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出版於1994年。該書出版之後不久,我雖然仍認為自己的研究最切近馬克思的原意,比以往學者的理解更為合理,但還是感到不甚滿意。因為此時,我對馬克思的學說有了一種全方位的新的認識。“亞細亞生產方式”隻是馬克思學說中的組成部分,將之放在馬克思學說這一整體中予以考察,其奧微之處顯得更為明白。
問:馬克思的學說誕生之後,對其研究的人不知其數。別說我國和前蘇聯的學術理論界,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學者們,亦十分重視對馬克思的研究。其成果亦是車載鬥量,不計其數。此種研究狀況決定著,要想有重大突破,乃是何等艱難的事情。不知您所說的“全方位的新的認識”是何含義?
答:在我看來,馬克思的一整套學說實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十字架的一橫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的分析,亦曰共時性的分析;十字架的一豎是對人類曆史的縱向分析,亦曰曆時性分析。不管是橫向的還是縱向的,理論目的隻有一個,即說明資本主義必將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實現。就橫向的研究而言,馬克思的基本觀點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與財產的個人所有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必然導致經濟危機,導致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的崩潰。就縱向的研究而言,馬克思的基本觀點是:人類曆史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規律而發展的;私有製否定了古老的公有製,而自身亦必將被一種新的公有製所取代。所以說,私有製不是永恒的,它既是曆史的產物,又必將在曆史中消亡。
問:您這樣概括馬克思的學說,既簡單又通俗,而且很符合馬克思學說的特征。據我所知,馬克思的曆史觀既是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又是對黑格爾哲學的繼承。批判的是黑格爾的唯心史觀,繼承的是黑格爾的曆史辯證法。在黑格爾那裏,人類曆史呈“三段式”發展,否定之否定,終點回複到始點。這樣一種縱向地考察曆史的思路幾乎被馬克思全盤地接受下來。我這樣理解,不知正確與否?
答:大體上是這樣的。正因為馬克思堅持曆史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觀點,所以他才需要在遠古時代有一個“亞細亞生產方式”。“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製。正如馬克思自己所說的:東方一切現象的基礎是不存在土地私有製,這甚至是了解東方天國的一把真正的鑰匙。恩格斯也說過類似的話:“不存在私有製,的確是了解東方的一把鑰匙。”也就是說,一方麵,馬克思的學說於理論上需要在曆史的初始狀態為公有製社會;另一方麵,在當時西方人的眼裏,東方世界就是這麼一個公有製的社會。這二者的結合,也就很自然地導出了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可以看出,“亞細亞生產方式”在馬克思的學說裏,既是指東方社會,又是指整個人類曆史的初始狀態。
問:那麼為什麼馬克思在讀了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之後,又放棄了“亞細亞生產方式”這一概念呢?
答:馬克思雖然把“亞細亞生產方式”作為曆史的初始狀態,作為他的曆史辯證法的起點,但是此種“生產方式”隻能暫時解決私有製的起源問題,而不能說明人類曆史初始狀態盡善盡美。因為在“亞細亞生產方式”裏,同樣有階級和國家,有壓迫和剝削,而且政治專製程度比“古代的”和“封建的”兩種生產方式之社會更為嚴酷。在馬克思的理論構想中,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一切都是美好的。不僅財產是公有的,而且沒有階級壓迫和一切不平等之現象。按照否定之否定規律,終點與起點相遇,曆史的初始狀態也應該是盡善盡美的,不僅為公有製社會,而且沒有任何不平等之現象。換句話說,盡管馬克思把“亞細亞生產方式”看作曆史的起點,但這一起點同他的曆史理論所要求的起點有著巨大的差距。也正因為這樣,當他讀了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之後,高興之情無以言表。摩爾根筆下的“古代社會”不僅為公有製,而且沒有階級、國家、壓迫和剝削。顯然,這樣的社會比“亞細亞生產方式”社會美好得多,也更符合馬克思的理論需要。所以從此之後,他也就再沒必要將“亞細亞生產方式”作為人類曆史的初始狀態了。
問:我們且不論馬克思將“亞細亞生產方式”作為曆史的初始狀態是否妥當,僅就他對“亞細亞生產方式”之本身的論述來看,應該說是很有思想價值的。特別是他將“亞細亞生產方式”看作“普遍的奴隸製”社會,很有啟發意義。
答:“普遍的奴隸製”的確是馬克思所說的,語出他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原文是這樣的:
“在奴隸製、農奴製等等之下,勞動者本身表現為服務於某一第三者個人或共同體的自然生產條件之一(這不適用於例如東方的普遍的奴隸製;這僅僅是從歐洲的觀點來看的);這樣一來,財產就已經不是什麼親身勞動的個人對客觀的勞動條件的關係了。”
馬克思在這裏,實則為比較研究。文中所謂的“奴隸製”和“農奴製”指的就是“古代的”和“封建的”所有製形式。在他看來,“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社會既不是希臘羅馬那樣的奴隸製社會,也不是西歐中世紀那樣的農奴製社會,而是“普遍的奴隸製”社會。在馬克思看來,“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社會有兩個最大的特點:一是土地公有製;二是專製主義統治(恩格斯也是這麼看的)。這二者且互為因果,密不可分。具體說就是:土地公有製必然導致專製主義;而專製主義統治又必以土地公有製作為它的經驗基礎。讓我們還是看看馬克思本人是怎麼說的:
“在大多數亞細亞的基本形式裏,淩駕於所有這一切小的共同體之上的總合的統一體表現為更高的所有者或惟一的所有者,實際的公社卻隻不過表現為世襲的占有者。因為這種統一體是實際的所有者,並且是公共財產的真正前提,所以統一體本身能夠表現為一種淩駕於這許多實際的單個共同體之上的特殊東西,而在這單個的共同體中,每一個單個的人在事實上失去了財產,或者說,財產對這單個人來說是間接的財產,因為這種財產,是由作為這許多共同體之父的專製君主所體現的統一總體,通過這些單個的公社而賜予他的。因此,剩餘產品不言而喻地屬於這個最高的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