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王學聖地(1 / 2)

從這些經曆我們可以看出,聖賢也是人,受到委屈和打擊之後也會苦悶、彷徨,乃至消沉。可是,華夏兩千多年曆史中,被貶謫的官員很多。

有的如同被貶到長沙的賈誼一樣,抑鬱而終,有的一聽到被貶,就開始準備後事了,所謂:“知汝原來應有意,好收吾骨漳江邊”。

朋友聽到被貶的消息,也是萬分同情,巴不得以身相待,但隻能精神上支持。“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平心而論,在古代,被貶到嶺南、滇黔、海南這樣的蠻荒、瘴癘之地,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挫折,而且也有一定的危險性。古代被貶謫的官員有這種心態也是人情之常。

但也有人非常達觀地麵對這一切,超越了命運,讓人更加佩服,比如,蘇軾被貶到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被貶到海南省的儋州,還在當地蠻荒之地大興文教。楊慎(揚升庵)被貶到雲南之後,仍然一心專研學問,並且在雲南大興文教,如今雲南還處處有他的遺跡。

而這些人中,最讓人敬佩的是王陽明。他不但沒有被命運給打敗,而且在謫居的時候,不知思索和超越自己的命運,還將自己的遭遇和社會現實和無數人的命運結合起來。

不但為自己,也為無數人找出路。他在思索自己人生的出路時,創造出了“心學”,成為一代宗師,為無數人探索出一條道路。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許多人為走“終南捷徑”,沽名釣譽,喜歡在名山大川講學。但王陽明這樣的人,卻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將貴州修文縣一座稻田中的無名小山點化成了名山。

可見,聖賢之所以是聖賢,就在於其麵對挫折、困境時的與眾不同的選擇和應對方式。當一切困難、挫折、打擊都壓不垮他時,命運就開始有了轉機,回頭再看,當初的打擊折磨反而成了悟道的契機,當初的窮山惡水,也因此變成學術聖地。

所謂“文章憎命達”,王陽明一生寫過很多文章,有三篇文章被選進《古文觀止》,其中的兩篇:《象祠記》、《瘞旅文》都是在這裏寫成的。

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否極泰來”,正是在龍場的艱苦環境中,王陽明心中新的思想在萌發,一個充滿智慧的學說在這裏開創。

據說王陽明到了貴州龍場(今天的修文縣)這個地方,連住處都沒有,隻能暫居於一個陰暗潮濕的天然石洞。生活條件困難還在其次,但精神上的打擊跟嚴重。

他堅持正義,卻被貶謫,連同鄉也來落井下石。所以初到石洞時,王陽明心神恍惚,覺得人生已走到盡頭,對著石墩對著石墩自言自語地說:“一切希望都破滅了,我隻好聽天由命,苟延殘喘地度過一生”。

不過,聖賢之所以成為聖賢,就是因為其任何時候都在思考,而且能夠為了全人類全天下的福祉而忘了自身的困境,“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王陽明被貶到龍場後,受到來自皇帝、官場和同鄉的多重打擊,這些人都奉行“仁義道德”的理學,行事卻是如此違背正義甚至泯滅人性。

而當地沒有接受過任何聖賢教化的少數民族的民眾,卻給了他很多無私的幫助。他們同情王陽明的遭遇,不但幫他趕跑官差,還經常送來柴米油鹽,後來又自發為他在山上蓋了一座房子。

所以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之下,他感到,官場的勢利與險惡,“良知”的可貴,以及當時盛行的理學的缺陷,開始重新思考人生乃至新的人生哲學。

因此龍場是王陽明絕處逢生的地方,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也是他走向新生的起點。也是偉大的“心學”誕生的地方。而這些,卻是從一個小小的山洞開始的。

王陽明初到龍場,在山洞中初步安頓下來,哀歎絕望解決不了問題,他開始思索。曆史上不是有“文王演《周易》”的故事嗎?據說,周文王被殷紂王囚禁的時候,他從《易經》中悟出了許多道理。

王陽明受了這個啟發,便成天坐在這個山洞裏麵研讀《易經》,開始了人生的探索,因而把這個洞叫做“玩易窩”。

王陽明在洞裏反複研讀《易經》,心情漸漸開朗起來,感到天、地、人之間渾然一體,“天理”與“良心”相通,於是悟出了“心即理”的學說,奠定了王陽明學說的第一塊基石。

從此他獲得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開始麵對殘酷的現實。他來時匆匆,心亂如麻,沒有帶書,但憑自己的記憶和理解,重新思考孔孟之道,省度朱熹的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