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無遺憾的是,在貨幣經濟時代,金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單調化了人們對於財富多樣化目標的追求選擇。金錢似乎代表著、度量著世間一切財富的價值,並似乎可以交換到世間的一切財富。人們對它的追求和擁有,似乎就是對一切財富追求和擁有的代名詞。這樣一來,人生的目的,除了追求和擁有金錢,也就不再有別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存在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假象,但這種假象迷惑的卻是絕大多數人,特別是當金錢可以用來免除勞役和人身處罰、購買婚姻、抵償生命時,金錢便與人生價值直接關聯,“金錢萬能”這種假象的程度就越發加大了。
基於金錢是財富的“綜合代表”卻不是財富本身,以及金錢並不能夠完全度量、代表和交換一切財富的理解,我們關於金錢的智慧就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既要追求金錢,以獲得它能夠代表的財富(如住房、汽車等),也要追求金錢不能夠代表的財富(如內心的平安);我們要擁有一定量的金錢,但不能夠停留於隻是擁有金錢的狀況之中,也要享受金錢所能夠交換到的真實財富本身,也就是要會花錢。否則,我們就隻是空洞地擁有金錢財富形式,成為地道的“守財奴”;我們要在一定的時空裏追求金錢,也要在一定的時空裏放棄追求金錢來享受足夠的人生閑暇。在這樣的智慧人生中,金錢就將永遠是你忠實的仆人,你就將贏得生活的豐富內容和人生價值的真實實現。或者說,你就是在智慧地生存和生活著。
(4)要做金錢的主人
《茶花女》書中有一句名言:“金錢是好仆人、壞主人。”是做金錢的主人,還是做金錢的奴隸,反映了兩種不同的金錢觀。
金錢觀是對金錢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和人生觀緊密相連的。金錢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隨著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而逐漸成為財富的象征。資產階級金錢觀有兩個特征,一是“金錢至上”。他們從本階級和個人的私利出發,把金錢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切向錢看。隻要能獲取金錢,可以不擇手段。二是“金錢萬能”。他們誇大金錢的作用,鼓吹“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決定一切”,“金錢就是幸福”。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金錢的本質和曆史作用,認為金錢作為物質財富,是人類創造的,並為人類服務,人類應當是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人們依靠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獲取財產,金錢是光榮的,而那種用剝削、掠奪欺詐的手段不勞而獲,則是可恥的。金錢在促進商品交換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金錢並非萬能,世界上有比金錢更重要、更寶貴的東西。
居裏夫人放棄“鐳專利”的巨額金錢,毅然將煉鐳的技術公布於世,並把價值100萬法郎的世界第一克鐳捐獻給治療癌病的研究所。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於1950年拒絕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重金聘約,攜妻子兒女一起越過太平洋的驚濤駭浪,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
金錢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但金錢並不等於幸福,隻有擁有物質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充實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
2.積極地創造財富,快樂地享受財富
清朝時山西太原有一個商人,生意做得很紅火,長年財源滾滾,雖然請了好幾名賬房先生,但總賬還是靠他自己算,錢的進出又多又大,他天天從早晨打算盤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頭昏眼花,夜晚上床後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銀子又興奮激動。這樣,白天忙得不能睡覺,夜晚又興奮得睡不著覺。這老頭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老頭隔壁靠做豆腐為生的小兩口,每天清早起來磨豆漿、做豆腐,說說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牆邊的富老頭在床上翻來覆去,搖頭歎息,對這對窮夫妻又羨慕又妒忌,他的太太也說:“老爺,我們有這麼多銀子有什麼用,整天又累又擔心,還不如隔壁那對窮夫妻活得開心。”
老頭早就認識到自己還不如窮鄰居生活得輕鬆灑脫,等太太話一落音便說:“他們是窮才這樣開心,富起來他們就不能了,很快我就讓他們笑不起來。”說著,翻下床從錢櫃裏抓了幾把金子和銀子,扔到鄰居豆腐房的院子裏。
這對夫妻正在邊唱邊做豆腐,突然聽到院子裏“撲通”、“撲通”地響,提燈一照,隻見是閃閃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銀子。連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腳地把金銀撿回來,心情緊張極了。不知把這些財富藏在哪裏好,藏在房裏怕不保險,藏在院裏怕不安全。從此,再也聽不到他們說笑,更聽不見他們唱歌了。鄰居富老頭和他太太開玩笑地說:“你看!他們再笑不起來,唱不起來了吧!早該讓他們嚐嚐富有的滋味。”
人人都希望能夠擁有財富。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隻有適度追求財富,才是最明智的人。過去,我們曾經認為做一個萬元戶就應該滿足了,可是後來,有了一萬元,就又想有十萬元,有了十萬元就會想百萬元,總之,這是沒有盡頭的。如果欲望沒有盡頭,那麼,你就永遠無法享受生活的快樂,你就是一個缺乏財富智慧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隻有當財富為人的幸福服務時,它才算作財富。”金錢不等於價值,隻有當它為人的幸福服務時,才是有價值的。
文明的社會以足夠的錢保證每個人都能確保自己的收入,如此就能知道確保收入是多麼重要了,大家能賺到適當的錢,的確是很重要的。但在財富麵前,要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回歸平淡,才能享受財富給人類帶來的快樂人生。
一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當他達到事業的巔峰時,突然覺得人生無趣,特地來到寺院向大師請教。
大師告訴他:“魚無法在陸地上生存,你也無法在世界的束縛中生活;正如魚兒必須回到大海,你也必須回歸平淡。”
企業家無奈地回答:“難道我必須放棄一切的事業,進入山裏修煉?”
大師說:“不!你可以繼續你的事業,但同時也要回到你的心靈深處,當回到內心世界時,你會在那裏找到乞求已久的平淡。除了追求生活的目標外,生命的意義更值得追尋。”
我們現在正處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很多人口袋裏有錢了,然而總覺得沒有過去貧窮時過得快樂,除了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外,麵對財富,我們個人心理沒有調整好,還不適應這個經濟時代。麵對財富,容易產生以下病態心理:
①有錢會覺得不安全。
②有錢還想更有錢。
③嫉妒別人比我還有錢。
④捂緊口袋不敢露富,有小農意識。
在財富麵前,一旦有這種思想就會陷入痛苦之中,品嚐不到富有的快樂。其實,麵對財富,人應該保持一種平常心態,有一點現代意識,積極地創造財富,快樂地享受財富,盡己所能,知足常樂。
麵對財富,人應該做到:
(1)注意安全而不必過分擔憂
有了財富,人就會擔心會有人危害自己的生命。因為還有很多的人過著貧窮的生活。如果你的財富是通過正常渠道賺來的,就會受到法律的保護,所以,你的擔心是不必要的。
(2)通過正當渠道賺錢,不取不義之財
很早以前,美國南方的一個地方,人們用木柴取暖。有一個樵夫給人供劈柴,有一次,他賣給一家人的木柴沒有劈開,買木柴的人要求他把木柴劈小一點,他不願意。結果,買木柴的人隻好自己動手,沒想到,一根木柴裏麵劈出了一個鐵皮包著的一卷鈔票,一共是2250美元,這位主人吃驚之後,沒有想著把這筆錢占為己有,而是找到那位不肯劈柴的樵夫,追查這筆財富的主人,要把這筆錢還給它真正的主人。
這才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是自己勞動產生的財富,拿了會心裏不安。
(3)不做守財奴,積極消費,享受財富的快樂
賺錢就是為了使人的生活過得更好一點,消費是財富的價值的實現,如果不消費,就不會享受生活的快樂,就會變成一個守財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