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拒絕借口,用業績證明價值(2)(2 / 3)

最後,巴頓寫道:“那個家夥得到了提拔,我必須挑選不抱怨就能完成任務的人。”

抱怨會限製你的思維,讓你的視野變得“近視”,把自己局限在抱怨本身上,而不是努力地去適應變化,解決問題。如果你能像大賀典雄一樣腳踏實地地工作,從不抱怨,那麼你能取得的成就將不可限量。

對想要的結果要“誌在必奪”

工作中我們都有一定的目標,有我們想要的結果。麵對想要的結果,應該如何行動呢?

我們看看下麵的例子,也許會收獲很多:

2000年的全球汽車市場可以說是非常不景氣,日本幾家大型汽車公司都麵臨倒閉,日產尼桑公司日子也越來越難過。為了改變現狀,日產公司請來了在法國有“營救大師”之稱的卡洛斯·戈恩擔任首席執行官。有人說,如果要給近10年來最受推崇的經理人來一個排名的話,卡洛斯·戈恩絕對是一個有力的競爭者。因此,日產公司期待他能力挽狂瀾。

戈恩剛上任就做出了一個極具吸引力和震撼力的公眾承諾--“180”計劃。“1-8-0”這組數字分別代表了日產將來要實現的目標,該計劃旨在實現日產的持續性、盈利性增長:截至2004財年,全球銷售量增加100萬台,運營利潤率達到8%,汽車事業淨債務為0。

開始時日本媒體還對戈恩很反感,說戈恩的能力就是砸工人飯碗。日產工會也著實地緊張過一陣子,擺出了要和外來資本家決戰一番的姿態。然而戈恩卻不負眾望,不僅扭虧為盈,而且現在的日產的確是今非昔比,脫胎換骨!業界為之震驚,人們覺得奇跡總是在這樣的大師身上閃現,但必然有其成功的方法和規律,於是很多人去請教戈恩。

有記者問戈恩,為什麼在上台之初就要把目標和決定說得那麼肯定,不給自己留任何後路?戈恩問答說,人們喜歡看結果,不問過程,因為結果簡單明了,誰都可以去衡量、去評價。當我們給了對方一個結果式的承諾時,人們就會立刻對你轉變態度。人們會說:“這我非常同意,相當公平,沒有理由不給他一個機會!我們按承諾執行,沒有任何借口,一切為了結果。”

記者接著問:“您所承諾的目標,就是盡快地使日產扭虧為盈。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對一個連續虧損了多年的國際性企業來說,要完成這樣的一個宏大目標,達到一個完美的願景,是一件舉步維艱的事情,當時大家沒有懷疑過您的這種觀點嗎?他們相信您能夠如期完成這個任務嗎?”

戈恩回答道:“在開始的時候,人們大多持懷疑態度。我完全能理解大家有這種懷疑的態度,甚至還歡迎大家有這樣的懷疑態度,但是我不希望有反對力量和抵製情緒,因為我希望我所構想的結果成為我的支持力。希望把所有員工和領導的信心和信任建立在事實之上,這一切並不是嘴上說說就可以實現的。製訂日產複興計劃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我們要對計劃的實施結果做出承諾。

“既然是承諾,就意味著我如果達不到之前所作出的承諾,我就要辭職離開,我沒有第二個計劃可供執行,也沒有第二個機會可以選擇。我隻有一次機會嚐試,除了成功沒有別的選擇,不成功就走人,由其他人來接替。從一開始我就把情況講得很透徹,讓所有的人都看清楚,我要把全員參與的思想從頭到尾地貫穿於這個計劃中,我要讓所有的經營委員會成員也參與進來。從一開始形勢就很嚴峻,那是一種破釜沉舟的架勢。”

沒有“假如”,隻有必須,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實現結果。沒有第二個計劃,有的隻能是換成第二個人來執行,這就是戈恩執行的邏輯!既然鎖定了目標,鎖定了結果,那麼我們對於結果,就不是要,而是一定要!

的確,在結果麵前,我們需要一個“誌在必奪”的決心!

韓國三星集團總裁李健熙曾經有一句名言,至今還在電子商業界廣為流傳著:“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這句話也正是當年李健熙下定決心帶領三星集團勵精圖治、發奮改革的真實寫照。

1987年,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上任後組織開展了一場“產品一流化、為顧客提供全方位服務及樹立優秀企業公民形象”的企業經營新運動。

在當時,李健熙決心給沉睡中的三星一劑猛藥,一個改革的信號彈。麵對充滿風險的亞太市場,麵對臃腫複雜的公司業務體係,李健熙敢於大刀闊斧地進行整編與改組。他隻保留最重要、最有盈利前景的核心項目,例如消費類電子產品、金融、貿易和服務,邊緣的、虧損的領域或者非核心的領域一律放棄。變革的牽動麵積是前所未有的大,就連上下班工作時間都進行了很大變動:將原來的“朝九晚五”變成“朝七晚四”,20萬員工都將提前兩小時上班。雖然進行這種大規模的變革會遇到很多方麵的阻力,但是李健熙相信,如果下不了這個決心,振興三星的日子就會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