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種方法(1 / 2)

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為達到上述目的,教師要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諸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學《軍神》一課前,翻閱了大量資料,寫了一篇充分體現劉伯承一生堅強勇敢、奮勇抗戰精神的短文。當我聲情並茂地讀完時,自己都感動得快流淚了。學生也受到了老師的感染,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深刻地體會劉伯承將軍精神的偉大,他們體會詞句的那種精細程度是以前沒有過的。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產生極強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例如:《我的戰友邱少雲》描寫了邱少雲為了集體的利益,任憑烈火燒身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最後壯烈犧牲的事跡。如何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認識邱少雲的英雄形象、體驗文中所弘揚的愛國主義精神呢?我在教學這一課時抓住文中“年輕”和“偉大”這兩個詞語展開教學。

師:剛才同學們通讀了一遍課文,那麼課文稱邱少雲是一位怎樣的戰士?

生:課文稱邱少雲是一位年輕而偉大的戰士。

師:在你們看來,年輕意味著什麼?

生:年輕是人生中最寶貴的年華。

生:年輕就是青春,是充滿活力的。

生:年輕意味著做事蠻撞,沒有經驗。

師:是啊,有人認為年輕沒有經驗、不成熟,有人認為年輕很了不起、充滿激情。那麼為什麼一位年僅21歲的年輕戰士會被戰友、祖國和人民稱為偉大的戰士呢?

老師的一席話使學生的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憾,他們紛紛陷入沉思。此時,學生對下一步的語文學習產生了興趣,激起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如果我們的每一堂語文課都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和豐富的情感,那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態度、意願怎麼可能不會轉化為生命的激情,怎麼可能不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但是,學生的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還需要教師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麼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於抑製狀態,不願意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於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就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他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

在小學階段,就要下氣力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於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並有所獲。

我覺得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比如,《十裏長街送總理》一課,一是學生對周總理不太熟悉;二是人們自發地聚集到長安街送別總理的感人場麵學生沒有親自經曆,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我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報刊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並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課上得非常成功。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對於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三、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麼地方,便於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於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