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王學聖地(2 / 2)

他這一改變,跳出了“以經解經”、“以經注經”的巢臼,走上了獨立思考的道路。他寫成了《五經臆說》,標新立異,創立新說。

《五經臆說》是“龍場悟道”的結晶,是王陽明心學的開山之作,從而成為王陽明學說的新起點。

後來貴州宣慰司宣慰使安國亨(彝族),還在岩壁上題刻了“陽明玩易窩”五字,還留下吟詠懷古的詩。

這就是“玩易窩”景點,若是沒有王陽明,這隻是滇黔喀斯特地形上的一個很普通的山洞,但因為王陽明,普通的山洞也仿佛沾了“聖賢氣息”,因而遊人不斷。

此時此刻,段宇鍾想到之前,他將自己的家鄉稱為窮山惡水,隱隱為自己找借口,仿佛自己沒有成就是因為沒有生在一個好地方。相比王陽明這樣的大賢,豈不汗顏?

除了“玩易窩”外,其餘與王陽明有關的遺跡都在離修文縣城東1.5公裏的棲霞山上,由於南京的棲霞山更出名,所以本文用棲霞山的另一個名字,龍崗山。

王陽明當初到了龍場,居無處所,隨便找了個溶洞住下,那就是“玩易窩”。後來移居龍崗山,龍崗山隻是是橫亙於稻田中的一座小山,山腰天生一洞,當地土民稱為“東洞”。

相比“玩易窩”,這個頗為寬敞明亮,不過洞頂還是常有滴水。自王陽明在此棲身後改稱為“陽明小洞天”,習慣稱為“陽明洞”。

他在“陽明洞”住下後,當地少數民族憫其陰濕,伐木結茅,在洞口右下方為之建屋。王守仁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命名為“何陋軒”。

又在洞口左上方修建一小亭,亭子四周栽些竹子。王守仁以竹子具有“君子之德”,將亭子命名為“君子亭”。王陽明在陽明洞中悟道有成之後,就在龍崗山頂創立龍崗書院,聚徒講學。

後來龍崗書院被改稱為王文成公祠(王陽明死後諡文成)。所以,現在龍崗山上的景點主要有陽明洞、何陋軒、君子亭和王文成公祠等。

陽明洞因王陽明曾居於此洞而得名。王守仁在此三年,成就了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學說,並萌發“致良知”思想。他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也是在此寫出的。

洞旁現存清代建築數座,石刻題詠甚多。洞口苔痕蒼綠,藤蘿密布。洞內寬敞明亮,可通往後山。四壁石乳凝結,洞口崖上有明代貴州宣慰使安國亨題刻的“陽明先生遺愛處”。

洞外是長12米,寬9米的青石鋪地的院落,岩坎邊用青石欄杆圍繞;院落南邊石級兩旁,有兩顆參天古柏,為王守仁親手所植,稱為守仁柏。

建在石岩之上的君子亭,為六角重簷攢尖式清代建築,亭東北岩石上有(清)賀長齡書錄王守仁《君子亭記》碑刻。亭岩石壁下有蔣介石題刻“知行合一”四個大字。

右側有明羅汝芳題刻的“陽明別洞”;左側有清龐霖題刻“奇境”等。洞中的鐫刻較多,字的大小不等,草、楷都有。後來張學良也曾被軟禁於陽明洞。

洞口的崖壁上,安國亨題刻的“陽明先生遺愛處”七個字。這“遺愛”,是永恒的愛,是無限的愛,是發自內心的愛,它充分表達了貴州人民對王陽明的思念之情。

因為王陽明初到貴州時,得到貴州土司安國亨和普通民眾的幫助,後來他悟道後,先後在龍場的龍崗書院、貴陽的文明書院聚徒講學,使“連峰際天”、“飛鳥不通”的“山國”貴州從此人文蔚起,風氣大開。

對於多民族的貴州來說,王守仁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麵亦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因此受到各族人民包括上層人士的信賴與善待。

加上他講學的影響,使得貴州除了著名的“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兩銀”“三無”之外,卻有著名的“王學聖地”。一個聖地的影響,對於“三無”的貴州是多麼難能可貴?

修文縣之所以被稱為“聖地”,是因為王陽明學說誕生於此,並從這個原點開始,形成了他的“心學”體係。

其之所以被稱為“聖地”,還因為王陽明學說的傳播,最先是從貴陽開始的,貴陽是王學流傳天下的始發地。

陽明學術有成,於是聚徒講學,首先創立龍岡書院,“諸生聞之,亦皆來集”,致使龍岡成為最早傳習王學的地方。首先得到王學傳承的也是貴州人。

“龍岡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小小的龍崗山,因為王陽明和王陽明的學說,在華夏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也成為旅遊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