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隨筆》
蔣經國在1975年11月28日寫了這樣一番話:“月之二十日,夜宿慈湖守靈,寒風吹樹,空山竟夜有聲,思視鬥室,益增哀怛。坐起整理先君手墨,續病中隨筆十五則,一以堅忍自強獨立奮鬥而言,而領袖之精神誌事,已略於此十數則中仰見一斑。黨政軍同僚同誌於領袖或夙承提命,或長在追隨,思慕之誠,久而彌切。經國敢將此十五則恭輯付梓分贈,蓋取共尊遺訓省察之義,從知領袖之精神誌事,我等實未嚐一日去心而積極貫徹實踐者也。”[79]蔣介石的《病中隨筆》有如下十五條:
一、從戰爭中獲得試煉,從戰鬥中獲得信心和力量,使我們不僅足以戰敗敵人,且得勝而有餘。
二、今日戰爭精神力量勝過物質力量,隻要精神力量強大,任何武器皆不足畏。
三、精神力量係於觀念與信心。人人當一無慮念,靠正義和真理而獲得喜樂。
四、經國告美議員,我與“匪”決無和談之可能,否則等於自殺等語,其意與我完全相同也。
五、“共匪”之慣技乃是欺詐虛偽、言而無信,是以虛聲恫嚇、威脅利誘、買空賣空、巧言令色,無所不用其極。
六、經兒在日記中說“成敗之分,在於絲毫之間”。此言亦我平時經驗,實獲我心也。我又告之曰“存亡之分,由於一念之間也”。
七、切勿存有依賴心理和失敗主義,不顧本身之力量而專看外人之顏色,以免重蹈大陸淪陷之覆轍。
八、昔在大陸以依賴外援而淪陷,今日在台已不需經援而圖強,於是經濟反得自立自足。今日基地已有自保自強之道,而樂觀奮鬥之心理,亦由是建立。
九、吾人能以同心一德、團結一致為誌,生死相從,成敗誓共,則今日處境雖險,然有此基地,複國大業必可完成。
十、隻要吾人保有今日基地,實行三民主義,則天時地利人和皆在吾人之一方。如此“共匪”雖猖狂,其敗可立而待,而我之忍辱負重決不枉費。
十一、無論國家前途安危成敗如何,隻要依照主義與公理,不屈不撓、獨立自主做去,最後未有不成功者也。
十二、國際間變化不測,萬事不可預料,但吾人已作最惡劣之打算與充分之準備,必能獨立生存於世界。
十三、久病不痊,隻有持誌養氣,不急不躁,休養醫療。近因病痛,已無消遣之物(觀電影),但心理不惑而自有樂趣。
十四、我之所以至尚生存於世者,乃欲雪恥報國仇也。人定勝天之理,隻要人能依照真理,自強不息,必能有成也。
十五、凡事求安於心而無愧怍則得矣。[80]
從《病中隨筆》可見,蔣介石依然懷揣著“複國”夢,他覺得台灣這塊“基地”現在搞得不錯;似乎他也知道這是個夢,所以“作最惡劣之打算與充實之準備,必能獨立生存於世界”。蔣介石是帶著這個夢離開人間,離開台灣這個“基地”的。這位儒家傳統文化熏陶出來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他革過清王朝的命,革過北洋軍閥的命,中國人民起來又革了他的命,最後按照他的邏輯說法——丟掉了大陸。他內心世界是痛苦的。聽台灣的朋友說,據聞常常聽到在陽明山腳士林官邸蔣介石的住處傳出蔣介石的長歎之聲。這一聲長歎,很響,很單調,也很刺耳。他歎什麼呢?歎他一生如此結局,歎他丟掉了大陸偏安一隅,歎他無法變“夢”為現實?這一聲長歎也許是一個謎,既易解又不易解。