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永嘉(306),今酉、秀、黔、彭等地"沒於蠻僚",曆宋、齊、梁、魏、周等250餘年。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數民族首領田思鶴"以地內附",歸順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縣為其屬地。
隋開皇五年(585)置石城縣,兼置庸州,治所均設今縣壩鄉縣壩村。
隋大業三年(607)廢庸州,石城縣隸屬巴東郡。《隋誌》:"巴東郡統縣十四,北極巫山、秭歸,南至石城、務川最。石城縣廣矣。"唐武德元年(618)石城縣改屬黔州,其縣治移無慈城,即今縣壩老鷹關。
唐貞觀四年(630)遷今聯合鎮。天寶元年(742)改名黔江,屬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國時期,黔江屬黔州。嘉慶《四川通誌》:"天夏七年(90)年建據蜀,後唐長興五年(935),孟知祥據蜀,黔州地屬之。"宋、元之際(960-1368),黔江"半沒於夷。"清鹹豐《黔江縣誌》:"黔江自宋、元以來,半沒於夷,為龔、胡、秦、向四土豪所據。龔據水寨,秦據冊山,胡據峽口,向據後壩。"縣境周邊為唐崖、忠路、大旺、石柱、酉陽等土司包圍,對縣境不斷擴張蠶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玉珍據川,稱帝10年,黔江縣為其屬地。
黔城地處川東鄂西交界處,周圍土司長期爭戰不休,民族矛盾和地區矛盾尖銳複雜。因此疆,犬牙交錯"的軍事要地,數次陳重兵於黔。
洪武五年(1372)藍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縣.洪武十年(1378),藍玉再次征黔,駐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禦千戶所。
洪武十四年,複置黔江縣,所,縣並立,文武兼治。黔城守禦千戶所隸四川都司所屬的重慶衛,持續275年。
清初,黔城縣屬重慶府。康熙元年(1662),改黔城守禦千戶所為黔彭營,鎮守黔江,彭水等縣,兼轄酉陽、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
雍正四年(1726),改黔城縣為黔城萬。十二年(1734),含彭水縣升為黔彭直隸萬。為萬治。
十三年(1735)酉陽土司"改土歸流"後,置酉陽直隸州,廢黔彭直隸萬,複置黔城縣,屬酉陽直隸州。
,明王朝視這裏為"地處蠻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黔城直屬省。在四川"防區製"時期,黔江屬劉湘防區。
1935年川政統一後,黔江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即酉陽專區。抗日戰爭中武漢失守後,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部份機關遷駐黔江正陽鄉大路坪。
1946年,川黔湘鄂邊區綏清公署(轄五十六軍)設於黔城,以控製恩施、酉陽、銅仁、永順、涪陵、芷江等6個專區及其縣份。
1949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縣人民政府,隸屬川東行政專區。
1950年1月23日,置酉陽專區,領酉陽、秀山、黔江3縣。
1952年9月,酉陽專區並入涪陵專區,黔江隨之屬涪陵專區。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黔江縣,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次年11月13日舉行自治縣成立大會,宣布自治縣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