭德懷同誌擔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後方勤務工作及其他在滿洲境內有關援助朝鮮的工作,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同誌負責;請你即派樸一禹同誌到沈陽與彭德懷、高崗同誌會商與中國人民誌願軍進入朝鮮境內作戰有關的諸項問題。

同日,斯大林也將中國準備出兵援朝的情況通報給了金日成。

金日成得知中國出兵援助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高興。他一方麵命令在“三八線”以北的人民軍部隊堅守陣地,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出動爭取時間;另一方麵又迫切希望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出動越快越好。

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彭德懷的率領下,開始從遼寧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和輯安(今集安)三個口岸出發,秘密渡過鴨綠江,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歌聲伴征程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

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進。

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這首歌是中國人民誌願軍軍歌。英勇的誌願軍戰士正是高唱著這首歌,離開祖國,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的。這首歌的歌詞不長,但和鏗鏘有力的曲調交相輝映,使整首歌充滿了摧枯拉朽般的強大力量。

在硝煙與炮火間,有多少戰士曾在心中高唱著這首歌英勇奮戰?在異國寒冷的星夜下,有多少戰士是唱著這首歌來懷念祖國的親人?在家中搖曳的燭光下,有多少人唱著這首歌牽掛著戰場上的親人?

歌聲寄托思念,歌聲激發勇氣,而中國人民誌願軍軍歌更是承載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民族氣節以及愛國情懷。它是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心中所迸發出的呐喊。

中國人民誌願軍軍歌的作詞人是麻扶搖。他當時在誌願軍炮兵一師第二十六團五連任指導員。他對音樂並不了解,也從未想過要創作什麼歌詞。比起歌詞,他更喜愛的是詩歌。要問他為什麼成了這首軍歌的詞作者,這還要從中國誌願軍開赴朝鮮前夕說起。

1950年10月,毛澤東發布了關於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全國軍隊進行招兵,各地的軍營立刻呈現出一幅火熱的場麵,報名處被申請參戰的戰士堵得水泄不通。誌願軍炮兵一師也是同樣一幅情景。

報名的戰士如此多,氣氛如此熱烈。這讓麻扶搖很是欣慰。看到舉著申請書,大聲說著“我要報名”的戰士們,他仿佛看到了新中國美好的未來。晚上,麻扶搖坐在書桌前,仔細閱讀著戰士們寫的參戰申請書。許多戰士文化程度不高,字寫得歪歪扭扭,還有許多錯別字,但他們努力寫好一筆一畫,以此表達出自己的決心與忠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保衛和平,保衛國家,就是保衛家鄉。”

“打敗美國野心狼!”

桌上的台燈發出昏黃的光,映照在戰士們的申請書上,每一個字仿佛都被鍍上了一層溫柔的金色,顯露出最真摯可親的情感。麻扶搖想,世界上還有比這些更美的字嗎?

麻扶搖被戰士們的壯誌豪情所感染,連夜將戰士們申請書上的語言整理在一起,加以修改,寫出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出征詩。

第二天,麻扶搖所在的部隊舉行出征前的誓師大會。麻扶搖作為五連的代表,在主席台上發表出征誓詞。麻扶搖懷著激動的心情,站在眾指戰員麵前,宣讀誓詞。誓詞讀完後,他沒有立刻離開,接著拿出自己昨晚寫的詩,大聲地朗誦起來:

雄赳赳,氣昂昂,

橫渡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

就是保家鄉。

中華的好兒女,齊心團結緊,

抗美援朝鮮,打敗美帝野心狼。

麻扶搖聲音剛落,台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首詩雖然簡短,用詞樸素,卻深深震撼了台下每一名官兵的心,燃起了他們的鬥誌。之後,這首詩又被抄寫在部隊的黑板報上。許多戰士都利用休息時間去黑板報那裏觀看,有的還將它抄下來,以便隨時閱讀。

10月19日,第一批中國人民誌願軍從祖國出發奔赴朝鮮戰場。這時,麻扶搖的這首詩已經傳遍整個誌願軍隊伍,戰士們也正如詩中所說的那樣“雄赳赳,氣昂昂”地橫渡了鴨綠江,為和平,為祖國,奔赴到硝煙彌漫的朝鮮戰場。

當時,行軍隊伍中有一個名叫陳伯堅的新華社記者。他在與戰士一起行軍生活的過程中發現,戰士們常念一首詩,於是他將這首詩抄記了下。這首詩就是麻扶搖所寫的那首。陳伯堅認為,這首詩風格雖不華麗,卻極符合戰士們的心境,將所有誌願軍戰士,甚至是中國人民的決心與鬥誌都強烈地表達出來了。他又仔細閱讀了幾遍,給這首詩做了幾處修改:將“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把“中華的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把“美國野心狼”改為“美帝野心狼”。修改後,整首詩更加富有韻律,更為鏗鏘有力。陳伯堅將修改後的詩引用在他的戰地通訊《記中國人民誌願軍部隊幾位戰士的談話》一文的開頭部分。

就這樣,麻扶搖這首詩又很快地在祖國的普通百姓間傳開。許多人讀著這首詩,祝福著戰場上的中國誌願軍。

不過,即使麻扶搖這首詩已經家喻戶曉,但仍舊隻是一首詩歌。麻扶搖這首詩究竟如何變為一首軍歌的呢?這其中還少不了一個人功勞,那就是作曲家周巍峙。

1950年11月26日,周巍峙前去田漢家做客,順便彙報工作。彙報完工作後,他與田漢一邊喝著茶,一邊閑聊起來。周巍峙無意中看到桌子上的人民日報,上麵一篇關於抗美援朝的報道引起了他的注意。這篇引起周巍峙注意的報道就是陳伯堅引用麻扶搖的詩作開頭的那篇。周巍峙將這篇報道上所引用的詩仔仔細細地閱讀了兩遍。他將報紙拿給田漢看,說:“您看,這首詩很有意思,我想把它譜上曲。”

田漢看了麻扶搖的詩後,也很讚同周巍峙將這首詩譜上曲。周巍峙在心中默念著這首歌頌誌願軍的詩詞,血與火的戰場畫麵不斷在他眼前閃現。他內心激蕩不已,靈感如泉湧,等不及回家,他立刻提筆開始譜曲。

整個創作過程可以說是一氣嗬成,沒有遭遇任何瓶頸,這也許是周巍峙一生中最快樂、最暢快的一次音樂創作。為了讓詩歌更富有音樂感,他將詩中的“抗美援朝鮮”改成了“抗美援朝”,並選用歌詞中的“打倒美帝野心狼”作為歌名。回到家後,周巍峙又鄭重地用行書抄寫了一遍曲譜和歌詞。看著這首被賦予了新生命的詞曲,周巍峙內心激動不已,禁不住在家中哼唱起了這首歌,邊唱邊感受到了誌願軍的英雄氣概、必勝決心以及樂觀的革命精神。

12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這首歌曲,並迅速席卷全國。全中國的大街小巷都在傳唱這首歌。

這首歌家喻戶曉後,它的名字也漸漸起了變化。因為這首歌音調鏗鏘有力、節奏堅定,將誌願軍的精神淋漓地展現了出來,有的地方就將這首歌命名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1953年,這首歌曲獲得了幾個獎項,文化部就把歌曲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軍歌》。

從此,《中國人民誌願軍軍歌》成為了抗美援朝這段曆史的勝利之音、精神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