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心路尋蹤(11)(2 / 2)

文學市場化一方麵讓我們看到“自由市場”為“鬆綁”中的文學提供了多種選擇的空間,為社會模式化的文學帶來了突破的契機和活力,激活了文學新的生長點和創作機製;但另一方麵,也讓我們看到在越來越赤裸的“市場暴力”下,選擇其實是何等單調,喧鬧繁榮的背後是何等冷漠和蒼白;除了身體和欲望,作家已無生活可寫;除了時尚媚俗,作家也已無話可說。文學在日益喪失它的精神價值,而成為當今社會生活的裝飾和點綴,成為單純的娛樂渠道和消費品的根源。而文學一旦在適應市場中失去內蘊,就會導致品質的喪失,最終導致精神危機的出現。正如批評家雷達所指出的“當創作喪失了對生活的敏感或疼痛感,把創作變成了製作——批量化地生產、流水線作業的時候,文學就不會有什麼真正的生命了。”還有論者指出:“在文學審美價值定位上的世俗化、’快樂原則‘與商業性,導致了作家的創作以大眾的日常消費性審美為旨歸,壓縮了讀者的審美想象空間,鈍化了讀者的審美體驗能力,甚至為了追逐商業價值而不惜犧牲作品的藝術水準。在這樣的文學作品麵前,讀者的審美能力自然難免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