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著名瓊僑領袖——符致逢
符致逢(1898—1975年),新馬著名瓊僑領袖。祖籍海南文昌縣(今文昌市)。他11歲到新加坡謀生,艱苦創業成為新馬瓊人中實力雄厚、聲譽卓著的大實業家。他熱心社會公益,樂為瓊僑辦實事,榮獲新加坡元首賜封功績勳章,同時被推選為全馬瓊州會館聯合會主席、新加坡瓊州會館主席。他熱愛故鄉,呼籲抗戰。抗戰時還熱心支持家鄉海南的建設,與其他僑領一道發起成立“私立海南大學”,深受鄉親景仰。
香港知名企業家——黃堅
黃堅(1904—1986年),香港知名企業家,社團領袖,香港海南商會會長。祖籍海南文昌縣(今文昌市)。他青年時代,參加愛國學生運動,後入商界創業,成為名赫香江的企業家。日寇侵華時,他參與發動組織香港瓊崖商會救亡活動,組織籌措創立“瓊崖華僑聯合總會”、“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並不遺餘力奔走。他熱愛海南,關心故鄉,樂於公益,參與籌建海南大學,曾捐款100萬港元興建海南大學“泰堅樓”,捐資30多萬元人民幣興建家鄉文昌樹芳小學,在香港的瓊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我國橡膠種植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何麟書
何麟書(1862—1934年),馬來西亞華僑,知名實業家。祖籍海南樂會縣(今瓊海市)。17歲時他登上帆船到馬來西亞謀生,最初在一家餐館當雜工,後經老鄉介紹,到一家外國財團經營的橡膠園裏當割膠工。在這裏,他平生第一次認識了橡膠,也認識到了橡膠的經濟價值。於是,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橡膠樹移植到家鄉海南島去。在此信念驅動下,他邊幹邊學,幾年後,不僅諳通了一整套橡膠育種、栽培、管理、割膠和加工技術,還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荷蘭語、馬來語以及閩南語、粵語等。他還仔細觀察馬來西亞的自然環境和氣候、土壤等,並請教有關專家,翻閱海南島的有關資料,為返鄉創業作準備。1906年,他回到家鄉海南瓊海縣籌資興辦瓊安膠園。經過9年努力,終使膠園開割,結束了中國不能大麵積植膠的曆史。他將三葉橡膠移植到我國北緯16—20度的海南島並大麵積種植成功,從而打破了國外專家曾認定的,原產於亞馬孫河熱帶雨林的巴西三葉橡膠,僅能生長在北緯10度以內熱帶地區的理論。瓊安膠園奇跡的出現,不僅糾正了原來傳統的錯誤理論,更為我國今後大規模發展橡膠業提供了一定科學依據。1985年,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專家經過論證,證實了何麟書的貢獻。何麟書是我國橡膠種植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為我國橡膠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情係海南教育事業的旅日僑領陳學忠
陳學忠是海南海口瓊山人,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旅居日本。經過艱苦創業,在地產、餐廳等行業獲得成功,成為旅日海南人中的佼佼者。旅日期間他從未忘記過祖國和家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回到家鄉,看到了家鄉的發展和變化,深知家鄉要發展得更好更快,必須要創辦大學、培養大批人才。為了創辦海南大學,他不辭辛苦、奔跑於世界各地,發動華僑華人捐資辦學、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在有關領導、部門、社會各界以及海外鄉親的支持與幫助下,1982年在深圳召開了海南大學籌建大會。為了支持家鄉建設、為家鄉培養人才,他捐款興建海南華僑中學陳學忠科學館。他提出願意出資為家鄉培養100名留學生,目前已有64名留學生學成歸國。幾十年來,陳先生為海南的高等教育及基礎教育做了許多貢獻,為海南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1988年至1996年當選海南省政協華僑委員,1994年獲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赤子楷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