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革命不分先後,功勞卻有大小。企業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問題、勤奮工作的員工,而不是那些曾經做出過一定貢獻,現在卻跟不上企業發展步伐,自以為是的老員工。在一個憑實力說話的年代,講究能者上庸者下,沒有哪個老板願意拿錢去養一些無用的閑人。商業時代以效率為先,憑業績說話;企業中員工不管多麼辛苦忙碌,如果缺乏效率,沒有業績,那麼一切辛苦皆是白費,一切付出均沒有價值。一切用成功說話,隻有成功,員工的付出才能得到回報。這是一個憑業績說話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隻有功勞,沒有苦勞。
戴爾公司的核心經營原則就是靠業績說話。戴爾對業績優秀的員工一向給予獎勵。同時,給業績平平者執行的是“嚴厲的走人政策”。
戴爾對各部門、各分支機構的考核更看重最後的結果,主要包括:一是業績方麵的成果考核;二是削減成本的考核。戴爾的成果考核指標很多,有客戶忠誠度的指標考核;有投資回報率的考核等。戴爾以業績指標考核作為標準,牽引或者引導員工為結果打拚。
對結果負責,體現的是一個企業追求效率、超越自我的決心。憑業績和效益說話,才能在企業中形成良好的工作和人才環境,才能使企業不斷前進,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並日益壯大。
抱怨與成功永遠是南轅北轍
一個聰明的員工,從不抱怨現狀,而是潛心研究如何解決問題,腳踏實地,一步步向上攀登,從而走向成功。
在工作中,我們可能經常覺得這件事不公平、那件事不順心,當你的這些想法增多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抱怨。隻要稍加注意,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些抱怨:
一位新員工說:“工作太累了,但是工資才這麼點……”
一位資深職員說:“我那麼拚命地工作,但上司還是不賞識我,我越幹越沒信心了。”
一位部門主管說:“客戶太難纏了,而且其他部門的人一點都不配合我,我的工作沒法開展……”
……看起來,好像每個人的抱怨都有道理,可是,這樣有意義嗎,在麵對不利的環境或者困境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困頓當作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礪呢?
與其牢騷抱怨,不如問問自己:在這個不盡如人意的環境裏,我能做些什麼?
強者靠自己,弱者靠同情,怨天尤人實在於事無補。少抱怨,多行動,才是應對困境的正確方法。
愛默生說:“一心朝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同樣,我們一心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又有誰能妨礙我們的上升呢?記住,不抱怨是強者的生存哲學:抱怨者永不成功,成功者從不抱怨,抱怨和成功永遠是南轅北轍的。
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曾經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東京帝國大學的畢業生在索尼公司一直非常受歡迎。有個叫大賀典雄的帝國大學高材生,是一位有才華的青年。他加入索尼公司之後曾多次與盛田昭夫爭論,盛田昭夫喜歡這個直言無忌的年輕人,非常器重他。
出人意料的是,後來盛田昭夫居然把大賀典雄下放到了生產一線,給一位普通工人當學徒。這讓很多員工迷惑不解,甚至懷疑他得罪了盛田昭夫。有人為大賀典雄感到不平,但大賀典雄隻是淡淡一笑。
一年後,更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還是學徒工的大賀典雄居然被直接提拔為專業產品總經理,員工們百思不得其解。
在一次員工大會上,盛田昭夫為大家揭開了謎團:“要擔任產品總經理,必須要對產品有絕對清楚的了解,這就是我要把大賀典雄下放到基層的原因。
讓我高興的是,大賀典雄在他的崗位上幹得不錯。然而,讓我堅定提拔念頭的是--整整一年,他在累髒卑微的工作環境下居然沒有任何牢騷和抱怨,而且甘之若飴。”
5年後,也就是在34歲那年,大賀典雄成為了公司董事會的一員,這在日本企業,簡直是前所未聞的奇跡。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目前的環境不滿意,唯一的辦法,是讓自己戰勝環境、超越環境。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說過:“機會看見抱怨者就會遠遠避開。”喜歡抱怨的人在這個遵循強者法則的世界中,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二戰著名將領巴頓將軍在他的回憶錄《我所知道的二戰》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我要提拔軍官的時候,常常把所有符合條件的候選人集合到一起,讓他們完成一個任務。我說:‘夥計們,你們要在倉庫後麵挖一條戰壕,8英尺長,3英尺寬,6英寸深。’說完就宣布解散。我走進倉庫,通過窗戶觀察他們。
“我看到軍官們把鍬和鎬都放到倉庫後麵的地上,開始議論我為什麼要他們挖這麼淺的戰壕。有的人抱怨說:‘6英寸還不夠當火炮掩體。’還有一些人抱怨說:‘我們是軍官,這樣的體力活應該是普通士兵的事。’最後,有個人大聲說:‘我們把戰壕挖好後離開這裏,那個老家夥想用它幹什麼,隨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